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载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构建了以"中正"之道为基本原理的教育哲学体系.基于对张载"中正"之道教育原理的揭示,阐释其教育哲学中"蒙以养正"的教育目的 论,"中道而立"的教育内容论,"亨行时中"的教育方法论.张载以"中正"之道为理论之基的教育哲学对实践中有关德性与知识、内容与方法等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体用不二"说是熊十力哲学思想的核心.本文分析了熊十力此论得以产生的基础--中国传统的"中道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哲学不将世界二重化为本体与现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上坚持的是一种典型的中道伦理思想,反对人们行为的过度与不及,希望能理智的、审慎的决定和调控自己的行为,使中道与德性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善。本文试图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观的阐述来探讨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道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辉 《船山学刊》2015,(1):51-55
柳宗元对《国语》的文学价值有高度评价,同时,以"中道"思想为标准,柳宗元对《国语》中"不概于圣"之处也做过深刻批判,这集中体现在《非〈国语〉》中。以柳宗元对《国语》一书的接受与评价为线索,论析柳宗元撰述《非〈国语〉》的目的与原则,可以加深认识柳宗元的"中道"思想,并进而了解"中道"思想对柳宗元经学、文学、史学等思想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普遍存在于中西文化中的"中道"思想,由于其诞生的背景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佛教般若中观的中道超越模式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提出"真谛"与"俗谛"的"不一不二"关系,从早期佛教追求离欲、脱苦的"出离",而迈向追求万法实相的"真实"存在之维.这既奠定了佛教发展的现实主义品格,也启发了"在世俗化的文化中,继续发现超越性的存在".本文将通过对佛教般若中观的超越模式的分析和诠释来探讨这种超越之路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6.
胡寅作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儒学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对儒家中道观念的贯彻与运用。在他看来,中道乃是究极圆满之道,具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大公至正、纯粹精一、赅摄万有、圆融一切的内涵特征,可以充分体现出儒家的根本精神;同时,中道融摄道、理、心、性诸本体性范畴之义涵,既是宇宙万有之本原,亦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理想和最高境界。这样一种中道观贯彻于胡寅的整个儒学,既是他批判佛、老等异端思想的有力武器,也是其救治时弊、经邦济世的根本理念,因而对于胡寅的儒学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正的中间——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的中道秉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德性本身即是中道,中道是公正德性的秉性。公正的中道是相对于行为人的中道,而非事物的中间。然而,它是客观的中道,而非主观的中道。公正德性作为中道,它处于积极不公正与消极不公正之间。公正德性的中道,不像其它个体德性的中道;它并非仅是德性中道,而且是伦理中道。  相似文献   

8.
儒家中道思想提倡"无过无不及",而且强调"时中",即随时随地而至中.这一哲学思想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疏解由于交际环境文化强弱之差和会话原则的不同而引起的障碍,缓解由于世界观及价值观的不和而带来的矛盾,消解由于规范规则和风俗习惯的差别而产生的隔阂,解决由于非语言行为迥异而造成的尴尬.中道思想也可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和全球化中文化融合的行动指南,根据这一思想,文化适应中的适应程度和文化融合中有关文化间的关系应该通过"时中"而达到"中和".虽然在跨文化交际中践行中道并非易事,但只要有"至诚"之心,交际双方的关系是可以通过调整而达到"中和"的.  相似文献   

9.
卢有才 《船山学刊》2013,(2):98-104
张载认为,"梦"是人在形体闭合、气专注于内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精神现象。"梦"是魂交而成,梦中景象缘起于已有的认识、习惯和心理。"梦见周公"是孔子的理想和志向,因为周公是他最敬服的圣人之一。孔子晚年已入圣人之境,在认识和修养上达到了极致,其心如太虚,其性归天性,其行合中道,其命顺神化,与天为一,不思不勉,从容中道,从心所欲不逾矩,动则与周公若合符节,故而"不复梦见周公"。  相似文献   

10.
现代工业文明取得巨大进展,同时也带来严重问题,诸如环境污染、人的意义危机等.针对"现代病",谋求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三者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趋势,而中国先哲的"和谐"中道"观、"绿色意识"、共济式人伦观,可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1.
郑熊 《船山学刊》2021,(4):28-38
目前学界对王夫之与张载学术关系多有讨论,涉及众多方面内容.从"诚"说来讨论,更能体现出二者的关系.张载延续了前人把诚解释为天道、修养工夫、人的道德以及境界等看法,同时又把诚解释为"真正""真实""实在",这体现出了新意.张载还以实在为基础,来观照天地万物并同对佛教的批判联系起来.王夫之也继承了张载"诚"说的一些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把诚直接界定为"实有",并以此为基础来观照本体和天地万物、体用关系、有无辨析以及批判佛老."诚"说从张载的"实在"到王夫之的"实有",是儒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哲学深入发展的表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儒学对佛老批判的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借"希望"这个话题,鲁迅提出两个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也无所谓;前者谈认识论,后者说实践论.从沈雁冰开始以来的接受史一直都在关注实践论,而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认识论却很少引起读者的注意.两个"无所谓"可以帮助国民破除对"希望"和"绝望"的执著,然后开启真如智慧,准确把握现实,判断正误.  相似文献   

13.
张载是宋儒中讲"和"最多、有着关于"和"的丰富思想的理学家之一.其"和"论具体体现在"太和"、"心和"、"中和"以及"仇必和而解"、"民胞物与"等概念或命题中.从宇宙论层面的"太和",到道德心性论层面的"心和"、"中和",再到社会伦理层面的"民胞物与",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天人合一的"和"论体系.此论上承<易>、<孟>、<庸>等"和"的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以"和"为取向的心性修养论.张载"和"论对其体系的"天人合一"特征、道德心性论特质的彰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当代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蒙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有着丰硕成果的思想家.理性成为贯穿王蒙思想的主线.王蒙的理性精神有鲜明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多元的文化观;建设意识;历史主义态度,以及中道原则和辩证思维.王蒙的理性精神是由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的,是来自实践的启示,所以始终亲和人民,与时俱进,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16.
察古可以知今,鉴人可以益己。借鉴中外历史上著名思想家关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不仅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尤其是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方面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道","中道"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庸观中包含的社会和谐思想,从历史上看是空幻的,但也包含相当多的合理成分。借鉴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观,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启发作用。文章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观,对其对和谐社会的借鉴启发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道”是相对文化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而言的。政治上“激进”与“保守”的参照系是既定政治秩序,文化上“激进”与“保守”的参照系则是特定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既定政治秩序是反传统的、基于“党国一体”政治架构的国家主义,本身集文化激进主义倾向与政治保守主义倾向于一身。以此为参照,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既有的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文化和政治激进主义,极左派(包括新左派和老左派)和“刚性新儒家”具有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激进主义倾向。萧功秦的“中道理性”论是一种“政治中道论”,试图超越极左派和自由主义的政治激进主义倾向和政治保守主义倾向;姚中秋所谓的“寻找中道”是一种“文化中道论”,试图主要超越(现代)自由主义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刚性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相较而言,前者具有较大的政治可行性,但却悬置了我们在文化上的努力方向;后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可欲性,但却在根本上缺乏政治实践关照,具有政治激进主义倾向。当代中国的“中道理性”之道,应当遵循“萧-姚律令”,既要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亦要具有政治实践关照,并切实基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开展关于“中国理想图景”的理论探究。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张载、二程是北宋理学发展中颇有建树的重要人物.他们对理学的贡献,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如何建构以"气"为基础的宇宙发生论与"各正性命"的本体思辨结构,即"气以载性"思想上.本文分别阐述了他们的"气以载性"思想,以综合阐释"气以载性"思想在理学中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颋 《社会科学》2007,(3):131-138
当赵氏一代,"崔府君"的奉祀风靡一时.特别是在南渡之际,高宗于磁州之庙卜、孝宗于诞前之托梦,"显应"所导致的崇敬,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该神灵的重要性.临安府新建的相关道观,一时间,成了都城人礼拜和游览的核心.入元以后,此种情况有了加强,燕南、河北、山东、河东等地,也就成了其香火地所在.而在所祠为谁的问题上,见有分别以卫州、磁州、辽州和顺县庙宇为主祠的西汉"汲县令崔瑗"、唐"滏阳令崔某"、唐"长子令崔珏"等说法,而元中期以后,这三者趋于混淆,且增添了生前"昼理阳、夜理阴",死后入围"五岳"僚吏、通管"冥界"等更多的"事迹".  相似文献   

20.
儒学生态伦理思想的"民胞物与"精神把天、地、人、自然万物联结成一个"家族"命运共同体,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和谐的生态伦理关系.其中,"乾称父,坤称母",人之"性"在天地万物中具有能动的引领作用,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团结同胞,爱护万物.张载从天地万物一体的角度阐发"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仁"的基本语境从人性的"恻隐之心"拓展至"性"与"天道"和合,"性即天道也","大其心"容载万物,视百姓为我的兄弟姐妹,万物为我的朋友伙伴."民胞物与"为不同文明之间形成平等、友善、和谐的交往关系、营建地球美好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