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行政行为中的伦理妥协以"最高善"为目的,使其获得了合法性存在之理由;然而它却以"必要恶"为手段,使其合法性存在又遭到质疑.本文欲从行政行为的伦理妥协存在的前提、可能、风险以及限阈来探讨这个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行政人员的自主性确立于公共性视域中的情境道德与行政价值之最深层次,是行政主体在公共行政活动中对所遇到的伦理冲突进行价值判断和伦理选择的自我确信,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行政伦理价值的确认与声张.它涵摄着责任伦理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建构,决定着行政人员的运权理性、政治智慧与道德姿态.在实践中,通过完善制度伦理和寻求自我实现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行政人员的自主性,从而使他们真正为了公共利益而为公民服务.  相似文献   

3.
论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利益在公法尤其是行政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现代行政的目的,是行政法成为部门法的基础.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不仅限定了公民的权利界限,也为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的行使设置了法律边界.然而公共利益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性法律概念,这一不确定性表现在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受益对象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对此,需要在公共利益与相关概念的比较中把握其内涵,并通过确立一定的判断标准和法律程序,在立法、行政、司法等环节对公共利益予以审查和界定,以保证行政法上公共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行政裁量:行政人格生成的现实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的行政人格是实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体保证,它生成于行政人员现实的行政裁量行为中.行政裁量行为是公共行政职业化的产物,它以行政人员的专业自主性为基础.然而,现实中,对行政裁量采取的是制度性定义,进而对行政人员行政裁量之控制遵循严格的法制主义路径,这一路径背后隐含着"人性恶"的幽暗意识,存在逻辑上不能自洽的缺陷.行政裁量任意之控制的切实路径是在确保规则之必要的前提下,通过道德的制度化和制度的道德化即"德制"的建构,充分激发行政人员的伦理道德特性,促成行政人员健康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论行政人员的道德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分化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在私人领域中,经济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活动可以自然地生成权利义务休系的总体,进而实现经济人的道德价值确定。公共领域中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如果说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不仅不是恶,而且能够最终在权利义务的总体中转化为善 ;那么,行政人员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公共权力的主体,他的行为如果不是善的,就必然是恶的。所以,行政人员的行为体系不仅需要建立在法律制度的外在性规定上,而且需要在行政人员的道德价值确定上保证行政人员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6.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行为的灵魂,它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主观应然性.伦理冲突并不否定行为选择的自由,相反,它恰恰表示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选择自由,而行政主体的自由裁量则是对伦理冲突事实进行主观理性抉择的过程.科学合理地运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各种构成要素,并进行必要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消解伦理冲突,实现行政行为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7.
伦理决策具有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公共利益至上、决策责任四方面的科学内涵.伦理决策通过价值观来规范决策主体的情感和行为,指导其做出符合公平与正义的公共决策,平衡协调公共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确保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伦理决策价值目标的最高追求,也是伦理决策实践和认识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船山的行政管理伦理试图进行某些探索。一、“必循天下之公”的管理伦理原则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唤起行政官员尊重民众及其根本利益的良知,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为范围更广泛的全体居民而不是为自我、家庭、小集团或一帮人的利益服务”,这是现代东西方人士关于行政伦理核心内容的共识。概览船山的著述,我们不难发现,与上述思想相一致的主张亦贯穿于其中。他在《读通鉴论·叙论》这一总结性的篇章中所提出的“必循天下之公”的原则,实际上就是上述行政管理伦理的古典表述。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  相似文献   

9.
蔡青荣 《河北学刊》2012,32(1):140-145
法治需要有公平、正义的信仰为依凭,仅有经济发展而没有信仰支撑,断然不会形成法治秩序;个人权利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强迫的自由是不自由,"被幸福"不是幸福。"强拆"往往是假公共利益之名,将实在的个人利益淹没于虚幻的公共利益之中;"强拆"事件说明,一些地方官员的权力行使没有边界,没有制约和限制,充斥着权力的傲慢和桀骜不驯;拆迁由地方政府出面显然是作了它不该做的事,法治政府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协商和妥协是现代法治社会解决冲突的合理方式,法治体现了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包容精神,而"强拆"现象是与法治包容、妥协精神相背离的。  相似文献   

10.
人性论科学体系的建构和研究者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依其能否言道德善恶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言道德善恶的,如知情意、眼鼻耳等等,是心理学等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学等科学的人性概念。另一类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亦即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如同情心和妒嫉心等等,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学的人性概念。作为伦理学对象的人性就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但是,伦理学的人性论不仅研究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而且研究伦理行为应该如何之本性。因为伦理学就其根本特征来说,乃是一种规范科学或价值科学而不是描述科学或事实科学。它之所以研究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只是为了从中———通过道德目的之善恶终极标准———推导出人的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从而制定与其相符的优良道德规范。因此,伦理学的人性论的研究对象包括三部分: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人性事实如何)与人的伦理行为应该如何(人性应该如何)以及二者之中介: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人性应该如何之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