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浏阳蒸菜     
小丘 《社区》2015,(9):62-62
春节期间,一位湖南籍好友留在北京过年,我怕她一人太过寂寞,主动邀请她和我一起逛庙会,感受北京的“年味儿”。逛罢庙会,我俩已是饥肠辘辘,问她有什么想吃的,她说想念家乡的蒸菜,品种丰富,味道鲜美,她的一位老乡在北京开了一家蒸菜馆子,诚邀我一同前去品尝。  相似文献   

2.
正小时候,父母为我们操碎了心,怕我们冷,也怕我们热,怕我们被人欺,也怕我们闯祸。如今,他们老了,更怕我们,怕给我们添麻烦,怕我们嫌他们唆,甚至怕我们不回家。张爱玲有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人老了,不知为什么,总有些怕自己的儿女。人到中年,重新回味,才明白这里的"怕",有依赖和讨好的意思,心里顿时涌出辛酸。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在感慨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年过得越来越没有意思。可是老北京过大年的内容可丰富了,一进腊月就有了过年的气氛。还是让我们看看老北京是怎么过大年的吧!  相似文献   

4.
共忆年味儿     
《北京纪事》2015,(3):4-4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相似文献   

5.
曾成 《老友》2008,(2):46-47
北京:春节庙会北京地区流传的许多春节前后的风俗大部分是根据节令的顺序而延续下来的。有这样一首民间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呖呖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  相似文献   

6.
遥远 《老友》2014,(1):53-53
正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韩国的传统节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韩国人过春节的许多习俗和中国的过年习俗很接近。春运韩国也有春节阖家团圆的习俗。韩国的春节法定假日是3天。春节期间,韩国大部分人都会回家探亲。所以跟中国的春运情形一样,春节前韩国的火车票和飞机票也是一票难求,很多人彻夜排队买票。由于韩国的铁路、民航部门会增加车次和航班,加之韩国的春运人数和中  相似文献   

7.
小晓 《新天地》2015,(2):55
西安读者王文轩:我今年78岁,按理说这辈子也过了不少次春节了,但去年的春节却令我不堪回首。大年初三全家人大团圆,在海外留学的孙子、外孙女也都回来了,好不热闹。我一改平时的饮食习惯,鸡鸭鱼肉大快朵颐,还喝了点小酒,结果没到晚上就开始上吐下泻;老伴也因为和儿媳有点摩擦,而犯起了血压高的老毛病。眼看又要到春节了,我真是心有  相似文献   

8.
转眼间,2010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临了,我也在社区当了七年的居委会主任。回想起这七年的春节,我都是在居委会过的,我们社区从除夕到正月初七,实行24小时双人值班制,不值班的居委会干部则在各自家中备勤。每天闻着百家菜香,看着满脸喜色的老老少  相似文献   

9.
《新天地》2007,(2)
猪年春节来了,家家都离不开过年的老四样——压岁钱、买年礼、年夜饭、过假期。但是不变的春节每年都散发不同的时代色彩——上上个猪年春节我们上街排队采购;上个猪年春节我们忙着做饭、走亲戚,那么这个猪年春节又有哪些不变之中的变数呢?  相似文献   

10.
写这个题目,是因为我看到两个年轻老人(60多岁的子女)搀扶着一位老老人(80多岁)到医院看病想到的。人老了,从社会人回到自然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返老还童,称之“老小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渐渐地衰退了,过日子出现“五怕一多心”:怕孤独、怕冷落、怕人嫌、怕忘事、怕生病,遇到稍不顺心的事易发“小孩脾气”。平日谈话、打电话、发言“收不住口”,别人听着有点烦,这大概就是“老还小”了!  相似文献   

11.
春节临近,在城市生活久了,常听人们说:现在的春节越过越没劲了。生活越过越好了,可是春节的过法似乎少了些什么。传统和现代该如何衔接,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这一期我们向大家展示寒冬腊月时期老南京老百姓的生活百态图,她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尘封的记忆、—份温暖。  相似文献   

12.
在“四零后”老人的记忆里,庙会就是老百姓纵情宴玩之所,除了礼佛奉神、烧香还愿、音乐百戏、诸般杂耍之外,应时小吃、古玩字画、各地杂货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当然,这里指的还是那个“想当年”的老北京庙会。  相似文献   

13.
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个很好的“座右铭”:“树老伯空,人老怕松,戒空戒松,从严从终”。 什么叫“松”?不言而喻,指的是松懈、松散。“松”的反面,自然是“紧”,也就是紧张、紧凑。人老了,想再像中青年那样的“紧”,当然不可能了。但也决不能立即由“紧”变“松”,并且任其越来越  相似文献   

14.
时至暮春,难免心生对春天的留恋。某日,神使鬼差,我又翻开自己喜欢的《增广贤文》,想查找带有春字的句子。收获倒是不小,共发现与春相关的句子达六句之多,读来也颇有一番新感受:"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这是第一句。大意是:莺花怕春光过早地流逝,是因为过了短暂的春天,莺花就会  相似文献   

15.
王星 《社区》2005,(3):42-43
忙碌了一年,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马上就要来临了。2005年的春节,百姓会如何度过?春节期间,人们有何安排,花费怎样?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为此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郑州、南京、武汉、长沙、沈阳、哈尔滨、石家庄等地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电话采访和问卷回答的形式随机访问了2000位公众。调查结果如下:春节还是一定要过的一年当中,大大小小的节日有很多,但是春节似乎一直是传统节日中的老大。8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所有节日中,春节仍然是最重要的,也是一定要过的。那么,今年春节老百姓们会如何安排这个节日呢?调查显示:53%的…  相似文献   

16.
杂说过年     
文刃 《老友》2008,(2):22-22
通常说过年,我们都是指的过春节。掐指数来,春节都过了六七十个了,可要我来说过年,却不知从哪儿说起。小时在乡下,老人们总是说"小孩子望过年","叫化子也有三十夜"。可见,过年在人们心目中有多重的位置。我们的那个乡村,当年很是闭塞、贫穷,但对过年  相似文献   

17.
陈宏德 《老友》2008,(10):21-21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前告诫自己说:"树老怕空,人老怕松;不空不松,从严以终。"华老讲的这16个字,对我们离退休老年朋友如何安排好晚年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老年人的群体里有这样一种人:年龄老,心态比  相似文献   

18.
李翔 《新天地》2017,(1):36-37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对于很多民俗学者和老百姓来说,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是需要过而且必须过的,而且因为春节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还必将延续下去.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老祖宗的东西别轻易丢掉.但是反过来,我们也必须直面春节不可避免的变迁,知道春节变了什么,我们过春节的环境变了什么,就会明了“年味儿”到底去哪里了.  相似文献   

19.
离2010年1月3日的那场大雪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所遇到的烦恼和兴奋也随天气回暖,像积雪寒冰一样慢慢消融。眼前更多的是积淀在国人血液里千古不变的春节情结。对于北京人,一场大雪、二十多年的年夜饭春晚、凝聚了众多京味民俗的厂甸庙会,成了媒体和文化社会学人的话语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牛年春节前,《半岛》出版面世了。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退休七八年之后的作品。退休前,我的大半生都献给了为社会保稳定、为百姓保平安的事业。一个老政法、老机关、老人,也能写小说?这或许会引起一些人的狐疑。这正如近年来报纸宣传一些七八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