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若菲 《社区》2013,(20):23-23
旅行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你在旅行中遇到的人、事、物,决定了你对这个目的地的整体印象,大多数人都会主观地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这个地方的全部,所以喜欢轻易去为其下定义,我自己也是如此。但是旅行的经历慢慢多了之后,我发现,如此片面的记录,其实毁掉的不是这个地方,而是自己原本该很美好的旅行记忆。  相似文献   

2.
读书与旅行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有着超然物外的洒脱。读书与旅行,既是乐事,也是雅事,都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修养与素质。旅行就是读书,读山山水水、读人生百态、读风土人情;而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在文字中旅行、在飘香的书页里游走、在先哲的思想里行吟。  相似文献   

3.
近来诸事凑巧,"打工旅行"成为我生活中的高频词:不久前,一朋友在微信上转给我"澳大利亚面向中国年轻人开放1年打工度假签证"的新闻;在知名媒体工作的好友计划辞职,然后去澳大利亚"打工旅行";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念书的几个月以来,同学中不只一人与我提及想要申请打工度假签证的想法:而我想起了两年前看的《打工旅行:一年实现一个梦》这本书,自己也隐隐约约地萌生了毕业后打工旅行的念头……  相似文献   

4.
陈厚 《成才与就业》2014,(Z1):98-100
正原来我们常常感动于陌生人的关怀,却往往忽略了亲人的关心。我想旅行带给我的,是在短暂的逃离后,对自己和世界更清楚的认识,旅行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看世界的眼睛。很早就想独自出门旅行,去体验在路上的未知与自由,却总是少了那么一点勇气,少了那么一点冲动,羁绊了脚步。决定出发,是在看完旅游卫视的纪录片《搭车去柏林》之后。谷岳和刘畅,一个是环球旅行家,一个是纪录片导演,从北京到柏林,88个陌生司机,100天的未知旅行,16000公里的搭车路途。前方是未知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大概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希望给自己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那时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的我,总是无法实现这个愿望。记得之前最远的一次旅行就是去爬了家乡的牛角山,虽然离家不远,但那种游玩的兴奋让我至今难忘,那件事成为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6.
雪小禅 《社区》2014,(32):18-18
前些天我去山西旅行,遇到一个六十六岁、自己背着包独自旅行的老女人。那时我们跟着旅行团走走停停,一路嚷嚷着拍照啊听讲解啊,热闹得很。其实我很烦这种旅行,我宁愿一个人背着包四处乱逛,因为独自旅行是一种精神的放牧啊,但由于是跟着单位玩,没办法了,只好导游的小红旗举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吧。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7,(10):20-25
我们最近一起作了一次小小的旅行,现在正准备再来一次远足。去哪里呢?去斯巴达、迈锡尼,还是德尔菲?有上百个地方都能激起旅行的欲望,让人怦然心动。我们骑着马,穿过矮树林和荆棘丛,沿山道而上。一个旅行者上了路,摆出一个商队的气派。他和自己的向导在前面骑行。一匹马驮着行李箱,  相似文献   

8.
积雪草 《山西老年》2014,(10):63-63
生活中,有些快乐常常是自己找来的,我们不妨给自己开一份快乐清单,寻找一下快乐的方向。每年至少安排两次旅行旅行是愉悦身心的事情,大约每一个人都会喜欢。回归自然,是愉悦身心的最佳途径。一年之中可以安排两次旅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去远一点的地方。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就近。就其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的目的就是放松和调节紧绷的神经,以便更好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9.
抵达绍兴是在一个令人疲乏昏沉的中午。7月底的浙江东部,气温高达38度,我、同姐和M君奋勇抗击高温,顽强地行走在这个人杰地灵的江南水乡。曾经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论题:旅游和旅行是不同的概念。我赞成。旅游仅是带着眼睛去看事物,而旅行更是带着心灵去看事物。我欣赏利群集团的广告语: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人们的腰包鼓了,旅游成为轻而易举的事,可是真正用自己的步子踏开道路,品尝旅行中的苦乐交织的人有多少呢?旅行,需要揣摩。  相似文献   

10.
尚建国在而立之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蓝色的梦幻》。这对于一个诗名并不太响亮的诗人来说,诗集的出版或许带给他的不是声誉,而是冷遇和寂寞。但是,对于一个真正以诗为自己生存方式的诗人来说,这种外在的声誉也许显得多余。诗人之于诗,别无它求,只是为了坦露自己的“心路历程”①,证实自己的生命价值。面对这样的诗人,我们无须过多赞誉,只想随他的诗,作一次心路历程的旅行。或许,在这种旅行中,我们能采集、收获  相似文献   

11.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8世纪的英国处在贵族精英与中产阶级同时并存、海外冒险与殖民开拓齐头并进、大陆旅行与国内旅游互相促进的年代。在旅行文学的影响下,启蒙时代英国人的'情感结构'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从注重平衡对称的古典美学理念转而强调崇高和宏伟的情感体验,从理性至上的态度转而注重感伤主义和情感主义。持续不断的旅行刺激了文化感受力的复苏,激发了旅行主体的移情能力,使其获得了替代性经历,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通过时空的转换,旅行主体持续不断地躲避着固定的身份和定义,持续不断地发现自我和确认自我。'情感结构'中出现的这种主体性倾向,在此后的浪漫主义思潮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以下的旅行常见错误,快来数数,有几个在说你?搭上了一个"猪"队友一个人旅行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孤独和恐惧,相反,可以充分享受独自的空间,无论是走走停停,还是"寻花问柳",都能自己安排得自在洒脱,不被他人束缚或羁绊。然而,如果你在旅行途中,被一个同样是独自旅行的"猪"队友搭上,那就丝毫体会不到一个人的精彩了。倘若你遇到的还是个千金之躯的大小姐,或是个高冷目空一切的大少爷,可真是糟了八辈子的心了。所以,不然就是坚定地一个人行走,不然就选择从一开始就带着家人出门,万一你半路上耳根子软,被个脑子不会拐弯、生活不能自理的队友搭上,那么这段旅行可  相似文献   

13.
忙碌了一整年,新春长假之际,如果不是想要将自己拘囿于家中的话,选择自驾旅行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让疲惫的精力在沿途中慢慢恢复,在优美的景致中重拾生活的灵感,新的一年美好蓝图就在充满蓝天碧海的天地展开。  相似文献   

14.
许多文人墨客用摇曳多姿的语言,描绘出一次次浪漫传奇的旅行。洋溢异域风情的目的地,召唤着旅客的心灵,令人向往与着迷。无论是好莱坞的巨星、社交界名人,抑或勇敢的冒险家,都于旅程中感受着无限的可能和非凡的魅力。人生是一次自助旅行,没有导游引路,没有人报销路费,任何事务都是靠自己来把握。在远离日常的繁嚣尘世,旅行的过程,除了享受沿途的美景,那些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充满珍贵的回忆,更是值得珍藏。  相似文献   

15.
选择     
我是一张十元钱的钞票,经过一年多的旅行后,我都快认不出自己了,想起我走出银行大门的时候是多么令人欢喜啊!哎,还是说说我这一年的旅行吧。  相似文献   

16.
想念的翅膀     
喜欢一个人的旅行,也喜欢在不同去处,寄几张当地的风光明信片给自己和心里惦念的明友.游历归来,会刚好看到信箱里躺着的那张卡片,拿起来看卡片上的某处风光.似将刚刚过去的旅行的快乐,又重新温习一遍。然后将卡片仔细收藏,休息调整,又开始计划着下一次的旅程。  相似文献   

17.
正因为听说是李宁团长的最后一场亲自指挥的百团,不远千里,历经23小时奔上山东高唐,很累很苦吃不惯,气候不适应并且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更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对一个自命清高的人、永远活在自己世界的人而言,似乎这只是一次"旅行"。可是偏偏这场"旅行"夹杂着一股无形的力量,竟然我敢于  相似文献   

18.
杨恒均 《可乐》2011,(4):5-6
我参加工作后,才住进有马桶的房子里,对这玩意儿几乎是一见钟情。满世界跑,自家马桶没法背在身上啊,我和世界各地的马桶也结下了一段又一段奇缘。下面,本人根据多年行走江湖的经验,总结一下自己在中国大陆和世界其他地方旅行时与  相似文献   

19.
一年365天,费比然有250多天是在旅行中。练瑜伽,成为他调整生活状态的最好方式,让心安静下来,获取新的灵感和耐力。同时,他还喜欢烹调。放下行囊,回到家中,烧一桌好饭,犒赏自己。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5月,武汉女孩田思思独创的"有记"手机APP,一推出就大获用户好评——游客可在景点录下一段讲旅行故事或心得的声音,以替代令人诟病的"某某到此一游"的刻字行为。这位女硕士曾穷游46国,还收获一段浪漫恋情。回国后她以"海外旅行定制师"的时尚身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她是怎样做到边玩边赚钱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