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2.
《周易》成书于春秋至战国中期,被称为"六经之首"。无论儒家学说还是道家文化,追根寻源无一不来源于此。今天我们用"易理"来树立创业信心,发展创业规律,应对"变易",同样有着"洋教条"无法比拟的作用,更适合创业者在中国的土地上耕耘、收获、发展和壮大。《乾卦》乾上乾下乾:元,亨,利,贞。(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相似文献   

3.
在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中,《流动》既是一则诗品,又具有《诗品》序的功能,是开启《诗品》这座麒麟阁的钥匙。"载要其端,载闻其符"的《雄浑》《冲淡》,各依《周易》《乾》《坤》卦旨以立义,如同"乾、坤,其《易》之门邪",成为《诗品》开合的门户。其他"载闻其符"的诸品,也都各依《易》卦之旨,从而"风律外彰,体德内蕴"。自司空图《诗品》问世以来,此秘未睹。千古之秘,遂使《诗品二十四则》成为空前的惊世奇文。  相似文献   

4.
《周易》思想和其揭示的道理 ,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在通过卦、爻、彖、象揭示道理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内涵。在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中 ,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中和之美等等 ,无一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找到各自的根本。《乾》卦之阳刚 ,无论从自身卦、爻、彖、象 ,还是从历史上的艺术、文学、美学中都能找出由它衍发出的阳刚之美的例证。研究阳刚之美 ,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对文学艺术和美学有作用 ,更对人的言行、情志和道德情操有作用 ,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是有益的 ,《大象》“乾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几千年来都作为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 ,六爻“龙”象之龙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阳刚之美 ,实在是内容和形式、天人合一的头等大美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从两方面质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适性,甚至,它的适用性: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追求自身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却只成为"描述的理论";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描述的理论",它又不能够按照对象的自我理解来描述自然和前资本主义社会。以此,鲍德里亚确证象征比历史唯物主义更优。但是,象征面临的问题是作为描述的理论,它不可能避免对象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6.
说“乾”     
《周易》首卦的卦名题为《乾》,“乾”字的本义为日光气。“龙”即日光气的创想物,虹是龙的变言。《乾》卦经文可能为古之巫史筮占日气的记录。《坤》卦经文“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与古籍中龙蛇昼合、虹昼降是一回事,皆为不祥之兆。《乾彖》“大明终始”即是对《乾》卦经文六龙潜跃的阐释。从“乾龙日气——乾元阳气——乾天”这一词义演变的轨迹中,可以发掘出丰富的人文意涵。  相似文献   

7.
乾卦探索     
"乾"?是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周易》把它排在众卦之首.自东汉以还,世人对之诠释纷纭.察其言论,拘泥于以卦释卦而已,乃至各句爻辞之释义,互不连贯,缺乏逻辑联系.拙作拟从"易"与"乾"的关系着手,来展开乾卦的内涵和卦爻辞之间严密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8.
对"修辞"之"辞"的本义,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证之以《周易》原文,《说文解字段注》及其它典籍,《说文》中之"辞"应为"说也";《易·乾·文言》中"修辞"之"辞"应是"文辞"、"言说"之义.  相似文献   

9.
(键下键上,帛书第一卦,键宫第一卦。通行本第一卦,乾下乾上。京房八纯卦象天。)键元亨,利贞。〔乾元亨,利贞。〕校○键,通行本作乾。键,疑一本作(扌乾),(扌乾)即建字。《集韵》:“建、(扌乾),覆也。或作(扌乾)。”乾,疑是(扌乾)之省写。《乐记》“建(?)”,《注》;“建读为键字之误也。”先儒有以为“元亨”上面古《易》无卦名“乾”字,但有卦画(?),费直《易》亦然,郑玄开始于卦画下加“乾下乾上”、于“元亨”上加卦名“乾”字。据帛书,知郑玄加卦名“乾”字之说未安。至于是不是郑玄改卦名“键”字为“乾”字、于卦画下加“乾下乾上”,限于资料,无法判定。但据帛书,知“乾下乾上”字为后人注文。○亨,帛书讹作享。据通行本与帛书《无孟》、《屯》、《林》、《勒》、《隋》诸卦合校。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有一半以上的篇章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方法,带着鲁迅自己的个性特点自成体系。下面就《野草》象征体系的构成、层次、特点作简要的阐述。《野草》象征的构成文学象征侧重于理念的阐发,表现人的主观内心世界,但它又不是直抒胸臆和抽象说理,而是通过对有物质感的事物描写,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具体物象和作者心灵的东西融为一体,就是文学象征的构成。鲁迅的《野草》集中表达了他在思想转折关头、既奋斗、探索又充满矛盾、苦闷的内心感受,他采用象征的表现方法,把自己的这种内心  相似文献   

11.
"兴"是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它起源于《周易》中的象征,这种带着中国意味的象征与西方诗歌中的象征是完全不同的。从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源来看,"兴"是一种特殊的诗歌创作手法,它本质上是一种拟人化手法,是根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泛拟人化手法。  相似文献   

12.
新近出版的《吕祖谦评传》(潘富恩、徐余庆著,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是一部填补了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一个空白的力作.作者通过对吕祖谦家世、生平和思想的深入探讨,准确地把握了其思想学术的特点以及在中国思想史上应有的地位,从而弥补了学术界多年来对吕祖谦研究的缺憾.作为一位南宋乾(道)、淳(熙)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吕祖谦曾因与朱熹、张栻"同德同业,未易轩轾"(《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全祖望案语),而与其并称"东南三贤",又以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在当日思想界独树"吕学"(或日婺学)之帜,与朱熹道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三,如全祖望所云:"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  相似文献   

13.
"象征"是中国和欧洲都有的诗歌手法。唐诗《滁州西涧》和1920年代模仿法国象征派的新诗《弃妇》均采用"象征"来传达一种失望与焦虑之情绪。《滁州西涧》意象相接自然,因而意境浑圆,虽传达失望之情绪复又归于和谐。《弃妇》过度追求意象奇特,联结古怪,脱离了民族审美心理,诗里诗外都阴霾不散。  相似文献   

14.
在存在主义视阈中,艺术通过象征的召唤进入"诗"之"思"。从这样的思路来把握《雷雨》不失为一种新的诠释途径。首先,在《雷雨》中作者从"情欲"——伦理叙事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一方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同时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表达了对生命存在近乎寓言式的思考。其三,作为一种悲剧范本,《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一个象征性时空秩序体,曹禺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李昉身经五代乱世,出仕四朝,曾三入翰林,两拜宰辅,是宋初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其事迹详载于《宋史》卷二六五的《李昉传》,但对其何年中进士语焉不详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清人吴任臣编撰《十国春秋》卷七五《孟宾于传》主张后晋天福中(936年—944年),同书卷一○八《李恽传》又说为后汉乾祐初(948年—950年)。张兴武先生认为是后晋开运元年(944年)。笔者认为李昉中进士时间应为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即乙酉科考为宜,同榜进士者有名臣王缚,李恽,及李昉好友邓洵美、孟宾于等。其二,李昉对后周旧主颇有君臣之义,对赵宋王朝有一个较长的接纳过程,这也导致他在宋初仕途上颇受颠簸之苦。《宋史·李昉传》只笼统的说:"宋初,加中书舍人。"给人以太祖对李昉一直十分重视的错觉,应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16.
《圣经》是一部记载神政史和人类救赎史的"书中之书"。书中多次提及的"血"成为贯穿全书的血线,被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是生命的象征、拯救的赎价、献祭的祭品和立约的凭证。这些相互紧密联系的血意象构成了《圣经》中血观念的生动完整形象。  相似文献   

17.
E·M·福斯特小说的巨大张力主要表现在他所描绘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印度之行》中的马拉巴山洞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马拉巴山洞作为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表征,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它既是福斯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结的体现,又是福斯特凸显印度文化神秘性的文化表征,同时还是象征殖民与被殖民之间"联结"最终失败之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8.
帕特里克.怀特的《沃斯》一直是西方文学评论界的热点。有人赞扬它是"天才之作",也有人指责它晦涩难懂,高深莫测。本文试图对《沃斯》一书的象征手法进行解读,以进一步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在物质丰富、精神贫乏的现代社会中,基督教为人们超越自我、净化心灵提供了一条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9.
《雨巷》的艺术魅力——独具特色的朦胧美及其"化美为媚"的效果。这里,朦胧美的营造是匠心独运的:情节的点染呈模糊状态,读者对此可有三种"猜想";意象的勾抹也是模糊的,读者对此可有三种"选择";意境的渲染如梦似幻,因流动而"化媚";象征的"多义性"耐人寻味,也是一种朦胧的美。诗中,情节、意象、意境和象征的特点在"整一"中掩映融合,形成了诗歌独具的朦胧美及其"化美为媚"的审美效应。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它让《雨巷》赢得了"中国现代朦胧诗经典之作"的美称。  相似文献   

20.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叙述的是一些简单、平凡的故事,然而,在朴素的外衣之下,作家赋予《逃离》象征主义的骨骼,使小说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揭示了女主人公注定"逃而不离"之命运。《逃离》中的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动物象征、物品象征及人物象征。这些象征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将整部小说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