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申遗”热在我国日益升温,建立有效的法律制度是保护自然遗产的关键。我国自然遗产保护的立法主要存在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法律文件当中。这些有关自然遗产保护的立法相对滞后,立法内容存在冲突,法律责任制度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遗产保护的效果。我国应该尽快制订自然遗产保护的专项立法,满足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实现长江流域生态健康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类“自然保护地”所依据的立法从外在形式上看,立法层级较低,统领性、综合性的立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从内在体系上看,过于零散和碎片化,缺乏对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规律的考量.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我国重构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规律,科学整合现有众多杂乱的“自然保护地”;基于一体化流域管理,建立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流域管理体制机制,通过配套法规规章对《长江保护法》涉及自然保护地和湿地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完善;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3.
《中文信息》2008,(4):66
我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地质历史。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既有巍峨的高山和雄伟的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有些具有代表性,有些具有独特性,有的则形成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从而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在各个不同气候区域都有不同高度的山地存在,特别是在中国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地区,山高谷深,垂直变化很大,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水热条件也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垂直带。  相似文献   

4.
巴楚文化圈民族习惯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中部渝湘鄂黔毗邻地区的巴楚民族文化圈内,各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累积形成了保护森林资源、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意识和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乡规民约,在保护和改善各族群众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了极大贡献.生态环境保护习惯生成的主要渊源则是该区域各民族先民的自然崇拜.  相似文献   

5.
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资料,作者就我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意义、存在问题等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作者认为,要做好遗产的保护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投入,抢救重要遗产;完善法制、加强管理;保护与开发并举,有形与无形并举;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楚卿 《西部观察》2002,(7):50-53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意在集合全人类的力量保护那些“人类罕见的且目前无法替代”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混合体、文化景观,使其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至成为军事攻击目标。我国于1985年成为该公约缔约国,随后开始了积极的申报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烟草种植园经济兴起于17世纪英国在北美大陆殖民之初。切萨皮克海湾地区适宜的自然条件、17世纪初烟草的高价格、烟草种植的丰厚利润促使弗吉尼亚和马里兰殖民地先后走向烟草种植的道路,英国的重商主义保护政策、优越的土地和移民政策也是烟草种植园经济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烟草虽然是“南部之王”,但是烟草种植的单一性是相对的,经济多样性是烟草殖民地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8.
解读生态型政府:提出、意旨及其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型政府是当代政府在人对自然的异化,以及自然对人类“反异化”的尖锐矛盾中催发的,为保护自然生态而自觉进行创新与发展的新范式。作为自然的保护者与生态治理的责任主体,政府之于自然的责任态度和协调状态对于人与自然之间“自然性和谐”关系的达成起着主导性的引领作用。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从提出、意旨与价值三个维度对生态型政府加以解读,对于反思政府关于自然保护的责任设定,探寻化解生态危机、重构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路径,具有科学的实践指向性和鲜明的理论创新性。  相似文献   

9.
建立民族工业保护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建的民族工业保护体系包括舆论保护、政策保护、产业自卫三个层次。其中,舆论保护是首要前提,其内容是以青少年为重点,长期进行民族主义、国货意识的引导和教育;政策保护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产业自卫是民族工业保护体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略论信仰自由与宗教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要贯彻执行到将来宗教自然消亡时为止的长期政策,更是载入宪法的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宗教立法即遵循法律程序制定切实可行的宗教法律法规,则是贯彻实施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基本方略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本文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合乎时代精神走向的、全球性的宽广视域出发,探讨了信仰自由与宗教立法的辩证关系,并对似应在宗教立法中予以考虑的一些全局性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公约》中,国际社会首次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而长期以来,自然与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互相对立的两种因素。事实上,文化和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各民族的文化特性是在他们所生活的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人类所建造的雄伟壮丽的工程之所以美,部分原因往往在于它处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某些壮观的自然遗址,一般也带有人类长期活动的印记。《公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医学的产生 人类千百万年来为了保护健康,延长寿命,同各种动物进行了顽强的抗争,终于获得了主宰自然的地位。由于生物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然而,人类并没有因此而摆脱病魔折磨和夭折死亡的威胁。虽然长期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急慢性传染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减少了;但是心脑血管疾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却是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复杂巨系统的相对的动态概念,其核心是公正,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成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人类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以沉痛的代价换取来的认识成果.根据我们的国情和省情,福建必须扬弃后工业时代的生力和生活方式,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努力促偿经济社会系统形成稳定有序耗散结构,创建“天入调谐”的环境,走开发自然又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已得到全省人民的共识.但是,如何促使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间相互协调.顺利实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产业,其自身缺乏吸纳和保护生产要素的能力,具有生产经营分散,规模狭小的特性;农业的弱质特性决定了必须实施农业保护;农业保护的基本内容包括产业地位保护、生产要素保护、农产品价格保护及农民权益保护;农业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5.
王晓明 《南方论刊》2013,(4):I0022-I0022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贫困研究多为静态分析范式。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贫困研究逐渐从静态转向动态。暂时贫困、长期贫困、贫困代际传递是动态贫困的三种主要形态。在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不利的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冲击下,暂时贫困会演变为长期贫困。长期贫困就是持续相当长时间的贫困。最极端的长期贫困是将贫困带入坟墓并传递给子代,致使其子代从人生之初即陷入贫困。长期贫困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个:持续时间长、代际传递、脆弱性。长期贫困的定量分析是制定有效反贫困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当代水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少数民族中存在着丰富的水文化,对于各民族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保护了云南的生态环境。由水的观念、使用与保护水的习俗、制度、规范、宗教等构成的水文化,是当代解决水危机、营造良好的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从源头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在当代,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人类认识与平衡自身与自然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然遗产是国家的遗产,也是全人类的遗产;自然遗产价值不仅为当代人所享有,后代人也平等地享有,因此,自然遗产的立法应兼顾保护自然遗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其"自然属性"和"遗产属性"并重。鉴于我国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主体多元化、利益冲突较多的立法困境,本文以为我国自然遗产的立法保护不能通过制定一部《自然遗产保护法》一蹴而就,而是应该在已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依托现有法律保护机制,先制定一部统一的综合性法律《自然保护法》为基本法,最终形成一套成熟的、系统地保护自然遗产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生态是生产力之父──兼论生态优先规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工具生产力把生态系统视为征服的对象物,结果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劣化,特别是在工具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就把地球生态系统糟蹋得面目全非,致使地球生态系统危如累卵;而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生态生产力规则把生态系统视为生产力之父。生态利益是人类的最高利益。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优先规律不仅是生产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是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人类必须尽快走出长期固守的关于生产力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培育生态文明新观念,切实保护生产力之父──生态。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与云南的旅游资源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首次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对如何发展云南的旅游业进行了认真的探讨。认为要将云南建成旅游大省,保持云南省旅游业的持续性优势,关键在于保护好云南的旅游资源。文章从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两方面指出了云南旅游资源目前所面临的危机,并提出和分析了旅游业对云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些问题。从如何与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相和谐地发展旅游业等方面阐述了以发展生态旅游来保护和改善云南旅游资源、促进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