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个人和集体时关系作了历史性探讨,发现两者往往是对立和冲突的。但是,从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看,文章认为:个人自我实现的形式也相应表现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一种超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局限的新形式。从哲学看,个人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它适应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这种适应性体现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如下主张:(1)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2)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3)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长期来,我国理论出版物对于个人主义持全盘否定态度,反映出一种个人虚无主义的心态。这种极端态度和片面观点无疑成了极“左”政策的根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注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协调问题,避免两者走向极端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一、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破产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打着共产主义招牌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潮。最早的提倡者是英国的霍德文和德国的施蒂纳,他们是无政府主义的先驱。霍德文排斥暴力革命,反对生产社会化,主张成立独立的自由生产者联盟,并通过“道德教育”来改造社会。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中,主张“我”是唯一的实在,国家、道德、宗教以至整个世界及其历史都是“我的产物”,从而声称“我把一切都归于我”。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无政府主义所继承和发展。把这种观点表达得比较系统并开始形成一种政治流派的是法国人蒲鲁东,所以无政…  相似文献   

3.
书讯     
19世纪,经济学曾被世人称做忧郁的学问。作者认为,当前的经济学也是一种忧郁的学问,近年来经济学的研究气氛实在令人怀疑。经济学被认为是经世济民之学,但作者却主张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活的学问。近来的经济学争论专以经世为中心,反倒忘了济民,似乎只把济民看作是经世的手段。缓解贸易摩擦的手段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则依靠提高工资和扩大财政支出来实现,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经济学家忘却了人们的生活和济民,专门把工资作为资本,靠扩大财政支出来筹集社会保障经费,并主张从政府和经营者的角度追求效率,这是多么忧郁的一门学问啊!作者认为,在最近的经济讨论过程中,大有回避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这种价值观分析的倾向。虽然国家和经济水平的现代化确实需要推进,但社会和个人水平的现代化更需加强,对自由、平等、尊重等近代观念的追求是最基本的,但往往被人们忽  相似文献   

4.
贺拉斯.曼以社会改良主义为基点,形成了其公民教育思想。他把公民教育看作是进行社会改造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手段。他主张通过开展公民教育来造就品德高尚、富有学识和负责任的公民来消除社会鸿沟、促进社会平等和维持社会稳定。他认为公民教育应该以道德教育、智育、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广泛开办公立学校、培养优秀教师和革新教育方法等途径进行。贺拉斯.曼的公民教育思想对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但是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社会行动道德教育模式提倡的以行动为本的道德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对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文章最后从如何提升学生道德行动能力的角度对实施社会行动取向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几点实务经验。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7):132-136
美剧是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以《纸牌屋》为代表的政治类美剧普遍存在强调实现目的的手段有效性,而不关注手段的道德内涵;美化行为体精于算计、损人利己的行为以及主张将他人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等利己主义价值观。政治类美剧中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大量传播,将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产生消极影响。对此,我国必须有所作为,通过在个体层面提升道德素养水平,在社会层面加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府层面加强管理等多管齐下的方法,有效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自由     
教育与自由[英]伯特兰·罗素著[加拿大]宏志信译以下是罗素的《教育与社会秩序》一书的第二章全文,原标题是《否定性教育理论》。三种大不相同的教育理论在今天都有拥护者。第一种理论认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是排除一切干扰,为个人提供发展机会。第二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作为普通的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逐渐作为专业自我而存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存在者都会基于其所处文化,形成一套自我主动或潜意实施的个人价值观,这将天然地与社会工作之无差别对待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张力或冲突。对此,本文尝试以拟亲属化和主体意识投射两种手段之架构,来做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整合的努力,以期探寻一种社工之专业自我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代,各大学的教育课程中,有一门文教部硬性规定的必修课——国民伦理课。内容分四个方面:第一讲人和社会,大多谈价值观,从社会伦理方面强调个人对社会应发挥的职能。第二介绍传统思想,以固有的民族思想和精神传统启发学生,提出“民主”问题,宣称这是维新体制的必然归宿。第三是批判共产主义。第四是以“民族前进的方向”为主题,强调和平统一和“新农村运动”的必要性。开设国民伦理课的时候,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对此不无议论,许多人认为,之所以开设这门课作为大学教育修养课程,其中政治原因多于学术因素。最突出的表现是:朴正熙政权为达到延长执政的目  相似文献   

10.
吕元礼 《社会》2002,(11):35-37
在西方社会家庭观念日趋淡化 ,家庭组织日呈崩解的背景下 ,新加坡政府坚持亚洲社会的文化传统(主要是儒家文化传统) ,大力宣传家庭的价值 ,强调家庭的意义 ,促进家庭的功能。时任新加坡政府副总理的吴作栋曾说 :“我们始终强调社会的基石是家庭 ,而非个人。在西方 ,他们认为个人是最重要的 ;个人权利比家庭和社会权利来得重要。我们认为没有家庭 ,就没有个人。家庭是基本单位。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这种价值观对我们至为重要。”(《联合早报》 ,1990.9.25)1992年 ,新加坡政府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正式将“家庭为根”确…  相似文献   

11.
从个人活动出发和从社会总体出发是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两种不同思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如果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来理解,它就会从参与者视角来考察社会历史;如果仅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历史活动,它就会采取观察者的视角来考察社会历史.马克思的历史现明确地意识到了社会历史行动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视角,并且明确主张要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被决定关系进行合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试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海兵 《唐都学刊》2003,19(4):87-89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充分认识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把信仰教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体现价值观教育层次性和递进性,突出强调高层次的导向,引导大学生思考全球性价值问题.为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应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并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把价值观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社会问题自然史观"从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定义入手,强调社会问题的公众论题性质以及对社会成员所珍视价值观的违背,并结合底特律市拖车居住者营地的分析来把握社会问题产生发展的规律性。"社会解组"和"偏离行为"理论则从社会的结构性根源来探讨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路径,完成了"社会问题社会学"及其概念体系的构建。两种范式的区别体现在"社会解组"和"偏离行为"理论对"社会问题自然史观"的批判上。默顿认为以个人判断的数量来决定行为的合法性和制度的合理性,不利于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正确认识,也会导致对"潜在的社会问题"的忽略;而在对待价值观的看法上,要求人们注意社会学理论的陷阱,避免"主观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1.法律社会学不是法学和社会学的相加,而是有它的特定的含义和内容的。一般说来,法律社会学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以社会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在制定、颁布、实施和守法的过程中所涉及和包含的各种社会问题;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现象,把法律当作社会学的一个范畴,强调法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习俗、宗教、道德等)同法的相互影响;二是认为法或法学不应象十九世纪那样仅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应强调社会利益和“法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把尊礼看做"正名"的重要手段,并认为"礼"规范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孟子把"礼"与国家的存亡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主张尊礼时要善于权变;荀子认为"礼"对社会的意义是全方位的,礼是为政的大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要标志,同时主张礼法并用.他们三人"礼"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礼"关乎国家存亡,都主张用"礼"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但是,由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维路径不同,孟子在"礼"论中摆设了"仁政"的前提,而荀予以儒家为宗,同时吸收了法家的营养,以"礼"为纲,以法为纪,主张"礼"法皆用.荀子的思想也许更实用,孟子的思想则富于理想化.但不论怎样,实用的思想自然不会被抛弃,而理想化的思想也没有因为在当时无法实现而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作为普通的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逐渐作为专业自我而存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存在者都会基于其所处文化,形成一套自我主动或潜意实施的个人价值观,这将天然地与社会工作之“无差别对待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张力或冲突。对此,本文尝试以“拟亲属化”和“主体意识投射”两种手段之架构,来做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整合的努力,以期探寻一种社工之专业自我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17.
邓振军 《浙江学刊》2007,2(3):126-130
格林批判了把财产权看作个人权利的理论,主张把其理解为一种社会权利,并以此为19世纪英国社会改革辩护。他的财产权理论,把个人财产权和社会共同福利结合起来,推进了对财产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人学观经历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人本主义的人学观把个人看成是彼此孤立的个体,主张"个人构成社会",社会就是由这些孤立的个体组成的单个人的集合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把社会看成是个人彼此间相互联系或关系的总和,主张"社会构成个人",个人是由社会所规定、制约的.由于这一人学视角的转换,马克思不再诉诸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而是诉诸对社会的改造,从而以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科学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科学主义可以看作是哲学观念、价值观念、文化立场的交融。在哲学的层面,科学主义以形上化的世界图景和实证论为其核心,二者似相反而又相成;在价值观的侧面,科学主义由强调科学的内在价值而导向人类中心论(天人关系)与技治主义(社会领域);在文化立场上,科学主义和科学化为知识领域的理想目标,并多少表现出以科学知识消解叙事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趋向,与之相联系的是以科学为解决世界一切问题的万能力量。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广义的文化、价值观念,科学主义并不是西方特有的现象。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过程中,科学主义同样构成了中国近代、特别是“五四”时期一道引人注目的思想景观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新儒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以道德为主要关注点的文化传统如何与现代民主政治相适应?与那种认为儒家应局限于道德教育的观点相反,文章认为儒家必须发展出一种参与性的政治,其原因有三:一是政治参与是个人道德培养的必要手段;二是政治的独立性要求客观的制度结构而不仅仅是道德教化;三是我们人性中的缺陷只有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才能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