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文学转型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转型,它所依靠的主要推动力是政治.政治既是改变现实的一种力量,也是引发作家诗意的一种想象.这表明在文学史上存在着文学与政治相关联的一体时期,它出现在政治转型与文学转型的同步期,建构了雏形状态的中国现代的文学政治学.  相似文献   

2.
赵学勇  孟绍勇 《唐都学刊》2006,22(1):98-104
作为当代西部小说第一时期的代表,《创业史》以其宏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叙事获得了恒久的魅力。然而,小说“史诗性”追求背后所折射出的作家对于“革命”的理解和认同,也反映出西部小说在1950—1960年代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留下的缺憾。从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作家心理、作品的审美取向等多方面着眼,可以发现西部小说家们在建国以后意欲抢占文坛“制高点”的冲动,揭示出柳青等作家既从“革命”中获得了作为历史主人的喜悦,同时也使“革命”逐渐地内化为他们生活、思维、行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客观事实;同时,也可以破解和阐释中国文艺政策对这一时期农民型作家和城市型作家造成的巨大心理冲击,以及由此而对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五四”文学是中国20世纪文学第一个实验时代,80年代是第二个实验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文学三大板块,即寻根文学、纪实文学、新潮文学。作者结合有关作家和作品对三大文学板块形成的多种原因、审美特征和流向进行了分析论述。寻根文学是一种“过去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检视“过去”;纪实文学则是一种“现在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折射“过去”。新潮文学是“未来时态的文学”,它立足于未来,通过现在,去反叛过去。  相似文献   

4.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文学中的乡土、市井与西部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随着80 年代文学创作的繁荣, 一种与传统所谓知识分子使命感与责任感相游离的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逐渐体现出来。此时, 文学的审美精神也愈显多样化。它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作者指出:从表面上看, 这和新的审美风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作家们的政治追求和社会实践的主流有所偏离,也不必回避其中有些作家以追求“乡土化”或“市井化”风格掩饰其与现实关系的妥协,但从文学史的传统来看,它却是“五四”新文学一直存在着的另一种传统———“文学的启蒙”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地之子”的自我形象与“乡下人”心态 ,是生活和创作于 1 930年代“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的一批诗人作家们的一种特殊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他们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文化选择、向往“自然”、“原始”美的审美趣味 ,以及坚守纯文学立场的文学信仰等多方面思想内涵 ;同时 ,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对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出现于本世纪20年代初,它作为一种国际性的社会思潮比较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来,则是在80年代初。长期以来,从总体上说,我国知识分子对这种思潮是比较陌生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是把它作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思潮而加以排斥和批判的。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当人们较多地接触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原作之后,就对过去某些简单的定论和批判提出了质疑。于是,80年代中后期,在国内理论界出现了一场如何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焦点在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它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前在上海成立的“左翼作家联盟”,在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是第一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团体,不象“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属于同人性质的文学社团。它是有着明确的理论纲领和创作方向的革命文艺组织,不再是松散的、主张较为庞杂的文学群体。更重要的是“左联”在三十年代文坛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响到一整代文学工作者的思想,在创作上取  相似文献   

8.
论“寻根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拓展○锁晓梅“寻根文学”这一创作流派伴随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而出现。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寻根文学”的出现,体现了文学的成熟和对文化的多方位选择。“寻根派”作家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视角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洞悉和透视负荷着...  相似文献   

9.
<正> 我认为,我国文学从“古代矽到“近代”的变革,开始子一九○二、一九○三年间,完成于“五四”之后。它跨越两个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时期,由两代文学作者完成。我曾经希望回到文学自身,去寻找这一变革的“内部”规律,得到的却是困惑。从内容方面看,我国文学从明朝中叶起就开始蕴积着近代个性解放的因素,然而,开始于一九○二、一九○三年的文学变动却与此种精神意向是脱节的,大量表现在进步文学中的,是另一  相似文献   

10.
一新时期文学获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作家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许多作家,尤其是小说家在走向艺术的自觉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成熟。他们把文学从工具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文学成为人学。小说家的艺术触觉更加深入到人的心理的深层结构中去,一层层地揭开人物的心理。文学的这种强烈的“主观性”和“内向性”,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个主导趋势。文学的“向内转”,引起了小说整个艺术格局的变化,使小说的艺术面貌焕然一新。在内容上,作家对社会和人生这个大系统的各  相似文献   

11.
彭放 《学习与探索》2002,(6):99-105
在黑龙江文学史上 ,“借才异代”的移民文学成为主流。这些移民作家主要是因罪发配的“流人”及其家属 ,还有以各种原因滞留或客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学创作 ,支撑着黑龙江文坛的半壁江山。移民带来各地的先进文化 ,促进南北地区和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使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而且给文学创作广泛吸收异地经验 ,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黑龙江移民文学的繁荣 ,是人才政策开明、开放结出的硕果 ,也与中国知识分子爱祖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有关。移民文学现象是黑龙江文化的一种特色。既要看到移民作家对黑龙江文化的启蒙和开发带来的效益 ,又要看到“流人文化”中潜藏着消极的“恋乡守根”和“回归故土”的流亡意识。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本土作家成长起来 ,替代了移民作家 ,这是黑龙江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可以预见到的是 :未来的黑龙江文学将更加开放 ,更具活力 ,其乡土特色更浓。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热的形成及其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毛泽东热”。其实“毛泽东热”并非是近几年的事,而是直接产生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出现过五次“毛泽东热”,都是伴随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以及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成熟而形成和分裂的。大体经历了五个时期或阶段: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 从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这一历史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也是在中国大地第一次出现的“毛泽东热”。  相似文献   

13.
周荣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运动确立之后,经过了它的直觉时期和推理时期两个发展阶段,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已到强弩之末,但直到今天,它也没有死去,其精神和手法已广为人们迎纳。正如《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Ⅲ)宣称:它“作为绝望文学与逃避文学的反动,始终表达出掌握人类境况的强烈欲求。” 史学家汤因比以为文明的生长遵循着“挑战──回应”的积极运动。超现实主义正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瞻前顾后,对时代提出的两个挑战作出了战战兢兢的回答。 回应之一:寻求真实主体超现实主义旨在寻找主体的“真实过程”。摆在他们面前的人的图景又…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万花筒,是多棱镜。生活有多广阔,文学也有多广阔;心灵有多丰富,文学也有多丰富。文学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生活,它的参照系是大千世界。 当今的中国正以急速的节奏,强大的力度在许多领域发生着巨变。人们的生活状况、行为准则、道德信仰、相互间的关系等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的文学,理应并且已经对这种极富戏剧性的社会现实作出一定积极的回应,但是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在前进中亦出现了某些“杂音”:面对商潮汹涌、物欲扩展的社会现象,文坛上有的人迷茫困惑、麻木不仁;有的甚至只对“孔方兄”感兴趣,对“文稿竞价”趋之若鹜,漫天要价,恨不得一捶下去,立刻成为百万富翁;还有的则把“玩文学”作为时髦口号,颇有点叶公好龙的味道。这种文学发展中的“变奏”,尽管不足以构成主旋律,但不能等闲视之。 鲁迅先生说过,文学是国民精神点燃的灯火,同时又引导国民前进。因此作家首先要自尊自重,净化情感,修炼道德,洞察世态人情,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强烈的关注,深刻的思索,脚踏实地地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他们应该既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睿智,又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决不是无根的浮萍,飞扬的花絮。只有这样,作家才能在文学作品中充溢更多的道德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当一个民族的经济历史性的高涨和发展迅速改变了社会生活的观念形态时,往往会迎来业绩辉煌的文学发达时期,导致文坛巨擘的诞生。从历史看,经济繁荣时期人们格外追求精神生产的发展;经济繁荣还会带来政治上的昌明的局面,有利于作家自由创造力的发挥。而要创造伟大的文学篇章,对作家来说,归根结蒂是要透彻地把握生活的本质。一个开放的时代,有利于为作家带来各种“参照系”,使作家在比较中站到更高的历史审视点上,透彻地理解时代和社会。文章指出,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摸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正在全国进行的大变革昭示了这一点。而文学的探杆,也就有可能测定生活泡沫底下更本质地体现社会运动的深流,从而将出现一个璀灿的文学盛期。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出现的很多重要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陶晶孙、谢六逸等,都曾经留学日本,可以说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有留学生经历的背景的作家。由于较长期地留学日本,所以日本文化与文学自然而然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同样,不论是作为“弱国子民”的留学生还是作为回国后声名卓著的作家学者,他们对日本的文化、文学亦会抱有相应的、虽然存在个性差异但却在总体上显示出时代性和群体性特征的态度,也即五四时期留日作家群总体的日本文化、文学观和接受态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世纪初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激撞、融汇就一直紧密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留学生文学则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本世纪我国兴起过三次集中而具有文化意味的留学生热潮:一是“五四”时期;二是台湾地区60~70年代;三是内地始于80年代至今方兴未艾的“留学潮”。不同的生活方式、迥异的文化背景、羁旅异国的酸甜苦辣,无不使飘洋过海、远离故土亲人的敏感青年百感交集,“留学生文学”也由此诞生。它反映了处于中西文化碰撞下具有跨文化经验的留学生的各种复杂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文学可说是近百年来中西…  相似文献   

18.
新年伊始,来自全省的作家、评论家、报刊编辑、大学教授、讲师四十余人,参加了“北大荒文学风格”讨论会。历时三天的会议,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 如何从时间和地域上界定“北大荒”文学。一种观点认为:北大荒文学应指狭义的垦区文学。地域范围即今三江平原及牡丹江以东的军垦农场部分,时间从五十年代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到七十年代四十万知青奔赴北大荒形成两代人的垦区文学,或者又叫开拓者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与开发北大荒的历史几乎是同步的,不仅有队伍,有《北  相似文献   

19.
李清霞 《唐都学刊》2011,27(4):51-54
《机电局长的一天》和《无畏》都是"文革"后期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小说,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工农业战线上从全面整顿到"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社会现实,由于政治对作家的选择不同,两位作家在"文革"结束前后的政治与文学境遇也截然不同,这直接影响着他们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心态和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著名作家丁玲早期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末,发表在1928年2月《小说月报》第19卷2号上。它一问世,犹如“抛下了一颗炸弹”,“震惊了一代文艺界”。对于这篇小说的评价,主要是莎菲这一形象,60多年来,毁誉褒贬,莫衷一是。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对作家笔下的莎菲形象,及这一形象所联系的时代作以简略分析。《莎菲女士的日记》所反映的是20年代中期,即“五四”退潮至“大革命”前夜这段时期的社会一角。作家提笔塑造这一形象时,正是“大革命”失败不久、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阵营内部也出现种种复杂的矛盾之时。时代的危机感,社会的重压感,“五四”以来一度得到的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