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意象作为符号创造符号、运用符号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创造文化。文化由符号组成,并通过符号得以广泛而久远的传播。因此没有符号也就没有文化、没有历史,也没有人类的今天。卡西尔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①符号使人类从对自然的完全依赖中解放出来,从对自然实在的迷茫、混沌与蒙昧中摆脱出来,重建了一个真正人化的世界,使人类获得对于宇宙本体的更大自由。符号使人类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进而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2.
简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连甫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符号体系,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形式,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符号形式就是语言。应当说,语言是其他所有类型符号的基础,除语言之外的一切符号形式都是人利用语言所创造出来的,离开了语言,它们就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可能。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3.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自己的语言怀有特殊的情感;人类不但使用语言、依赖语言,同时还惧怕语言和崇敬语言。但是,人类对语言的畏惧和崇敬能否归结为人类对语言的图腾崇拜呢?人类文化中存在“语言图腾”现象吗?本文试图就人类对其语言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情感以及这种情感的内容、形式和差异做一个尝试性的探讨。一、图腾与“语言图腾”图腾系指保护人或其祖先。它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某种物,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狭义上讲,图腾仅指原始部落人相信某物(实体或  相似文献   

4.
历史之为记忆:黄帝祭祀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追溯了黄帝祭祀的流变,分析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不同人群赋予“黄帝”符号的不同意义,即对黄帝的不同记忆、理解和祭祀。文章着重辨析了古时朝廷将黄帝作为“人文初祖”与民间将黄帝作为“医祖”的祭祀之间的流变和分歧,以及近代民族国家追溯民族始祖把黄帝当作“国统”与古代朝廷虚拟祖源把黄帝当作“皇统”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传统中遮盖的嬗变,以及现代和传统之间的断裂。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说明,黄帝祭祀虽然是个古老的仪式,但却并不是所谓延续数千年一成不变的传统,而是一个象征符号不断被创造、操弄和利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王世梅同志《流徙文化论》,“把人类的流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这是一个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步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明创造了生产工具。人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创造文化。这种物质形态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劳动同本能的、动物式的劳动相区别,才成为真正的人类劳动。  相似文献   

6.
王昭 《学术交流》2002,(5):132-134
自从索绪尔创立了现代语言学 ,它已经从符号本位逐渐过渡到人本位 ,人这一语言主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传情达意的辅助手段也不尽相同 ,广义地说 ,许多文化现象和社会行为都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任何非语言系统在文化背景下传递信息 ,都可大致分成“集” ,“分解成分” ,“组合方式”三部分。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世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和外在物质世界之间,有一个作为中介的语言符号系统。人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世界对于人不仅有物质性,更有语言性。物质世界和语言世界共同构成“存在”,二者对人的认识都有决定作用。包括概念体系和语法体系在内的语言结构体系的民族差异体现了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和世界观差异,这种差异反过来又影响到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世界观的形成。“沃尔夫假说”有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价值。中国文化语言学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上的这些基本见解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它的研究可以拓展语言研究领域,在语言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之间建起新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廖志林 《学术交流》2007,(5):142-145
人类有声语言的发展经历了mama语、拟声语和创造语三个阶段。从对人类初生婴儿的啼哭声和不同语系语言对母亲的称呼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可知,对母亲的称呼源于初生婴儿的啼哭声,初生婴儿的啼哭声是人类最早的有声语言的母音,而对母亲的称呼则是人类最早的有声语言,“mama”是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人类社会仅仅使用“mama”这样唯一的一种有声语言作为交流手段的现象,应该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mama”语早于拟声语言而存在,是人类有声语言的起始阶段。拟声语言模拟事物的声音,它在人类有声语言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语言样式。而人类自身的进化和社会发展为人类有声语言的创造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类最有力最多能的交际工具,虽然交际并非全凭语言。所有已知的人类集团都掌握语言。语言与其他系统不同,它能通过语法和语义结构上的细微差异指示各种各样的物体和概念。同时,言语是一个社会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按着社会公认的规范和期望选择语言。因此语言现象既可以在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中,也可在更广阔的社会行为环境中加以分析。在分析语言形式时,注意的目标是从语境中抽象出来的特殊的语言素材,主要研究其指代功能,分析社会定义范畴内的语言运用。这个社会定义的范畴就是语言共同体,即凭借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进行经常…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文化,美国人类学家克利蔼德·格尔茨说:“[文化]是指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它是由各种象征性形式表达的概念系统,人们借助这些系统来交流、维持,并发展有关生活的知识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文化具有三个特征,即符号性、公共性和系统性,而这三个特征恰恰可以和语言进行比较。有的学者甚至把文化当作一  相似文献   

11.
人类语言的本质问题似乎是语言研究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不少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曾通过对比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区别,探讨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交际系统的一些内部结构特征。本文通过总结Bickerton(1995)的有关阐述,讨论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本质区别。笔者认为,人类语言的复杂性是任何动物交际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其中句法(syntax)是人类语言所特有的结构体系,它体现了“人类语言的核心”,是“人脑的一种内部机制”(Bickerton1995)。至于人类语言(句法)的起源,需要我们去探求的方面还很多。目前,句法的起源仍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2.
工具还是存在——伽达默尔语言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常营  金延 《唐都学刊》2003,19(4):30-33
在西方哲学史上,语言问题一直被哲学家们所重视,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判.传统哲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形式和符号系统的工具,而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工具,而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经验的形式,即存在方式,离开了语言,人的理解活动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的方面看,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非任意性其中任意性指的是孤立地看单个的语言符号,其"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而非任意性则比较复杂,它又表现为三个具体特征,即限制性、约定性和临摹性,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把语言符号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而观察到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语言符号的不同特征,相互之间不具有矛盾关系.对语言符号各种特征的理解应具有兼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证了以语言为主体的符号学在现代科学文化系统中的价值,认为符号现象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符号科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思维科学相并立的基本科学门类。以语言为主体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超越意识的体现,是人类文化的基本框架;对于符号现象,我们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缜密的研究和探索;而构建真正科学的符号科学乃是未来科学文化整体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威廉姆·洪堡的语言世界观孙周兴在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思想中,语言维度的突现已成一件大事。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现当代的西方哲学家们已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一、“语言交往”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方式,“语言交往共同体”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单元;二、语言是人类知识...  相似文献   

16.
陈创生 《探求》2002,(5):70-73
人类生活的经验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民俗象征符号的世界。民俗符号系统是由俗民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民俗事象本身固有的结构所构成,由表现体、对象、背景性概念三个要素的关系之间作用而形成规律。民俗符号可分为语言系统的民俗符号和非语言系统的民俗符号,它们都各自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义学美学     
语义学美学系20世纪资产阶级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流派,在美、英、法、意等国曾广为流传。就其理论与世界观的来源说,语义学美学跟语义学哲学有密切联系,其代表人物卡尔纳普、石里克、维特根斯坦等人曾宣布跟古典的哲学传统决裂,把精力集中于研究科学语言的方法。就美学而言,这些思想在新实证主义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把语义学美学的理论家们联结在一起的是对符号、意义与语言分析的兴趣。语义学美学代表人物研究的主要美学问题是:艺术与象征、艺术与语言、艺术与符号学。在这个流派的范围里,美学被看作“研究审美客体的方法体系”。从这里也就产生出语义学美学所特有的一种意向——用局部科学方法来暗中替换哲学分析,用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信息论的科学工具来论证美  相似文献   

18.
服饰也是一种符号。中国民族服饰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符号世界。本文试图以符号学观点研究中国民族服饰的寓意。中国民族服饰符号大致可分三类:象似符号、象征符号和无指称意义的符号。这三类符号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有时在一种符号中,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或原是象似符号或象征符号,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演化为无指称意义符号。这三种符号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是象征符号,它是通往现代派艺术的一座桥梁。上述三类符号的复杂组合和渗透,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中国民族服饰。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伴随着“文化热”,语言学界讨论文化语言学的论著不断涌现,涉及到的几乎囊括了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各个方面。这无疑对启发语言学研究者拓宽思路、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汉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姜跃滨、章也著的《浮出瀚海——汉语和汉文化的建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姜著”。)不失为一本探讨汉语和汉文化关系的颇有特色的研究著作。作者在“序言”中说道:“在文化的背景下对语言进行透视,用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去认识、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去阐示语言现象形成演变的原因,这是一条可行的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在历时与共时系统中的物化,语言充分地表现着文化。不仅如此,人类是凭借语言辨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且语言把人类  相似文献   

20.
“祝福”习俗及其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燕  夏娅美 《社会》2007,27(3):92-92
民间习俗是理解一个社会与文化的重要信息库。本文通过对浙江绍兴地区岁末“祝福”习俗中各种文化象征符号的解读,从“成熟与收获”、“死亡与离别”、“终结与回归”三种文化图式上来分解“终结”这一时间概念所蕴涵的复杂意义。目的在于理解中国人“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作为探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