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当代南派石雕艺术代表作的鳌园石雕,因为主持人陈嘉庚先生的文化理念与那个特定年代——新中国建国之初十年的文化遇合,成为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中人的艺术代言.鳌园石雕有突出的主题,又有多样的文化投射,它是中国历史的画廊,也是中国革命史的画廊,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画廊,也镌刻着陈嘉庚先生个人深刻的文化印记.建设鳌园是陈嘉庚先生在毕生兴办学校教育的同时,以艺术形式教化民众的宏大构想与具体实践.因此,它的价值才超越了那个年代,并不断扩大着它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松桃寨英古镇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而附着在松桃寨英古镇建筑之上的装饰木雕、石雕艺术,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以独特的建筑布局与丰富的艺术形式,质朴率真的表现手法。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成为贵州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古镇建筑代表。  相似文献   

3.
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阶段与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大体一致 ,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阶段。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主要包括石雕、木雕、铜雕和泥塑等类型 ,包括摩崖石刻、玛尼石刻、建筑装饰木雕、印刷模具木雕、封经板木雕、大型泥塑和擦擦等。中国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体现了藏族文化鲜明的宗教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4.
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形成环境。因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其历史、文化学术性都具有很高的研究、留存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幽”为读书、品茗、下棋、抚琴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幽静的环境能使人集中精力,迅速地进入沉思状态。“曲径通幽”之“幽”不应仅仅被看成是某个孤立、有限的景观——幽景,它还是指一种生气流动的境界——幽境。中国园林之“幽”沉淀着深厚的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内容。“幽境”在唐代私家园林中出现,标志着“幽”在借助于隐逸文化与中国私家园林紧密结合的同时,探索着独立成为中国私家园林审美品格的途径。“幽雅”,“幽趣”在《园冶》中以评论私家园林风格、趣味的姿态出现,表明“幽’独立作为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之审美品格的地位终获确立。  相似文献   

6.
现代艺术如同是一座大厦,由各种不同类型的风格组合而成,建造这所大厦的原理,是科学、理性和文化。然而组成现代艺术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的西方由于其高速的发展它所孕育的西方文化是现代文化精美的外衣,并且由于中国厚重的文化正像一支强心针打入现代艺术体内,成为它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地整体地影响着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7.
以“礼”为外在规范的传统伦理与实际生活问存在着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之所以能够维持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乃是因为有传统艺术这一协调器。传统道德理性与艺术之间形成的调节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不同于其它文化的独特风格,对中国超稳定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中国西部廊道路网指西北与西南相互联通自然形成的网状道路,包括“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段,“西南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青海道”和与之相关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同时关联“草原丝绸之路”,几乎辐射整个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并与丝绸之路西段连通。经由西部廊道路网的交流交汇,构成跨地域、跨民族、多种艺术元素相融相通、相互影响、和而不同的艺术格局,推动了异域文化艺术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其共生交融性和共通性为中国艺术嬗变及东方艺术体系的生成发挥了特殊作用。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元素和样式的交流交融,壮健了中国艺术的肌体而形成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其得力于中国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已经具有的艺术积累和接受基础,得力于上古文化厚实的底蕴和独特内涵,也得力于兼收并蓄包容阔达的气度。中国西北和西南作为最早也最重要的对外开放通道,为容纳和消化异质文化艺术提供了广阔空间,有了西北和西南的“容纳之量”,也才有后来中国艺术整体的“消化之功”。  相似文献   

9.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中的“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折射出结构、韵趣和意境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书法无疑是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一门艺术。因此,传统书法艺术关于结构、韵趣、意境等方面的审美观念,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艺术特征与手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受“天人合一”、“寓善于美”、“自然就是美”等传统文化思想和审美观的影响 ,形成了自然性、文化性、生态性和精练性等四大特征和与之相应的造景艺术手法。所有这些特点构成了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独特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2.
“线条美”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特征。钢琴艺术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来到中国,在其本土化进程中融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风格特质。表演艺术讲究程式与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演奏技巧)来表现中国风格钢琴曲演奏中的“线条美”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吉州窑陶瓷装饰艺术集我国南北名窑之大成,又将民间艺术引入制瓷工艺,充分利用窑变技术,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它独创的釉下彩绘,开辟了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崭新天地;它的剪纸贴花和木叶纹饰,首创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民间风格;它将传统人文图样注入瓷艺,强化了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吉州窑陶瓷装饰艺术为中国瓷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其品种之繁多,内容之广泛.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独特,为世界所罕见,它是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按审美要求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亦有人称它为“美术”,“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工艺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的范围,涉及到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它的基本属性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虚实相生”是中国文艺美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比较而显示的最重要特色之一。在艺术意境创造中,它既是最基本的指导原则,也是最基本的艺术方法。虚实相生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的哲学与文化心理之中,因而也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造实践。无论是建筑,是画,是书,是舞,是乐,还是诗,都离不开这一美学法则。“虚实相生”的美学法则具体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构成了意境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构成了它的“不尽之意”,构成了它的全部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具有“书生气”的知识分子,邓拓对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兼收并蓄,造就了他独特的“书卷气”办报风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 传统文化的艺术、深厚的学识使他在报刊活动中既坚持求真、求实的独立思考精神,又追求报刊的可读性与群众性,而坚持党性则使其“书卷气”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7.
鲁渝京 《社区》2005,(14):48-51
阆中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它风格独秀,是中国古代依据“天人合一”建城选址的典型范例。阆阆中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它风格独秀,是中国古代依据“天人合一”建城选址的典型范例。中古城面积1.78平方公里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它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实物宝库。阆中是华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传说伏羲的母亲华胥在此孕育了伏羲;阆中是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雄浑、神秘的巴渝舞是中国舞蹈研究的活化石;阆中是三国寻踪游的主要目的地,吸引着大量海外游客;阆中是中国汉唐天文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关中传统民居的石雕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群类,它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关中特有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打磨,形成了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在对丰富多彩的历史遗留进行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以柱础、门枕石和拴马桩三种代表性的石雕艺术形式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时空特点,展现其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与公共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众文化伴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而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特征,公共艺术的繁荣便是其中之一。大众文化中的“去分化”现象模糊和抹平了许多界限,这一特征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的催生剂之一。从某种角度来说,公共艺术在本质上也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大众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使得公共艺术与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共享文化,并融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它无论从表演的内容,还是从演唱的技巧方面,都是依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发展而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声乐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民族声乐之精粹,"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和发声技巧,体现着"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因此,它才能服务于人民大众,体现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