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湘方言一大分支的永州方言浊音和日语浊音进行比较,发现永州方言和日语浊音特点相近:两者都存在浊声母,而且永州方言中的古全浊音在日语中都发浊音;两者都存在鼻浊音和半浊音现象;两者都有同时发两个浊音或既发浊音又发清音的现象等。  相似文献   

2.
湘潭县县志记载,湘潭县境内方言可以分为易俗河话,花石话,青山桥话三类,在对湘潭县方言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这一结论与实际语言事实有一定的出人。文章从“古全浊声母是否保留浊音;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是否送气;古全浊上声的归派情况;声调类型和数目”四个方面,对湘潭县境内方言进行分析归纳,将其划分为五片:易俗河片、花石片、中路铺片、青山桥片和茶恩寺片。  相似文献   

3.
汉语声母系统在由中古向近代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简化。这种简化主要是由于全浊声母的清化造成的。全浊声母的清化,虽然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却并没有影响同样具有浊音特征的次浊声母。通过标记理论和区别特征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全浊音清化只涉及阻塞音中的f+浊音】特征,而不涉及响音中的【+浊音】特征,即全浊声母清化的实质是由有标记项向无标记项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湘鄂赣交接处幕阜山地区有着一个分布较广的"浊音"带,有人称之"浊音走廊".据报道,该地区有些方言塞音三分,如湖口双钟、瑞昌南义、武宁新宁、德安蒲亭、岳阳柏祥等市镇;然而从实验语音学角度考察,这些方言"浊音"都已消失,大多处于所谓"清音浊流"阶段,即古全浊声母和次清声母今读大多情况下并不带音.因此,与吴方言和湘方言的塞音三分相比,幕阜山方言塞音处理成二分格局似乎更符合实际,也更合理些.  相似文献   

5.
晋语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方言与古全浊声母平声白读不送气方言在地理上高度吻合,与周边平分阴阳方言在调型调值对应整齐。可见方言语音特征的空间差异与演变的时间序列有相当整齐的对应和深刻关系。随着中古全浊声母的清化,并州片平声字原清浊声母间的对立,变成了全浊声母今白读不送气清音与送气清音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平声未分阴阳时原有的对立关系,加之浊平调的浊音性,清平调的清音性,以及浊平与清平各自的显赫特征,使并州片在中古浊音清化后,延续了浊平调或清平调的调值,造成今方言一个平声的结果。在清浊声母对立时代,清声母和浊声母分别影响平声调而产生不同的羡余调值,这样的羡余调值又会在当时的字组中产生变调。由于变调与单字调相对独立,这种变调一旦产生,就可能随着某些词汇一直沿用到现在,导致并州片单字调不分阴阳,但在连调等形式存在零散的、不系统的分阴阳现象。  相似文献   

6.
传统音韵学把古代声母的发音方法分为四类: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四类发音方法是探讨汉语方言声调发展的主要依据,也可说是演变条件或决定因素。但是,事实上,一般的情况只要分清、浊两类就足以尽描述之事,如有不足,把浊音再分为全、次去探讨。清、全浊、次浊三分法的功用可以国语声调的发展为例去说明。古平声字,声母为清音的今  相似文献   

7.
中古声母中的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读为相应的清音声母。其规律是,原全浊塞音与塞擦音平声字归同部位的次清音、仄声字归同部位的全清音、擦音多清化为同类清音。这一规律在浊音发生清化的方言中大都适用,但在湘方言三堂街话中,中古全浊声母多读为零声母。这与浊音清化的规律不符,也与湘方言其他地方读音相异。这是声母受主元音或介音的影响,或同化或异化的结果。这一特殊音读现象有助于我们重新探讨中古喻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英语的三个清辅音/p/、/t/、/k/在重读音节中位于/s/音后的读音问题,从音位学的角度分析,评论存在于部分英语学习者中间的所谓“清音浊化”的说法,指出其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提出练习发好三个相关浊音/b/、/d/、/g/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南华真经直音》是北宋贾善翔为方便人们诵习《庄子》而作的音义书。在形式上承袭了陆德明《庄子音义》而有所改作。内容上所涉及的改类隔为音和注音、浊上变去、浊音清化、韵部混同等语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明显的宋代通语特征,同时掺杂有个人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0.
《孟子音义》中孙奭音注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36条与《广韵》《集韵》音韵地位不同的音注材料,这些音注材料所反映出的宋初实际语音现象有:云影、书生、以邪相混,浊音清化;仙元、锡昔相混,重纽有别;浊上变去。  相似文献   

11.
《孟子音义》中孙爽音注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36条与《广韵》《集韵》音韵地位不同的音注材料,这些音注材料所反映出的宋初实际语音现象有:云影、书生、以邪相混,浊音清化;仙元、锡昔相混,重组有别;浊上变去。  相似文献   

12.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与宋代四川方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史炤反切与《广韵》、胡三省音切异同的比较研究,讨论了宋代四川方言语音演变的四个方面浊上变去、浊音清化、平上作去、韵尾混并。这些音变现象反映了宋代四川方音在历时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特征,从中可以看到宋代四川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共同语语音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针对渤海油田辽中北洼锦州A 区东二下段不同类型浊积扇内部反射结构及其地震响应特征认识难度大的问 题,开展了浊积扇地震描述研究。从浊积扇形成机理出发,根据围区钻遇浊积扇体不同部位探井的相应井段的岩性及 组合结构等典型特征,对不同浊积扇沉积亚相的沉积特征、岩性结构、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描述。 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浊积扇模型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并对其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利用地震多属 性预测技术对浊积扇的内幕进行了精细地刻画。预测了辽中北洼锦州A 区东营组浊积扇有利储层发育部位,研究结 果对该区浊积扇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律音义》是研究宋初语音的重要材料,安徽师大曹洁曾作过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切比较、反切系联和反切用字分析三法,拾遗补阙,为曹文归纳的"非敷混"、"浊音清化"、"船禅混"、"浊上变去"等语音现象补充例证,并进一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对音注中存在而曹文未涉及的"部分三等尤韵明母字读同一等侯韵"、"部分尤侯部唇音字变入鱼模"、"支鱼混切"的语音现象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在粤东闽南方言汕头话中 ,中古浊声母字除了上声之外 ,平、去、入三声字调类分化基本上是不论全浊、次浊均读阳调类 ,但上声的次浊字却读阴调类。而中古浊声母去声字又有读阴上和阳上的现象。本文对这两种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 ,并跟厦门、漳州、泉州和广州等方言的类似现象作了比较研究 ,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古全浊上及浊去字在盐城方言里有三种读音类型,即滨阜型、盐都型和大东型。滨阜型的特点是古全浊上及浊去字基本读为去声调,与绝大多数官话方言点的读音情况相同;大东型方言的特点是古全浊上及浊去字超过一半的数量读为阴平调,来源上几乎涉及中古全部韵摄;盐都型方言的特点是只有不超过5%的古全浊上及浊去字读为阴平调,来源上只涉及几个韵摄。盐都型方言在方言接触过程中受到通泰方言的影响而具有古全浊上及浊去字归入阴平调的特点。根据古全浊上及浊去字的读音差异可以将盐城方言分为北部型、过渡型和南部型三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两部南宋初期文献中的全浊上声字进行考察,发现多数浊上字还处在上、去两属的状态,另有一部分浊上字没有变成去声。因此认为,南宋初期"浊上归去"的音变还没有完成,这一时期与北宋中晚期和南宋中晚期同属于一个音变时段。  相似文献   

18.
以《切韵》为参照,吴语青田话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切韵》时代的音韵特点。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部分非组字读重唇、部分知组字读舌头、部分匣母字读如古群母等声母特点,鱼虞韵相分、咍泰韵不混、盐仙-添先有别、东钟韵分明等韵母特点,四声八调、阴阳调调型一致等声调特点。有些特点并非传承于《切韵》,它们或源自当地古代百越族先民的语言底层,或源自前乎《切韵》时代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9.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字在今庙塘话里均为清音,舒声字不送气,入声字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不送气稍占优势.古全浊擦音基本上清化,只保留一个与韵母[1]相拼的浊擦音[z].入声大多是古清声母字归阴平,次浊声母字归阴去,古全浊声母字大部分归阴去,一些归阳去.古全浊上声、去声和入声都有一部分读阴平.  相似文献   

20.
客方言声调的性质:1.客语中浊上、浊去合流是承唐宋方言体系的,各地原有的差异和随后演变的不同,使客方言形成今天不同的类型。2.次浊上声与全法上声读胡平的是语言演变中的剩余形式。3.客语次浊入声的分派可证明唐代客先民居地次浊入声读音部分同法音,部分同清音,界限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