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会群体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网络迅速发展并影响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虚拟空间也在成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网络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真实的社会群体形式———虚拟社群。与“实质社群”相比 ,虚拟社群的新颖性在于人 -机 -人的间接互动方式、超时空的互动层面、网络版的语言符号、有利于弱纽带形成和扩张的群体环境及高技术支持的互动平台。虚拟社群在本质上是一种真实的社群存在方式 ,其真实性缘于网络社会的现实性、虚拟世界的真实性、切实的社群感体验和具体的社群形式  相似文献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是指根据网络虚拟社会以及人们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思想行为特点和规律,为了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具体方法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虚拟社会的繁荣兴盛带来了网络政治的迅猛发展,其独特的吸引力以及虚拟社会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导致谣言开始借助网络渠道进行传播,对国家的政治安全形成了严重冲击,消解了政府的公信力,弱化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扰乱了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因此,需要从政治层面探究网络谣言的成因,通过加强对新型虚拟社会组织的管理,对政府主体行为进行规制,提升社会公众的网络政治素养,构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良性互动,健全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规范等途径,在多种主体的共同参与下运用多种策略实施综合性治理,才能达到对网络谣言有效治理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族群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已有多种理论学说和研究成果。学界以往的研究是聚焦于现实社会,而忽略了虚拟世界。在网络社会,同样存在着族群现象和认同问题,网络族群就是一种新的族群样态,伴随着网络社会以及网络文化的兴起而产生,是具有超强标识性、特定性的网络社群。只有当强关系型的网络社会交往、共同的文化渊源以及文化认同的构建这三个基本条件叠加之后,才能实现从网络社群到网络族群的转化。网络族群相较于传统的族群,拥有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事件作为族群区隔的文化标志,但具有与传统族群所不同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微博凭借强大的集聚效应,为群体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已经成为虚拟社会公众实施意见表达的首选载体。基于微博语境下的网络社群,其意见表达经常会因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失控泛滥而出现失范,引发出了对网络社群意见表达的批判性思考。功利意识、责任缺失、无序传播和情绪失控,降低了网络社群意见表达的有效性、可信性、可控性和合理性,需通过加强网络社群文化建设、强化制度体系的创新与供给、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提升网络社群的表达均衡、推进网络生态文明建设等途径加以应对,从而促进虚拟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除了纯技术的因素之外,还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表现出后现代社会的典型文化特征。当前,网络传播心理研究中存在着文化缺失的现象,以致不能对多向度的、非线性的、时空脱域的网络传播模式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网络传播心理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既有科学性又有生活常识性,既有现实性又有符号性,应该把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文化品性找寻回来,把网络传播心理放在社会、历史、文化存在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在网络与社会的互动中、在实证与文化的互补中、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中、在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中体现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以大学生微信虚拟社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洞、核心边缘模型、聚类派系和中间中心性分析对微信虚拟社群网络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影响的基础是表现活跃和爱好广泛,影响的关键是处于社交网络的“靶心”位置,影响的效果是极易产生“沉默的螺旋”效应。建议高校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识别大学生圈层的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圈层的网络意见领袖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型网络意见领袖等方式,推动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8.
虚拟社群里的魅影--论网络聊天主体流动身份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广泛普及 ,显示了其跨时空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巨大吸引力。作为网络虚拟社群之一的多用户域———“网络聊天室” ,聊天者的主体身份处于一定的流动中 ,主体与他者的互动交流具有新的构型关系。本文从流动身份的无节制转换、符号寓意、似真性几方面 ,对聊天主体的流动身份在这种新构型关系中的“魅影”特征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网络问题:伦理文化的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伦理文化的视角探讨计算机网络问题的成因 ,认为网络问题的出现与人们在网络化进程中 ,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转换、兼容和调适等方面密切相关。导致网络问题的伦理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对网络精神的曲解、“信息崇拜”的负效应、黑客哲学的泛化、网络生态伦理观念的淡薄、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伦理标准的双重性以及全球性与地区性的文化矛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与网络自由主义者所设想的去国家化的网络政治模式相反,"再主权化"成为网络空间国际政治发展的新态势。这一趋势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网络政治互动的共同产物:一方面,国家权威通过建立和完善网络监管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明确了主权在网络空间的管辖范围和方式,将虚拟空间中的社会行为和行为主体重新纳入主权的内部性之中;另一方面,国家行为体通过对外发展网络空间攻防、制定网络安全战略,从而确立其在网络安全中的主体地位。"再主权化"的发展给国际网络治理机制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