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文修辞学是融修辞学与诗学为一体的具有独立体系的文艺理论.它是藏语言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研究藏文修辞学,对丰富和发展汉文修辞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藏文修辞学成为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体系,是从十三世纪翻译吸收了古印度《诗镜》以后开始形成的。该世纪初,萨迦派大学者贡坚噶参在《学者入门》中最早将《诗镜》的有关内容作了介绍,兹后到十三世纪后期,大译师雄敦·多吉坚参将《诗镜》全文译出,自此以后《诗镜》即成为藏族诗学和修辞学的理论基础。在长期的写作实践和研究过程中,经过藏族  相似文献   

2.
王德和(吉满·徳和),男,藏族,四川甘洛县人,出生于1955年10月。硕士,藏学研究员。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西昌学院彝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西昌学院藏彝走廊区域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二级)"主任,西昌学院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全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凉山州藏学会副会长、《凉山藏学研究》副总编;四川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藏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对清代藏族历史的研究不但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民族社会发展史研究的重点之一。多年来,曾国庆先生将学术研究的主要精力投入清代藏族史,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继《清代驻藏大臣传略》、《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沿革》等书之后,又将近些年刊发于国内多家刊物的探讨清代藏族历史的论文辑为一书,以《清代藏史研究》为题公开出版,为读者了解和研究清代藏族历史提供了可贵的参考。此书共22万余字,收入作者论文21篇,书后附有《清代驻藏大臣一览表》。论文的重点是作者多年来用力甚勤的清代藏…  相似文献   

4.
学人风采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F0002-F0002,F0003
王德和研究员 王德和(吉满·德和),男,藏族,四川甘洛县人,出生于1955年10月。硕士,藏学研究员。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西昌学院彝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西昌学院藏彝走廊区域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二级)”主任,西昌学院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全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凉山州藏学会副会长、《凉山藏学研究》副总编;四川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民族文化与教育、民族古文字、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5.
藏地、藏史、藏文化孕育出阿来独特的文本抒写、文化视角及其藏族情怀。穿行于汉藏异质文化之间的作家阿来,以其独特的母语思维和母语表达方式,用汉语诠释着“嘉绒藏族”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迁。,在《尘埃落定》中,阿来对藏族环境、藏族情怀的抒写凸显得淋漓尽致。在某种程度上,阿来就是“嘉绒藏族”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6.
藏族《诗镜》迻译自梵文,它在数百年间经历了反复的翻译、解释、诠释和语内翻译过程,成为藏族文学的"创作指南"和经典文本,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诗镜学统"的译-述传统:通过翻译进一步阐释、创制是其成为藏族诗学经典的本体构建路径。传统翻译研究对"原本"的追求和自设边界,与哲学概念世界中追求的"去翻译化"形成悖论。本文探究梵藏翻译的《诗镜》不再是简单的翻译及原-译本二元关系,而是形成了"原本(原本注释本)"与"译本(译本注释本)"的结构,与原作者、原本、译者、译本、读者、创作者的六角关系共同建构了立体的意义生成模式。通过对《诗镜》翻译史的回顾,发现《诗镜》文本本身在梵文、藏文和汉文版本中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具有不同"信息传达"的期待视野,因此呈现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各自语言中重构了《诗镜》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解琳同志编著的《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以下简称《史略》)一书,1990年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了从事藏族教育和藏学研究同志们的普遍关注。这是一部专门论述甘、青、藏、滇、川广大藏族地区百年来藏族教育史的专著。据我所知,迄今为止,这还是第一本。全书史料详赅,内容丰富,系统地论述了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的发展始末、经验教训及其民族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是藏族教育史研究领域值得庆贺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8.
《格萨尔王传》蕴藏着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族外婚、婚姻不自由、抢婚、妻从夫居、一夫多妻、弃妇等现象,反映出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中妇女地位的低下。《格萨尔王传》中所体现的具有藏民族特性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是藏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的婚姻习俗的真实写照,也是藏族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本教史》,藏文本全名称为《嘉言宝藏,智者所喜甘霖》,扎西监藏著,成书于1930年左右,木刻本传世很少。 噶尔迈·桑木旦在英国就学期间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把这本书译成英文,并进行注释。他的论文在1972年出版。我们原先是根据他的英文本译为汉语的。1980年夏,在青海黄南州民族师范一位藏族教师那里,意外地借到了藏文本,大喜过望,所以决定把全书重新核校,英文本原缺的三章,也补译进来,成为一个完全的汉文译本,供研究宗教史的同志参考。 这里先把英文本的导言部分交《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发表,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以便修订全书。  相似文献   

10.
朵噶·策仁旺杰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藏族作家,一生中写了不少作品,主要的著作有:《颇罗鼎传》、《旋努达美》、《噶伦传》、《梵藏对照辞典》、《佛本生传》等。其中的《颇罗鼎传》被视为藏族传记文学的典范,是他在壮年时代(1733年)的成名之作;他在青年时代(1718年—1720年)写的《旋努达美》被誉为藏族古典小说的一颗明珠。和平解放西藏前,这两部作品就在  相似文献   

11.
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为符号宇宙所包围。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名称符号。《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四期刊登了一组人名符号的研究文章,充分表现了研究主体的自觉。李钟霖同志的《藏族人名修辞特点》和普日科同志的《安多藏族的昵称》把研  相似文献   

12.
达哇(全名扎西达哇),男,藏族,1965年生于青海贵德县,1975—1983年,在青海省海南州民族师范学校学习.1987年在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调至青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藏语系任教,2002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到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任教。现为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藏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因明委员会理事。  相似文献   

13.
还在唐朝时期,吐蕃向甘陇、西蜀和云南西北部一带发展势力之时,藏族人口即以今西藏为中心,散及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一些地方。而元、明、清时期藏族的分布状况,基本上沿袭唐朝时期未变。 元朝时期,藏族的汉文书面记录名称仍作“吐蕃”。明朝时期作“西蕃”,称藏族主要聚居区的西藏为“乌思藏”。而云南西北部的藏族却被称为“古宗”。清朝时期称西藏的藏族为“藏番”,又因其地在祖国之西,故称“西藏”。而《卫藏通志》卷十五则说:“唐古忒,旧为图伯特国,在工布江达之西,又称为康、卫、藏。康即今之察木多(今昌都);卫即今之前藏(以拉萨为中心);藏即今之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也。”  相似文献   

14.
《寄园藏稿》是明末清初山西人卫周胤撰写的现存于世的唯一诗作(363首诗),也是一部未刊行的清人手稿。目前,对于卫周胤及其诗稿《寄园藏稿》,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鉴于此,有必要从文献的角度,全面地研究《寄园藏稿》的版本等情况,向学术界揭示一部从未刊行于世的原始状态的诗学文献,以期为清初诗歌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文献资料和前期成果。  相似文献   

15.
藏族母语诗歌在当代得到迅捷发展,形成了崭新的气候、环境和氛围。以诗集《黎明天女的召唤》作者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诗人翻新了藏民族传统诗歌氛围而更贴近社会人生,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增强了应变的能动性,完善着符合藏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的诗歌个性,成为充满哲思和诗思灵气的新一代诗人。藏族当代母语诗歌进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逃禅诗话》与《围炉诗话》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重要的诗歌理论家吴乔著有两部诗话:《逃禅诗话》与《围炉诗话》。前者一直以稿本流传,世人罕知。其稿本今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虽已影印出版多年,但研究清代诗学者未予重视。笔者仔细比较两本的文字与内容,断定《逃禅诗话》为《围炉诗话》的雏形,保留了吴乔早年的诗学观念。本文通过分析两本的异同,探明吴乔撰写诗话的过程及修订宗旨,指出作者诗学观念的具体演变,并对其诗学的渊源与倾向性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史诗《格萨尔》说唱音乐的艺术性与社会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萨尔》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 以浩瀚无际的篇章,生动的战争描写和人物 的刻画,反映了藏民族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它 是藏族文化宝库中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代表 作,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古代 藏民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长期以来,《格萨尔》主要以两种形式在 民间流传。一种是通过记录整理成文学,以 手抄本和木刻本的形式;另一种是经过民间 艺人的说唱形式在民间流传。而后一种是主 要的流传形式,它直接通过民间艺人以说唱 表演来继承和传播,成为《格萨尔》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格萨尔》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 力和艺术感染力,正是因为它以独特的说唱  相似文献   

18.
流传在我国藏族地区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的思想和艺术水平可以同世界任何著名史诗相媲美,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由著名艺人扎巴老人口述、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文本格萨尔王传《天岭九藏》之部(亦译作《仙界占卜九藏》,以下简称《天岭》),更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英雄史话。这部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它以优美动听的语言、复杂曲折的情节、深刻逼真的人物、别  相似文献   

19.
第五章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藏族也称作《格萨尔吉钟》即《格萨尔的故事》。它是藏族人民长期以来,集体创作,并在藏族人民群众中流传广泛、规模宏大的一部长篇巨著。这部史诗,是以“钟侃”(故事人,即说唱格萨尔王传的民间艺人)的说唱为流传的主要形式。另外,还有不少藏文和蒙古文的手抄本和一些木刻本流传各处。藏文本流传在广大的藏族居住地区,也流传在土族、纳西族、裕固族等地区和尼泊尔、不丹、拉达克几个国外地区;蒙古文本流传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蒙古族居住地区。在国外也流传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等地区。《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少有的长篇英  相似文献   

20.
牙含章自少年时代就与藏族宗教、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特殊的涉藏经历和在西藏的工作实践以及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修养,为他以后的藏学研究事业奠定了基础,并完成了《达赖喇嘛传》《班禅额尔德尼传》等藏学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