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对20世纪西方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而20世纪最富有争议性的英国作家劳伦斯就是其中一例。劳伦斯与弗洛伊德在很多观念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在无意识、性等问题上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结合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美妇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作品以及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观点,从"俄狄浦斯情结"、无意识以及人格结构3个方面,论述了劳伦斯作品与弗洛伊德主义的相通之处,也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小说家之一劳伦斯的代表作。本文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论述了《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劳伦斯本人的“潜意识”的关系;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的精神分析方法对该作品及劳伦斯本人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被很多评论家所关注。有的从女权主义方面加以论述,有的以恋母情结为基石来阐述工业文明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更有一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作者利用女性实现男性自我。如果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学说为纽带,以保罗与母亲、克莱拉和米立安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分析,可以看出保罗非但没有利用女性,反而是被其母亲与克莱拉所操纵,并最终毁于她们手中。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描写了保罗与母亲之间畸形的挚热情感,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体现。本文试图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作品中的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认为;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显得令人惊讶地鲜明生动,就象雾霭突然消散之后,一个岛屿浮现在眼前。”(《论小说与小说家》)《儿子与情人》一直被认为是第一部具有“劳伦斯风格”的小说。沃尔夫的解释和比喻,涉及到“劳伦斯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浓厚的象征色彩。象征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被劳伦斯创造性地大量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小说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或象征性形象表达出更为深远和飘渺的涵义,形成了劳伦斯小说独特风格的重要一面。在《儿子与情人》及以后的大量的小说创作中,自…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戴.赫.劳伦斯小说艺术创作观念对现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者的启发和借鉴,分析了劳伦斯小说艺术创作观念的思想渊源。分析认为:对劳伦斯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哲学家有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3个人;尼采非理性主义的生命意志和超人哲学全方位地影响了劳伦斯文学创作,柏格森生命哲学主要影响了劳伦斯的生命文艺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深刻影响了劳伦斯创作性爱情结。分析表明,中国现当代作家需要从哲学理念角度提升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7.
论人格理论在劳伦斯《马贩的女儿》中的逆向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和弗洛伊德同为西方文艺领域颇有建树和颇受争议的大师,对于性,对于人性本能他们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以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的女儿》为例,论述劳伦斯作品中所刻画的人性和弗洛伊德笔下的人格理论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他们都认为,人的自然本能是不能被抹杀的,它是建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的名作《儿子与情人》一直都是评论家们注意的焦点。一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严厉地批评劳伦斯,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保罗也被认定为是一个女性毁灭者的形象。实际上,《儿子与情人》中真正的毁灭者并不是保罗而是表面上很令人同情的毛莱尔太太。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是劳伦斯作品所反映的一项重要内容。他的女性主义的形成表现于《儿子与情人》,其发展过程清晰体现于《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其走向成熟则表现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从中可以认识其女性主义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进而有助于增进对劳伦斯小说的欣赏、理解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有三位主要女性,莫莱尔夫人——保罗的母亲、米丽安——他的第一个情人以及克拉拉——他的第二个情人。所有三个女性都成为这个男权中心社会的受害者和男权主义者保罗走向成功的踏脚石。尝试回避对《儿子与情人》的常规性文学评论,从女性主义视角来仔细剖析书中的三位悲剧女性,希望借一曲女性的悲歌,加深对劳伦斯作品思想和内涵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11.
说到《儿子与情人》,人们就会提到俄狄浦斯情结,仿佛这部小说是弗洛伊德这个理论的最好诠释。本文指出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本身的缺陷和保罗产生爱母嫉父心理的家庭因素,说明劳伦斯在小说中并非要解释俄狄浦斯情结,而是要对他最 关心的一些哲学问题如男女对立的关系和肉体与精神的平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儿子与情人》中颜色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集中地用特定的颜色来 描写人物,使这些颜色含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颜色不仅用以反映人物性格,同时还暗示 着人物命运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探讨了颜色在劳伦斯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所起的作 用。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的作品致力于揭露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作为社会机制的一部分,教育在经历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态度扣价值观.通过劳伦斯的两部小说《儿子与情人》和《彩虹》,揭示劳伦斯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教育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作为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表达了作者在此后的文学生涯中持续关注的主题——两性伦理问题。评论家们对劳伦斯的其他作品都进行过两性伦理的解读和诠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鲜有学者从两性伦理去解读过《儿子与情人》。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保罗对完美的两性关系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最终明白只有灵与肉的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爱情之巅。  相似文献   

15.
在《儿子和情人》中的花朵和月亮的独特喻义王丽英花好月圆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圣洁的象征,我们常用花好月回来比喻幸福情侣的美满结合。但在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第一部代表作《儿子和情人》中,艳丽的花朵和皎洁的月光却有其独特的喻义,它们非但不是幸福的象征,反而成...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文学批评在审视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时,往往从主人公保罗在其成长过程中同其母亲葛楚德之间超乎正常阈限的亲情关系切入,将小说析介为诠释和确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范例。本文变换视角,把父亲瓦尔特·莫雷尔的悲剧性命运同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指出“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非人的劳力条件、生活状况扭曲了他的精神世界,破坏了他的家庭和谐,摧残了他身心两方面的健康”,认为该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个人进行精神分析,更重要的是从人的精神困境中寻找社会方面的原因。因此,《儿子与情人》除了个人性的心理学主题之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主题。  相似文献   

17.
英国20世纪被受争议的作家德.赫.劳伦斯在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强调性欲在人本性中的作用等方面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有着异曲同工的承继关系。劳伦斯的作品常常被评论家引用作为精神分析不可多得的素材,但是对其短篇小说《请买票》的心理学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沿袭精神分析的视角,从人格结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人物复杂而多变的内心世界,探究劳伦斯在小说中所描绘的本我与超我的激烈碰撞,从而在充分理解小说独创性的基础上,揭示劳伦斯的两性观和伦理观。  相似文献   

18.
人的异化是西方现代派作家普遍揭示的主题之一。在《儿子与情人》中 ,劳伦斯以英国诺丁汉郡矿工的生活为背景 ,以保罗的成长过程为主线 ,以心理探索为主要途径 ,深入细致地描写了莫莱尔一家的感情纠葛与冲突 ,从而深刻展现了劳伦斯小说的普遍性主题西方工业文明对人所造成的异化。本文旨在分析人的异化在《儿子与情人中》中的具体体现。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给人们的身心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叶兆言成名于西方思潮纷涌的80年代。弗洛伊德主义渗透于其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特色。以作品《去影》为例,俄底浦斯情节、性本能的心理动力和三重人格理论构成了作品的弗洛伊德主义。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劳伦斯的三部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生态批评解读,读者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从多层面体现了劳伦斯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劳伦斯认识到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表现出自己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力求能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