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指的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内在地蕴涵着生态文明的要求,同时生态文明的现实发展也需要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与推动,两者的内在关联具有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实批判中,还体现在两者均指向人的发展和价值追求上。  相似文献   

2.
道德体现的是人口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文明体现的是物质生产中人对自然改造的标志性成果,科学技术是文明的核心和标志.道德维系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文明既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实现道德与文明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才能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社会条件.道德与文明的冲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因而必须深入分析道德、文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探寻社会发展中道德与文明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在实现道德与文明和谐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的发展、道德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之中,这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关系的科学认识的结果,是时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旅游业发展更广阔的空空.促进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政策、经济、资源、产业、社会和旅游者行为等.要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制定积极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旅游与自然和谐系统和旅游与社会和谐系统,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提高旅游者文明消费程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分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两个范畴,前者盲目强调人的主体价值,片面认识及夸大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及其客观规律,奴役与盘剥自然,最终导致人类面临诸多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后者尊重人类生存及发展权的绝对性,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及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时前者的扬弃.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和文明发展模式的巨大进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都以人为本,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都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符合科学发展观,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5.
周志高 《社科纵横》2012,(7):78-80,88
劳伦斯在其创作中始终以深邃敏锐的洞察力寻求人类的新生之路,经过几番尝试,他把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聚焦到男女两性关系的探索上,极力推崇血性意识,认为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建立是解决工业文明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开启人类通向理想社会之门的金钥匙。在小说《虹》中,劳伦斯着力描写了自耕农布朗文一家三代的两性生活与精神发展历程,艺术地展现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社会中的困惑、苦恼、挣扎与憧憬。劳伦斯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的和谐生态隐喻为美仑美奂的虹,虹的隐喻暗示了人类在工业文明进程中追求和谐生态社会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生态"本质上是自然意义的,"文明"本质上是社会意义的,实践把对立的二者贯通起来,使生态转化为文明。强调生态保护,既是对人与生态关系认识的科学化和深入化,也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沙文主义的反思和纠正。生态保护在哲学观、思维方式和价值目标上具有明显的缺陷,因此,必然要被更符合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生态支持战略所取代。生态支持是促进生态进步和促进人类进步的辩证统一,强调生态与人的实践关系,强调促进生态进步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强调生态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同构。生态支持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既体现了生态优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也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和发展战略,有利于对立的生态与文明相互贯通,生态由此文明。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刑事立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条件,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及和谐统一;它不但包含着人类用友好、文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而且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崭新理念.因此,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本世纪法制系统发展的主流,环境保护必然要求重新评价和修改现有法律,改正不适合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趋势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刑法介入环境保护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也正面临着一场"绿色"变革.我国现阶段环境刑事立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为背景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走向理性化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8.
孙芬 《阅江学刊》2012,4(5):57-6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制度是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制度设计的经验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在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我国应切实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化制度,完善促进生态和谐的法律,推动政府行为的生态化转向,促进全体公民的生态参与。  相似文献   

9.
薛玲仙 《唐都学刊》2008,24(5):31-36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研究<老子>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分析"道法自然"与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万物自化"与社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知常日明"与生态系统各组分适度增长、"知足不辱"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去奢崇俭"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传承关系,探索在西部退耕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源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文化内驱力,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自觉性,巩固发展退耕还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邹渐维 《探求》2006,(Z1):78
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的盛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实践,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在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着概念泛化、环境恶化、规划滞后、环境容量超载、法规不健全、生态环境教育缺乏等问题.因此,反思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强调以人为本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承认自然是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主张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选择.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科学规划,控制容量,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生态文明的许多内涵及其思想原则.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作过论述.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这些论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分析了人、自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这实质上是指出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提醒我们要从人的社会实践的角度了解自然的价值,而生态文明观念恰恰是人、自然和社会在实践领域的一次综合.  相似文献   

13.
许振明 《社科纵横》2007,22(12):10-13
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天人观”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光顺  王媛 《唐都学刊》2005,21(1):62-67
<庄子>的天人观和道物观紧密联系,并贯穿其思想的始终.在<庄子>中,天人关系是道物关系的现实化与具体化,是批判文明的重要出发点.道物关系及道物演化史是天人关系的自然基础.天人关系史就是以道物关系史为基础的文明发展史.庄子认为,文明史就是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再到天人和合的圆环之路.文明要良性发展就必须与自然化通有无、和谐共存.文明的终极追求应当重视人之生存的本真向度,注视天人之际的神性之维,从而达到人文与自然回环互动的理想生态.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8):81-86
戴维·佩珀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在借鉴吸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在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的基础上,擘画了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阐明生态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指出生态社会主义捍卫社会公平与正义,追求环境友好与生态和谐。这充分彰显着佩珀作为一个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视野与政治立场,深刻体现了佩珀深邃的历史思维、恢宏的战略思维和系统的辩证思维,对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福源  樊勇 《探求》2006,4(1):12-13,36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和谐社会要求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相统一。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7.
杨珺 《创新》2015,(6):69-75
制度和伦理是人类社会进步缺一不可的两套社会规范体系,并且由于伦理较之于制度更具有内生性和本源性,因此以伦理来规制制度,从而形成两种规范体系的合力既必要亦可行。生态文明制度的伦理规制是指用不断调整完善的生态伦理来规定制约生态文明制度。具体包括以正义伦理来规制生态文明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可持续伦理来规制生态文明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和谐伦理来规制生态文明社会的狭义社会制度,以自洽伦理来规制生态文明社会的文化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9.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股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又深刻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认为它们都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自然生态的危机,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失衡和不和谐,因此,生态和谐发展观在理论上表现为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在实践上表现为在生态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不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进行重建。在经济上,建立人与自然都能承受的"生态经济"体系;在政治上,建立确保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和新型的民主政体;在文化上,创建绿色文化道德体系,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虽然它还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它的生态和谐理论以及生态重建模式,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和位育"作为儒家文化的理论精髓,体现着儒家伦理的最深层的本质,也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包含三个主要的层次,即人自身身心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中和"之德的实质是确认并追求普遍和谐,这种对普遍和谐的追求,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所需要的,对于现代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以及世界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儒家"中和"之德所包含的普遍和谐理念,经过合理继承和科学转换,可以跨越时空,不仅是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成果,也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不仅是中国的,也属于世界,既可促进诞生它的母体———中华民族的进步,也可超越不同的社会制度,超越意识形态,冲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促进异国、异族的发展,为人类谋求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