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主要包括:文明形态史的元问题,把文明等同于生命有机体,认为文明一般要经历产生、成长、衰落和解体的过程;文明形态史观的辨析,即对文明的整体性进行结构性的把握,对宗教与文明之间的关系的透视,对社会转型与文化心理变革进行分析;文明形态史观的理论地位,分析与其他哲学派别如思辨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兰克学派相比,在某些方面都表征出超越性并对唯物史观作出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玉霞 《学术交流》2004,(12):127-131
宗教文化思想是贯穿于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乃至于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线索。其主要内容包括:宗教是划分文明类型的标准,宗教决定文明的兴起与变迁,宗教是文明兴衰的目的,宗教是文明的拯救者。尽管汤因比将宗教现象孤立化,片面地夸大宗教的社会作用,但他从中得出的文明社会的发展是自决,是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完善,体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深入全面地分析、评价汤因比的宗教文化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它的理论价值,而且也有助于指导我们的现实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斯宾格勒提出了一种"文化形态史观",打破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托勒密体系--实现了"哥白尼革命".他摒弃"进步"史观,用一种世界历史的"比较形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认为历史不应是某一思想家主观"设计的产物",更不是单线索、直线式、由低到高、由恶及善的进步历程.他认为历史没有规律,有的只是"命运".汤因比继承发展了斯宾格勒的历史观,认为文明的发展、生长是一系列"挑战"、"应战"的结果.这种文明形态史观有积极的贡献,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布罗代尔对其过于简单化的文明史观很不满意,从历史的长时段出发,对他们提出了严厉批评:第一,批评历史宿命论.第二,回避历史的时间,只注重短时段的事件.第三,一种"人的精神本质"与多种(无论是八种还是二十一种)文明形态相矛盾.第四,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抽出几条"规律"、"法则"、"模式"来剪裁历史.最后,布罗代尔决定抛弃文明模式(包括各种翻版),主张用"长时段"结构理论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4.
从伏尔泰到亨廷顿——西方“文化形态史学”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军 《唐都学刊》2007,23(6):93-96
"文化形态史学"是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史学流派,习惯上人们认为"文化形态史学"兴起于斯宾格勒,汤因比是其集大成者。笔者认为首开世界文化形态研究之先河者当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尽管在他的著作里既没有出现"文化形态史观"的概念,也看不到对此进行的诠释,他只是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运用"文化形态史观"进行历史学的撰述,他对于"文化形态史学"开创之功为其后的斯宾格勒、汤因比、亨廷顿诸家所继承。由于他们之间存在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以宏观的视角分析问题,都关注西方文明的前途,均注重对文化、文明的研究,并将之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点。  相似文献   

5.
汤因比的文明忧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鹏 《唐都学刊》2002,18(3):51-55
斯宾格勒在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第一次敲响了西方文明的警钟。汤因比正是从对西方文明的忧患中展开其历史研究的。“挑战与应战”的原理是汤因比文明忧患论的积极发挥。晚年汤因比关注的范围由西方文明扩大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并付诸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级宗教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张岚 《唐都学刊》2005,21(3):139-142
希腊城邦时代,古希腊社会所以具有同东方专制王国不同的发展特色,关键在于荷马时代形成的体系神话传说具有的特征,即神界统治呈现的"贵族式民主精神",它深刻影响了古希腊人在走向文明时对政体形式的选择,也是希腊神话传说流传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将文明作为研究的基点,认为每一种文明都要经历发生、发展、衰退和解体的阶段,从而产生新的文明,同时致力于寻找现代人类文明的出路,为未来的人类文明勾画了蓝图,并寄希望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  相似文献   

8.
汤因比在历史哲学巨著<历史研究>中以文明为基本单位,探讨了文明演进的内在机制,提出文明的发展经历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文明演进的动力在于挑战与应战之间的矛盾运动.文明演进规律的启示在于:人类的自决能力强弱,以及自控能力的大小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面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我们只有主动去选择和行动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9.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是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文明理论学家,被西方学者称为“当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与爱因斯坦、罗素等齐名的“国际性智者”。汤因比的理论在东方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分析、预见未来世界文明的发展时认为,“20世纪注定人类要目睹‘西欧的没落’”;世界和平统一的“主轴不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中国肩负着不止  相似文献   

10.
王霜梅 《学术交流》2008,(2):139-14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的手段.隐喻作为人类共有的思维模式具有人类共性,但在不同的语言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又具有民族个性.共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个性是造成交际误解的主要原因.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着隐喻式定中结构,从语序来说,英语中的定中结构包括顺行和逆行两类,汉语定中结构则属于逆行结构;从对喻体的选择上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塑造了喻化过程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问的对应关系,因此语言中的大多数隐喻在表现文化特征时,只是部分对应甚至根本不对应.对隐喻的准确理解要求理解者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性,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周青  王俊 《创新》2010,4(3):98-102
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作为少数民族人们适应其依存环境的生产、生活的结晶,具有较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中蕴藏着明晰的生态保护意识,其价值与环境伦理观契合,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具有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认为云南少数民族法文化在参与维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生态秩序同时,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ism in Russia occurred under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conditions from those in the West. The history of liberalism in the West is already a century old; not only has it acquired there a sufficiently mature theoretical form, but it has even been translated into reality as civil society and the law-governed state. Liberalism cannot be reduced to any specific mor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 but it can be understood as a special type of civilization, in contrast to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In Russia, however, liberalism evolved alway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liberal ideas; it remained an opposition movement, opposing the dominant values of society and supporting the country's transformation into a liberal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是当下中国历史性实践所提出的重大思想课题。现代化的发展往往意指进入"现代文明"。而对这一文明的抽象理解却掩盖了其本质规定和历史性。中国的发展是在与西方不同的历史前提的基础上开展出来的,仅只部分地从属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而其快速发展正日益凸显后者固有的历史界限。中国发展的现实前景意味着整个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价值体系等的变革与重铸,从而不可避免地要求哲学的新形态。这一哲学新形态的思想资源即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其自主的创造性融合,将积极地指向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文明及生态文明并非在人类产生之前或与人类一同产生,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对长期以来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消极后果经过认真思索并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结果;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的历史反省。就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独立于其他文明之外,而是以其他文明为基础,渗透于其他文明之中。就它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下一个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5.
在西欧文字词源学的角度上,找不到将“文明”与“国家”被一些学者那样区别来看的理由,更找不到将“文明”区别为“文化”与“社会”两大部分的根据。“文明”就是“国家”,本义就是“国家”。将“文明”区别为“文化”与“社会”两大部分,正如将“文明”与“国家”解读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来解决文明起源问题,同样没有根据。因此,研究文明起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及其管理结构的变化,也就是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论文明与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文明的含义,古今中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目前,中国学者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积极成果说、进步程度说和价值体系说;西方学者也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进步状态说、要素构成说和文明文化一体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发展性。因此,概而言之,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域或具有共同精神信仰的群体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明与文化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2)文化与文明都是生产实践的产物;(3)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词源含义、产生的时间、所蕴涵的内容和传播的途径、方式均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三、继承前人成果 ,创建完整的科学的文明形成理论上文我们已分别讨论了近年流行的关于文明起源形成的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一要素诸说。不能不指出这些说法都缺乏完整性、科学性和充分的理论阐述。早在 1 9世纪 ,恩格斯就在摩尔根及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上 ,全面探讨了文明形成的理论。恩格斯所提出的文明形成的各项标志 ,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恩格斯还科学地论述了各种文明要素在文明形成过程各阶段中的发展变化 ,严格划分了文明形成各阶段的不同特征 ,特别是文明形成前的最后阶段———野蛮时期高级阶段与文明时期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8.
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志刚 《学术交流》2002,(1):101-108
城市的出现不仅是文明的成果 ,而且是文明的载体。我国起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的现代文明城市建设 ,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具有发展战略意义的方兴未艾的大业。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应当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的科学理念。在城市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中 ,物质文明是文明城市的基石 ,是城市文明化、现代化和富裕化的物质基础 ;精神文明是文明城市的灵魂 ,是引导城市生活方式进步 ,提升城市精神价值 ,标识城市文明水平的核心和精髓 ;生态文明是文明城市的形象 ,是代表城市面貌 ,凸显环境价值 ,体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因素。因此说 ,现代文明城市是三个文明和谐统一的载体 ,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构建了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9.
制度文明建设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文明是存在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第三种文明形态.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的文明,也包含一定社会形态下具体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制的文明.其实质是法治文明,因而具有民主、制度权威、平等与公正、宽容与大度的内在规定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由人治文明向法治文明、由政治灌输文明向政治制度文明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包涵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