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竜神是布朗族的村寨保护神,竜神崇拜和祭竜仪式是布朗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布朗族群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满足了布朗族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维护村寨的道德秩序、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到批判和禁止的布朗族祭竜仪式在经过短暂的断裂之后迅速复兴,并逐步参与到国家的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民间信仰面对社会变迁和国家力量所表现出来的极强的适应性.这种传统的复兴与再造实质上是国家权力、民间精英以及民众生活动力等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祭竜”,“祭”是汉语祭祀之意,“竜”是傣语音,本意为森林。远古傣族先民认为万物有灵,生息与森林密切相关,从而产生对树木、森林的崇拜。其神林(竜色)、鬼林(竜披)和寨心、勐心植树,均是森林崇拜的历史发展和衍变。(详见本期《傣族“祭龙”、“祭竜”之辨析》一文)  相似文献   

3.
"四大份"是云南黑树林打洞大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水利管理制度。"四大份"借用了哈尼族祭沟习俗的形式,也利用了哈尼族"村寨主义"祭竜仪式的逻辑,将水资源分配过程中权利和义务可能导致的行为冲突整合进集体主义文化架构里,生成了一种权利义务不分的制度和信仰,而此制度和信仰则是在意义、行为和符号不断转换、连接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花腰傣以女性传统服饰上有条绚丽的腰带而得名,服饰是花腰傣最为突出的族群标识,花腰傣中三个支系傣卡、傣雅、傣洒的区分也是依靠服饰.2009年花腰傣服饰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分析花腰傣服饰的文化内涵,认为其服饰承载着花腰傣民族历史记忆,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整合着民族生活.然而,在当代社会文化变迁中,花腰傣服饰出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滇中南彝族民间一个大型传统节祭,咪嘎哈祭俗具有多重生态意义。年度性咪嘎哈习俗,通过一系列严格而神圣的祭祀仪式,不断强化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唤醒着民族历史记忆,传递着民族文化心理。咪嘎哈节祭酬神、娱人的民间艺术展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传播,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丰盛的飨食互动,推动村寨内部及其与外部社会多向交流,整合村落间各文化主体,构建良善的民间社会生态关系,维系和谐至亲的地域社会。  相似文献   

6.
论荆楚踏歌民俗的"达欢"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踏歌习俗,是以足踏地为节奏,连手而歌。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习俗,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较为喜闻乐见,尤其唐宋时期,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汉族到南方少数民族都嗜好踏歌。与其他歌舞习俗一样,踏歌也经历了由娱神、娱人到自娱的转变,它的文化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  相似文献   

7.
对于在历史上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来说,用汉字来记录本民族语言是很普遍的事情.侗族民间也有大量的"汉字记侗音"古籍文本传世,这些文献涉及侗语歌册、历书、祭词、款词、占卜书、谚语等,是侗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燎祭是古时一种通过积柴燔燎而祭祀的重要祭法,从古代文献的植被记载、华北植被考古调查和民间习俗及树木特性来看,燎祭使用的柴薪多是栎、松类树木,且多限于暖温带落叶阔叶类树木,反映出祭祀礼仪中采用的原料的地域性,无形中造成了族群之间的区别;燎祭所使用的物品种类和施行方法,表达出古人的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壮族“牛魂节”是源于万物有灵的图腾崇拜、适应“那(稻作)文化”生产方式的集体节日.人牛同甘共苦、人畜一家、兄弟情般的生活实践传承了壮族敬牛的生态文化习俗,不仅有节日时的“野祭”与“堂祭”,“栏祭”与“庙祭”,更有日常生活中常态化的敬牛.建构在生态链深层意义上的智慧、神圣、独特的“牛魂节”创造了民间和谐共处的生态范式,这在当下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有祭厉与施孤习俗,这一祭祀制度与民间习俗,蕴含着对无辜夭折者的人文关怀或终极关怀,对涵养整个社会的仁孝之心、慈善风气,具有显著作用,并且与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关怀弱者"、"人权"等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图腾是民族群体的象征,是一个族群区别于另一个族群的标志。图腾崇拜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精神信仰与文化符号,通常以旗帜、族徽、服饰及纹身等为表现的载体。花瑶是一个迁徙民族,以盘瓠为祖先,同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龙,在长期生活与迁徙过程中,花瑶与迁徙途中的各种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元的图腾崇拜。花瑶没有族徽、族旗与纹身,其服饰是图腾崇拜的最主要的载体,图腾崇拜对花瑶服饰艺术总体形态及花瑶挑花艺术有着非常重要影响,同时图腾崇拜禁忌在花瑶服饰中具有矛盾体现,充分体现了图腾崇拜的最终目的就是对现实生活与生命的崇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花腰傣音位系统进行共时描述,同时探讨了花腰傣语音的历史音变。  相似文献   

13.
山西河津春节跳火民俗研究——以河津清涧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津跳火民俗事项历史悠久,属拜火遗风。与我国其他地域的春节火民俗相比较,河津跳火的特点是:过程简洁、目的明确、材料单一、社区内化,并衍生出特殊的柏柴经济。跳火民俗的功能已由原始的驱鬼除疫逐渐变为当下的娱乐家众。  相似文献   

14.
“擦擦”是藏传佛教的一种艺术品。“擦擦”与佛塔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国西藏佛塔塔腔内装藏“擦擦”的这一习俗源自古印度佛塔内盛放佛教圣物的宗教礼俗。“擦擦”在西藏的制作和供奉十分普遍,是藏传佛教佛塔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5.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保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探索认识自然规律、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实现与自然环境系统和谐相处的时间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态意识,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体现在自然崇拜、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生产方式、丧葬习俗以及禁忌、节庆、乡规民约和习惯法等方面,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河津跳火民俗不仅是单一的民俗事项,以它为核心还组成了一个丰富的社会空间。这个空间包括权力与文化建构。前者为跳火对家庭、个人的意义,后者则是民众对跳火的认知。在传统时代,跳火对个人的意义主要为通过信仰这一心理暗示,使人们扫除恐惧,获得安慰,增强信心;对家庭的主要意义为使家长通过对跳火事项、祭祀仪式的主持,加强家庭控制。现代,跳火意义发生很大转变,由神秘的火崇拜仪式转变为娱乐家众、为亲人祈福的活动。近年来,城市化的加剧等多种因素使河津跳火民俗受到重创。笔者据此提出保护河津民俗的建议,以达到使之得以继续流传的终极关怀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敬献“德吉”是古代蒙古人普遍存在的一种习俗。青海蒙古人比较全面地继承了这一习俗。本文根据有关文献、田野调查,在阐明青海蒙古人敬献“德吉”习俗的构成、形式及具体举行过程的同时,从蒙古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结构入手,探究了这一习俗的渊源。有些学者认为敬献“德吉”习俗源于防毒。笔者认为,敬献“德吉”习俗不是源于防毒,而是与蒙古人原始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原始时期的落后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统一命运的要求和平等获得天赐恩佑的宗教愿望共同生成了青海蒙古人敬献“德吉”习俗。  相似文献   

18.
鄂西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跳丧舞"是土家族先民古老而奇特的丧葬习俗,是一种建构在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之间的文化心理的行为形式,它以其古朴的气息传达出原始群体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从宗教与哲学的角度对其产生背景、发展源流、表现形态加以分析,试图揭示出这种民俗事象背后的原始宗教特征与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饮食为生存之根本,但对人类来说,却又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人类生理方面的需要,还能满足精神及维护社会秩序之需求。云南新平花腰傣的饮食除提供基本的生存活动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能量外,还有交流信息、彰显社会地位、强化社会人群的民族认同感、表达情感、化解社会矛盾等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花腰傣"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稻作文化"的服饰文化。花腰傣妇女服饰不仅体现了服饰保暖御寒、遮羞、美化的基本实用功能,也折射出"花腰傣"这一特殊群体对自然、人生、社会等的认识,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性、多元性、象征性、原生性等文化现象,以及和谐、融合、符号、传承等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