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藏族女性文学与中国当代内地女性文学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但其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也使得二者呈现出了鲜明的审美差异,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二者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这些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私人化写作与非私人化写作”、“物化写作与朴素之风”和“审丑写作与中性写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私人化写作因其对富有个性特征的女性内在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表现,不但拓宽 了人性描写的空间,而且揭示了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显示出人性开掘的精神深度。私人化写作 在90年代的出现,与商业社会精神样态的私密化和现代信息手段的广泛运用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陈染、林白似乎是这样一种女子:三十左右,漂亮,成熟,衣着大胆,洁癖,神经质,身份暧昧,独往独来,举止怪异,神秘兮兮。她就生活在我们中间,但她的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打退了我们所有的好奇,这便是陈染、林白带给我们的感觉。她们是孤独的,存在于被遗忘。她们的小说被叫做“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或“私小说”。从对陈染、林白小说命名来看,产生于日本大正时代的“私小说”与陈染、林白的写作貌合神离,将二者视为一家并不确切。而“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虽更能凸现出陈染、林白写作的“新”的特征和女性意味,但同时也隐含着男性话语文坛不知不觉中流露出的不屑和冷漠。  相似文献   

4.
作为“女性写作”最激进前卫的“私人化”书写 ,将批判之矛指向整个男性话语霸权体系 ,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颠覆性效应 ,足以构成新的文化景观。但在精神的自由高蹈之后 ,突围与救赎却最终走向了虚无。或许 ,这正是女性与女性主义文学无法摆脱的历史困境和文化宿命。  相似文献   

5.
个人化写作在九十年代的文坛渐成一种趋势。作家们纷纷把关注社会、历史的眼光转移到个人生活和家庭史事上来,这其中女作家陈染、林白尤以私人化或个人化写作而著称。两人都大胆涉足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展承女性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理体验,并以诗性的语言抒写女性欲望的曲折成长。她们的文本充斥着个体的呓语、超验的梦幻、潜意识的流泄、幽闭和自恋的意象。而她们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则使沉默了数千年的“女性黑暗大陆”(弗洛伊德语)第一次淋漓尽致地敞亮于语言,为中国女性写作开创了不无偏激却颇具革命性的开端。一、躯体写作回顾以前…  相似文献   

6.
孙秀昌 《河北学刊》2003,23(2):126-130
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私人化"写作,有其合法的本土语境和全球语境.它的出现,推动了文学的多元发展,丰富了文学的话语表达,更新了文学批评观念,拓宽了意义生成的空间,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但由于"私人化"写作不断向"欲望化"、"肉身化"滑落,导致了审美价值的畸变,并陷入商业操纵和男性窥视的双重陷阱,从而走向了女性解放的反面.  相似文献   

7.
李志艳 《兰州学刊》2009,(Z1):194-195
作家陈染以其私人化的写作,展示了其鲜明的女性立场。其写作展示了她对世界和人生的体验与执著的探索,她的追求从与各方面的关系中显示其过程的艰难,最后的绝望使她循于内心与写作并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8.
“私人化写作”重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林白在《上海文学》发表《同心爱者不能分手》,揭开了私人化写作的帷幕。之后陈染、徐小斌等也加入进来,并在1995年形成私人化写作的高潮。本文认为,私人化写作不同于新状态等社会文化状态,具有自身的特征。私人化写作除了具有文学与美学的意义外,还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学与政治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女性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家,林白的小说创作一直受人关注,存在众多争议。新世纪以来,其创作出现了诸多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并未颠覆其个人化的创作底色,而是一脉相承地从作家自身生命感知和体验中自然生长出来,昭示着生命高于一切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空间、性别与认同——女性写作的"地理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惠芬 《社会科学》2007,(10):170-182
近年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当代中国的女性写作经历了一个"地理学"的转向,空间的敏感和再思成为一些女作家的写作特性。在这一过程中,性别的问题并没有消失,而被更多地放到了与社会空间的关系中去探讨。"地理学"的转向不仅化解了"私人化写作"带来的危机,且有力的介入了当下现实。  相似文献   

11.
50 年的江西女性写作分为“建国十七年”和“新时期”两个时期。本文在话语这一象喻性的层面上, 以前后两个时期女性写作的不同特点, 揭示了女性表达自我的意义及其中隐含的性别关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佘艳春 《江淮论坛》2007,(1):177-180
在历史的每一次转型时期或者说“断裂”处都会相应出现女性写作的高峰,历史的容许和商业的接纳,这是现代性带给女性写作最直接而有效的好处,然而也意味着女性写作至今没有摆脱充当男性无法平复“断裂”带来的焦虑和无暇无力钳制时的抚慰和疏漏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个人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学关注人性的传统从“五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种“个人化写作”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种回归并更加深入,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先锋派”到“新写实主义”、女性写作和新生代的都市时尚写作等方面。尽管其中有成就也有局限,但文学对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是较早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描写男女之间性的冲动和欲望的表达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的都市(大多是围绕大上海这个都市)小说中对性爱这一主题的广泛涉及,重在揭露都市人的生存处境和生活方式,以及在历史遗留下的男权思想下女性如何求得自身的发展解放和在此基础上实现男女的真正的平等,从而走出了女性"私人化"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身体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基本权力意识,也即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欣赏、支配、享受的自由意志。中国当代的都市女性写作正是侧重从“赞美身体”、“支配身体”、“享受身体”等几个层面,对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及身体主体意识进行前所未有的审美表现和文化透视。作为一种性别意识鲜明的“性别写作’’亦或“身体写作”,都市女作家对女性身体主体意识的审美表现和张扬,必将极大促动女性久被遮蔽、禁锢且多灾多难的身体走向解放和自由,并最终整体地促进和提升女性的性别觉醒和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6.
“女性文学”概念是舶来品,有两种倾向有自的翻译,一种侧重文学对女性权利的言说和维护,称“女权主义文学”;一种表征女性性别自觉,并希望以文学的形式加以传达,称“女性主义文学”。前者求“平权”,后者求“差异”。另外,国内目前对女性文学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分歧,比较有影响的有三种:一种认为凡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都是女性文学;一种认为凡以女性及其生活为对象的文学都是女性文学;一种认为只有那些在女性自觉精神的导引下从事写作,也就是说,只有当文学话语女性化之后的写作结果,才是女性文学。中国文学发展到现代汉语文学…  相似文献   

17.
齐红 《齐鲁学刊》2001,(1):136-139
作为世纪末女性写作进程中具有转折意味的创作标志,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以“变态的”和“多面性的”女性姿态完成了对中国现代女性形象塑造的一次革命,它以真实的“丑陋”颠覆和亵渎大众读者对女性角色的阅读期待,并因此而预示着当代女性写作的新的视角和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徐坤是一位颇有个性的新锐女作家。她以颠覆男权中心的勇猛和审视女性内心世界的睿智创作出了一大批“铿锵力作”;同时,又不乏在大众社会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深切地体察职业女性种种际遇的“温情佳作”,充分表达出了她作为女权主义者的理性沉思和人文关怀。然而,纵观徐坤带有“突围式”的女性写作,却不见对乡村女性的关注,实为遗憾。  相似文献   

19.
铁凝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上的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其女性写作中的身份认同走过了从遮蔽到逐渐敞开的历程。这种身份认同状况与中国女作家自“五四”即已开始的拒绝女性身份的历史延续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其自身所处的新时期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铁凝的这种身份认同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正代表了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身份认同的演变轨迹,因此,以铁凝为个案研究其女性写作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代婉约词题材、内容的私人化特征,决定了其中女性自抒其情的闺怨词对以“男子而作闺音”的代言词总体成就的超越。这使宋代的女词人以集体群像的创作形态,为宋代的词学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