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近几年来,学术界围绕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又掀起了研究文化的热潮。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自然属于热门话题之一.五四运动既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众战争以来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反思的继续和发展。五四运动不单是资产  相似文献   

2.
在湖北潜江、广东深圳和北京市的县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中,公民个人自荐人大代表候选人从个人现象发展成为群体现象,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并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即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中心、以历史为中心和以制度为中心的研究方法。这四种研究方法虽然仅仅停留在话语上,但反映出学术界对县级人大代表选举分析的学理化深度。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不仅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也与军阀之间的内讧有很大关系.在这次运动中,工人、农民、商人等相继投入,军界也参与进来,吴佩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是北洋军阀内部所发出的异声,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骁将,他支持五四运动的行为令人费解.经过深入探究,我们了解到他心灵内处的民族主义爱国情结是他支持五四运动的根本动因;军事力量与政治权力对比的不均衡,是吴支持五四运动的又一原因;为直系崛起捞取政治积累是其支持五四运动的根本目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吴佩孚支持五四运动的原因是复杂的,所以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评价这个历史人物,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蔡萌生  陈绍军 《学术界》2012,(4):23-30,271,274
从勒宠肇始的群体研究开始,群体智慧便饱受学者的关注和争议,即有概念层面家族相似性的特点,也有是否存在群体智慧的争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和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愈加证明——作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的必要表现形式和组织存在的群体拥有人们所不为熟知的智慧。群体存在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但群体能否产生智慧,则会受到如群体规模、成员构成异质性、退出机制、群体凝聚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群体冲突、群体理性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琉案述略     
日本的对华侵略,以1894-1895年和1937-1945年的侵华战争最为猖獗,而1871年开始发生的琉球事件则是日本侵华的开端.对于近代史上琉球事件的来龙去脉,长期以来,学术界各执一辞,莫衷一是.因此,弄清琉案的始终,无论是对历史研究,还是对国际政治问题的探讨,都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正> 在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来临之际,全国学术界纷纷举行学术讨论会和座谈会,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也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针对当时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和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文化传统,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对中国的旧思想、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中群体行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群体心理分析上,从微观机制分析较少.运用经济学中自主组织理论,从利益相关角度出发,对这类群体事件中的群体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决定群体行为的是群体心理,而因为利益关系不同,群体行为的形成中,不同集团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流程、节点与心理接受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群体性事件是转型期中国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公民政治参与、权利救济的一种手段.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激化与平息的整个过程中,群体信息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传播流程大致经历"议论纷纷"的群体意识唤醒、"流言四起"的群体意识形成和"谣言惑众"的暴力行为发生三个阶段;在此期间,诸如暴力、权贵、女性等元素成为最能刺激群体、引起群众共鸣并激励民众参与的"信息节点",严重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进程.群体心理的接受机制则表现为以正义感、成就感、自我替代为特征的主动参与动机,以成见与刻板印象为特征的群体意识心像和以焦虑、愤懑、激昂递进的情绪激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态,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变化往往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关注那些可以控制人们行为的非理性的因素和机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舆情、社会心理和群体心态对个人、社会、市场、国家的影响,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的重要作用.群体心态研究理论为群体性事件的疏导、处置和预防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群体事件的高发期、高危期.群体事件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急速转型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群体事件在时间上的突发性、在情绪上的感染性、在后果上的无法预测,性往往使群体事件要依靠警力的介入来平息,形成了暴力与和平、冲突与妥协、执法与守法的警民关系的新特点.过多依赖警力介入群体事件,反映了对群体事件的认识尚存在问题,也容易造成警民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弊大于利.解决群体事件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在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同时建立公共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陈昫 《兰州学刊》2012,(1):128-131
近年来,针对婴儿潮世代老年群体的研究在美国学术界开展的如火如荼,而其相关研究成果在我国的老年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在总结归纳近年来婴儿潮世代老年群体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婴儿潮世代老年群体的特征、构因与影响三方面的代表性观点、结论进行了梳理,并从老龄化研究、老年工作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三个层面论述了婴儿潮世代老年群体研究成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界关于认同的研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才逐渐兴起的;中国学术界关于认同的研究则更加晚近,不过是最近十年才发轫而已。“认同”在英语中是Identity,在20世纪初期的讨论中,Identity更多地被人们用来辨认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所具有的特征、属性,而不是这个人或者群体的主观认同。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全球性难题,西方学术界已有100多年的研究历史,形成了以Le Bon为代表的心理学传统和以Olson为代表的经济理性人传统。文章对过去10年西方学术界关于此一主题的研究作了细致梳理,分析了西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主要类型和区分标准,对西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的发展脉络作了简要回顾,探讨了西方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测量方法和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随着社会潮流的激烈涤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绍兴,其传统的人文型知识分子群体迅速地取代了绍兴师爷幕僚型知识分子群体,并且随着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这个阵容整齐、门类齐全又很有人文特色的群体主流,很快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成为推动中国现代礼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由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化思潮,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思潮。这种思潮同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精神与科学精神有着内在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五四”的开放精神却较少留意,这势必影响我们对于五四运动的正确认识和正确评价,也不利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 五四运动与开放意识 五四运动是在近代一系列事变的推动和  相似文献   

16.
群体非预谋性突发事件的引发因素具有偶然性。依据一般群体事件的处置原则和措施,能够平息群体非预谋性突发事件的事态,但这类事件的积极预防则必须切实解决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深层矛盾,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与人际关系,减少无直接利益的“普遍冲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思想史上,顾准的诞生首先是中国人的一个精神事件,特别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精神事件.思想顾准成为精神事件,是其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内容所致.随着顾准的诞生,争论也随之而起是否有"两个顾准"?顾准思想中的学术性问题?顾准是怎样的思想家--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抑或民主社会主义?学术争论是应该的,但,那些脱离历史的、简约而单向的表白不仅无助于对顾准的研究,更无助于对当下思想学术界讨论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心理分析及心理疏导机制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泄愤事件.从群体心理角度来看,事件发展过程就是参与者借机来发泄一种郁积在心中的失落、逆反、盲从和渴望政治参与等心理的非理性行为.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构建积极防范和有效干预疏导这一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框架机制,应是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事件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9.
李文珊 《船山学刊》2011,(2):167-171
学术界对晚清各政派许多主要人物的整饬吏治思想所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完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专题研究和群体研究、存在研究视角局限以及忽视了演变规律的总结。今后研究的着力点应是在于加强各政治派别闻人物的纵向比较研究.加强研判晚清制度变化、重大历史事件度西学东渐对晚清人物整饬吏治思想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汉全 《江淮论坛》2001,2(2):32-38
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性事件 ,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五四运动期间的李大钊得益于十月革命的影响 ,促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向新的方向发展 ,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了革命 -现代化的新途径和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 ,所有这些为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现代化中地位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