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社会血亲禁忌的普遍性,不属于先验的逻辑的普遍性,而是经验的普遍性;普遍存在的社会血亲禁忌是历史地发生的.与人原来自然的生存方式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信仰的产生是一个逐步形成并确立的过程,即由原初的"信"发展到"信念",最后到"信仰",禁忌先于信仰.  相似文献   

2.
血亲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血缘关系确定法定继承人是人类社会延续的需要。基于血亲继承的重要性,应通过考察历史,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血亲的法定继承顺序问题进行探讨,意在为今后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晓明 《社会科学》2008,2(1):161-169
德里达后期的著作<友爱的政治学>对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展开思考,他从古希腊的友爱来源于血亲兄弟之关系,来讨论城邦政治,正是血亲关系建构了社会共同体.德里达对施米特的"敌意"展开解构,在德里达看来,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时代,既没有友爱也没有敌意,这也就是说,朋友与敌人构成一种奇妙的转化关系.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中突显出的"敌意",在德里达的解构中,那就是"幻影朋友之回归".  相似文献   

4.
生命来源观:中国家庭养老内在机制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亲价值论"认为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内在机制是由一种存在于观念和价值层面的报恩意识所驱动的行为模式.从"血亲价值论"的论证思路及结论来看,血缘只是子代对父代生成报恩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儒家文化圈中所奉行的"父母于子女有恩论"的生命来源观则是报恩意识形成的关键.生命来源观是一个族群对个体生命源出何处的一种文化认定,是对父代生育子代这种生命延续状况的文化理解.社会转型时期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将改变传统的生命来源观念,从而影响子代对父代养育之情的认可,进而削弱子代对父代的报恩意识,最终将深度瓦解中国家庭养老的生存机制,使中国家庭养老陷入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支持是解决老年人问题的重要方式和资源.中国老年人在选择非正式支持资源时会受到血亲价值观的影响,在总体上表现出网络中的血亲核心性、心理中的血缘偏执性、关系中的血缘扩展性、目标中的需求综合性和交往中的伦理交换性等特点;而在具体实践上则形成了两类资源、区别性功能、递降式选择的基本模式以及不断分割非正式支持资源网络的文化特征.这种选择模式和文化特征既有利于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非正式支持资源,也限制了老年人对非正式支持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6.
18 97年 ,弗洛伊德提出了所谓的“恋母情结”。他认为 ,俄底蒲斯“杀父娶母”悲剧的导演者是“性”。婴儿时代 ,俄底蒲斯潜意识中对母亲的性依恋和对父亲的性仇视是导致其成年后杀父娶母的原因。如果说“杀父娶母”悲剧的根源在于命运的捉弄、非能力性的“不辨血亲” ,而原始的“杀父娶母”的悲剧根源则在于人们还没有建立起血亲观念 ,能力性的不辨血亲。在“不辨血亲”的情况下 ,俄底蒲斯的“杀父”与“娶母”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两个孤立性的行为 ,它集中体现了原始人所普遍存在的同性倾压与异性冲突。乱伦禁忌以及一切性文明也取决于一个共同的基础———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功利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理论面向社会批判的实践活动,哈贝马斯在实证主义所代表的唯科学主义背景下,坚持对科学从认识论上进行反思,力图为批判的社会理论奠定认识论基础.哈贝马斯将"人的科学"置回生活世界的关联之中,开辟了社会理论与认识理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8.
<正>黎族文身习俗有久远的历史。因为在氏族内部的血亲婚配,所生产的后代多有畸形。经过无数代付出的沉重代价,黎族先民为了防止血亲婚配,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及笄"、即开始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做文身,按照她母亲的图案文身。这样,在氏族内部严格禁止相同血缘通婚。文身是避免血亲性关系的最有效的办法,而这也是黎族族群得以健康繁衍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初步揭示了"人的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阐明了社会全面生产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和集中体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它是当代中国正确理解和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就当前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基础性研究而言,有必要对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的实质和本质特征、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以及社会全面生产的主要特点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波德里亚是法兰克福学派中与德波有密切学说联系的"社会批判"理论家.波德里亚学说的特点是,由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及其关系作出特有论述,由此提出了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实现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解析.这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及文化产业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血亲伦理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无论神学或人文学科均未对此特征作专题充分研究.有关耶稣颠覆家庭的言行被回避并纳入传统伦理解释.基督教超血亲伦理将地域性的古代伦理扩展为普世的平等伦理,从而成为现代性普遍公民身份渊源.现代化转型期中国公民道德建设以及相关的古今中西比较争论,均重大地涉及基督教超血亲伦理.本文以《圣经》文本为依据,围绕《旧约》到《新约》的家庭观念转变,尝试梳理并揭示超血亲伦理的起源及其构成要素,最后对其历史意义作一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2.
异化理论是许多西方思想家认识社会的重要武器,以"异化劳动"为基点,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开拓了其后来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沿着"异化"分析的理路继续前进,从多层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从哲学上提供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指出应用关系思维与和谐理念来认识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实现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目前,尤其应做到坚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玲丽 《兰州学刊》2007,18(2):105-108
本文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随着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的不断恶化、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等,旧的企业对社会只负有"有效地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经济责任的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出现了"企业公民说"、"社会契约理论"、"相关利益人说"、"慈善投资理论"等一系列新理念.新理念要求企业的行为既要合乎法人道德--对股东负责,还要对雇员、社区、政府负责,要尽到一个法人公民的社会责任等.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实践"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马克思通过哲学清算实现了从"感性"向"感性活动"的理论跃迁,"实践"之存在论意蕴的开显为马克思"社会"概念奠定了基础.而基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实践哲学本身为我们认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社会"意味着"实践","实践"乃"社会"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经济关系,其形成要以企业为载体.不同范式的企业理论,由于其方法论不同,所以,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路也不同.新制度经济学是从"新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其根本缺陷是脱离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认识问题,其对策思路难以符合中国实际;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从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这一理论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研究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因此,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更具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构建(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解构和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建构)是马克思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旨趣.马克思社会构建理论以"关于人的科学"为逻辑支点: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存在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对它的取代表现为"自由人联合体"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确立.自由人联合体的总体轮廓是:自然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博爱,个人的全面发展.基于对人的社会境遇的关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社会记忆并不是单纯地再现过去,它是权力利用话语刻意凸显、筛选,遗忘及剥夺的结果。本文的研究以保罗.康纳顿等人的"社会记忆"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和文本分析方法,通过对《解放日报》首个"典型人物"吴满有的典型报道及其他相关文献的解读,分析了大生产运动农民领袖吴满有及"吴满有运动"的兴衰史,展现了权力是如何掌控新闻生产的过程,并通过对新闻话语的控制来建构社会记忆,从而实现记忆的"写入"与"忘却"。  相似文献   

19.
空间理论的三次论争与"空间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它还是一种文化、政治、心理的多义现象.空间的构造、体验以及形成空间概念的方式,极大地塑造了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思想史上空间本质认识的三次论争以及近些年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充分展现了空间作为"未知之地"的理论魅力.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的区分出自对空间属性的认识与把握,先验空间与经验空间的争辩则出于自然实在与主体知识的有效关联,对空间的意义的关注则产生了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区分.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更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注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从而证实空间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虞新胜  危琦 《学术论坛》2007,30(11):21-24
罗尔斯的自由理论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然而从社会基本结构的角度来探讨的人还是很少.罗尔斯把自由放在合作社会的体系之下,即克服了自由主义"至上论"的不足,同时也克服了平均主义"平等观"的缺陷.这些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