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创新大学生村官锻炼成才的良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是我国政治制度下的一种特殊现象。2001年以来,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实践探索。从2008年开始,中央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一计划的实施,将大学生村官工作上升到国家人才工程的高度,成为新形势下一种重要的政治和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经中央同意,中组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年轻后备力量的重大举措。其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村官,要求使用好、培养好这批村官。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如何管理好“村官”,如何发挥“村官”价值,也已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试图以重庆为例从政府和“村官”两者角度探讨,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发挥“村官”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变农村干部结构,促进新农村建设,2008年初,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将试验多年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正式向全国推开。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13万人以上。2009年,大学生“村官”热,已成为神州大地的一道亮丽景观。如江苏省有近5万人报名,经审核通过的有30722人,争聘5010个“村官”名额。在苏州市,招聘村官220名,报名者却达到了8087人,  相似文献   

5.
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聘用大学生"村官"至今,相关探索已进行了13年。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最近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是继2005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后,党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今年初,《大学生就业》杂志社、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青网将联合启动了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3月下旬,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做出了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重大决策。据统计,截至6月底,3个多月全国共有31万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村官选聘。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08,(18):16-17
2008年3月,经中央同意,中组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决定,从2008年开始,将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3月20日,中央组织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08,(12):22-22
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优惠政策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中组部规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任村委会助理或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同时,中央财政按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人均每年分别给予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补贴。  相似文献   

9.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追溯“大学生村官”战略的实施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海南省,此次局部试点的成功,极大地增进了管理层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此项计划的决心。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着力拓宽农村干部来源,稳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完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在政策的感召下,大学生们纷纷进入到村官的招聘行列中,社会也愈来愈关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0.
<正>大学生村官,是指经过组织筛选,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既是着眼于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也是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后续  相似文献   

11.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但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村官从不适应到适应农村一般要经历调整适应期、稳定成长期和成熟发展期三个阶段,在适应的过程中,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发展变化有其特殊的规律,加强对其心理特点的研究和心理问题的调适,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也有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中组部等12部委〈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选调生主要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及其他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这一政策彰显了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序列的向上流向以及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往下去向.结合实地调研,本文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中招考选调生工作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建议在确定指标时要统筹兼顾,坚持竞争择优原则,同时要使招考形式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观点速读     
《决策探索》2011,(23):6-7
李源潮:大学生村官要到农村去拜人民为师 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11月23日在北京房山区韩村河村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出席并讲话。他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要自觉把人生选择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到农村去拜人民为师,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培养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努力成为国家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  相似文献   

14.
库世昌 《决策探索》2011,(14):30-31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了大批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目前,"大学生村官"属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其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健全,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还缺乏统一的制度定位和有效的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组部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指出了“村官”任期满后的五条“出路”,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治本”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2008年3月,经中央同意,中组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年轻后备力量的重大举措。其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村官,要求使用好、培养好这批村官。培养一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既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和锻炼后备力量的有效途径。然而,近期一项针对湖北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竟有六成被乡镇或县、区长期借用,人不在村上,有七成忙于备考公务员,心不在村上,真正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履行村官职责的为数不多,这一现象明显有失初衷,且在全国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注。多数大学生村官不愿意扎根基层,根子还是制度缺失。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大学生村官重视有加,与此相关的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但由于后续制度跟不上,重选调、轻培养的模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要想让大学生村官政策取得实效,就必须采取措施,给大学生村官指方向、解难题、压担子、促成长,让他们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于2006年正式推出了大学生"村官"工程,计划利用3年时间聘任一万名大学生"村官"。去年7月,北京市正式聘任了2016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1800多个行政村分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这些大学生"村官"干得如何?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能适应角色的?《经济日报》最近探访了京郊大学生"村官",透露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18.
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大学生“村官”日益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截至2009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人数达到18万人以上。2010年,团中央提出了大力推进“一村官一团建”项目工作,  相似文献   

19.
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中央一项重要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拓宽高校学生就业渠道一项重要举措.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输出基地,在大学生树官计划实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咨询与决策》2011,(1):76-77
李山村集老区、山区、库区于一体,全村5个村民小组,156P,650人,版图面积2.07平方公里,耕地427亩,山林2800亩。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包括1名2008年省委首届选聘大学生村官),党小组3个,支部党员2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