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友》2014,(12)
正相传乾隆十六年间,33岁的刘墉参加全国会试,一举夺魁,但还有最后一道关,乾隆皇帝要亲自主持殿试。殿试时,乾隆见一位身材矮小、胸凸背驼的考生,一瘸一拐地来到他面前,不由得一惊,问他姓名,考取第几。刘墉答道":小生姓刘名墉,字崇如,考取大清第一。"乾隆更加惊奇,对此人左看右看,越看越不顺眼,嘴上虽不好说,心里却在寻思:"若用这等面目之人为官,岂不是有损我大清形象,让天下人耻笑,我朝中大缺人才,但若不用  相似文献   

2.
梁淼 《淮海文汇》2011,(6):47-47
最近偶尔看到有关纪晓岚的一则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次,散朝的时候乾隆突然兴致来潮,叫住刘墉说:“刘爱卿,我今有一题,你仔细想想,明天上朝时回答我。”刘墉称是。  相似文献   

3.
欢庆国庆     
黄巧联 《山西老年》2010,(10):32-32
在承德避暑山庄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桥,叫"罗锅桥",据说这就是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修建的一座小桥。传说乾隆年间,刘墉考取了功名,因有真才实学,便很快提升为当朝宰相。但刘墉长相实在难看,他的前胸是鸡胸,高出胸口好多,脊背上还背着个大罗锅。刘墉只有一只眼,眼里还有个菠萝花。  相似文献   

4.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卒于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享年84岁。进士出身,官至仁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的刘墉平素身体健康,很少得病,他的养生之道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善于用脑刘墉自幼好学,年轻时就熟读诗书,博古通今。科考他高中头名,乾隆宣他上殿面试。朝中的文武大臣见他身材矮小,又有驼背,均有讥讽之意。乾隆让他以自身为题,咏诗一首。刘墉沉着冷静,脱口而出:“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吟罢,朝堂上鸦雀无声,乾隆皇帝连夸刘墉奇才…  相似文献   

5.
乾隆元年、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分别下诏举行博学鸿词与保举经学,选拔经明行修之士。在科举改革和殿试策论中,乾隆帝亦不遗余力地提倡经史实学。其原因在于乾隆帝不仅认为经史之学有助于端士风、正民风,良关世道人心,且认为经术事关治术,通经明史可以致用,此外还可以借此展现自己的稽古右文之治。乾隆朝一系列的抡才举措使得一大批考据学者脱颖而出,此在乾隆十七年、十九年科举中体现最为明显。这些学者或以师友、同年相互砥砺,或督学一方,表彰先贤,奖掖后学,使得乾嘉考据学蔚然成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乾隆朝的文教政策,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乾嘉考据学成因的认识。以往将乾嘉考据学视作清廷“文字狱”下一种被动消极产物的认识,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刘墉、和坤也曾一同陪着游玩。一天,见一农夫荷锄而过,乾隆问道:"这是何人?"和坤抢前一步答道:"是个农夫。""这农夫的‘夫’字怎么写?"乾隆又问道。和坤答道:"农夫之夫,即两横一撇一捺,与轿夫  相似文献   

7.
张振旭 《社区》2014,(20):20-20
北宋有一位杭州知府叫王化基,他非常赏识晚辈鞠咏的才华。在他大力推荐下,鞠咏才有幸参加殿试。在殿试中,鞠咏才华得以展示,考取进±。接着,鞠咏谋得仁和县知县官职,仁和县隶属杭州知府管辖,鞠咏很高兴,因为能在恩公属下做事,工作起来一定会得到恩公照顾。走马上任之初,鞠咏给恩公王化基写了一封热情洋溢感谢信,托人捎去。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王化基回信,鞠咏很吃惊纳闷。  相似文献   

8.
探花巧对     
清朝才子刘凤浩才识过人,殿试考取第三名——探花。皇帝钦点时,发现他只有一只眼,心中不悦,沉思片刻,决定出几个对子来考考这个独眼探花,看他是否有真才实学。皇帝出的上联是:独眼竟登龙虎榜此联言含戏谑,但是刘凤浩并不理会,他神情自若地答道:残月依旧照乾坤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让清朝乾隆皇帝的重臣刘墉成了家喻户晓的戏说人物。其实,刘墉不但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而且在养生方面,也有他的独到之处。刘墉平素健康,很少得病,享年八十五岁。他的养生之道,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的东段路北,曾经有一间于清代道光年间开办的毛笔店,铺名是“连三元”。连三元的含意是:在高层的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第一名,连中三元。笔店名为连三元,是讨口彩,为使生意红火。从笔店的字号说起连三元的含意,还要简说一下科举的制度和程序。科举是封建社  相似文献   

11.
对刘墉及其家族的研究,兼跨历史学、书法学两个领域。《刘墉家族与日照》一书梳理了刘墉家族的迁徙线索,介绍了刘墉的政治生涯及其书法艺术成就,叙述了刘墉家族的著名人物事迹与其家族繁荣的规律,显示了作者作为书法艺术家对历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天地之阃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哟,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秤杆的星……”一部名为《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曾风靡中国大陆,老百姓对本来并不熟悉的乾隆朝名臣刘墉开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被饰演他的著名演员牵保田那机智诙谐的演艺风格深深打动。  相似文献   

13.
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改革主张,对科举尤其是殿试进士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北宋大臣王安礼奉诏拟定的《元丰五年殿试进士策问》试题以及熙宁、元丰年间的科举取士情况,真实地反映出宋神宗殿试进士的改革情况,体现了王安石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和考试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纪晓岚又名纪昀,乾隆甲戍年殿试后,以文学特长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皇帝倜傥风流,性喜游山玩水。一次纪晓岚扈驾巡游,行至一江边,皇帝突然向纪晓岚提问:"爱卿!自古以来,忠臣不怕死,可信乎?"纪晓岚立即回答:"当然可信。""爱卿也是忠臣吧!"皇帝说罢,神色庄重。纪晓岚此时心中忐忑不安,心想皇上何出此言?慌忙回答:"臣赤胆忠心,效忠陛下,纵  相似文献   

15.
光绪24(1898)这年,福州城内朱紫坊的一陈姓人家传出大喜之事,父亲陈海梅与其子陈培锟赴京殿试,竞同榜同点翰林。三年前,陈海梅便取会试首名(即会元),却未参加殿试,三年后父子成了同科进士,传为一时佳话,这在当时科考风气浓厚的榕垣亦为鲜见事矣!  相似文献   

16.
资讯     
在北京盈时国际拍卖场上,作为盈时秋拍压轴的一件乾隆朝时期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近日在古董珍玩专场上以9775万元价格成交,创内地瓷器拍卖历年成交新纪录。该梅瓶烧造于乾隆早期,是乾隆青花梅瓶重要而珍罕的代表。器物上的应龙绘制精美,将帝王的威武与神秘庄严的形象隐喻化地呈现,生动地展示了浩瀚海洋与神龙共生的物华诗境。  相似文献   

17.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结构及体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进士登科录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资料。其版式、结构及体例皆有固定的格式,通常包括五部分:"玉音"即礼部关于本科殿试的奏疏、皇帝圣旨及殿试诸执事官的职名,"恩荣次第"是殿试、传胪、张榜、上表谢恩、诣孔庙行释菜礼及国子监立石题名等一系列活动日程,"进士家状"按名次先后罗列进士本人及其家庭状况,"御制策问"即殿试策题,"进士对策"即第一甲三人进士殿试对策。  相似文献   

18.
状元趣谈     
状元,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最高学衔,每次殿试仅有一名而已。考生在通过省以下的初级考试取得秀才头衔以后,还必须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层层  相似文献   

19.
同治七年,清朝廷在刚刚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基本平息之后,又恢复了科举选仕。在戊辰科殿试中(1868年),山西省稷山县坞堆村的王文在被钦点为探花———一甲第三名。这不仅在稷山历史上前无古人,而且在山西全省几百年来也是绝无仅有的。据说,此次殿试王文在成绩最佳,本应该是状元,但后来却被同治帝钦点为探花了。原因何在?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因为荐卷老师和主考官对他才学的偏爱,极欲让同治帝钦点为状元,结果误点为探花了,造成“有心栽花花未开”的遗憾。另一种说法是,王文在是北方人,而殿试主持者多系…  相似文献   

20.
历史高级黑     
《阅读与作文》2014,(6):40-40
刘墉 我这一辈子:1719年至1804年 黑你没商量:从民间戏曲《宰相刘罗锅》,到李保田主演的同名电视剧,刘罗锅在大家心中的样子是一个弓腰驼背、脸上挂褶的老头。总之就是一个丑,生出来就老别人10岁,见面就长人一辈。说句公道话:嘉庆帝40岁出头的时候,有一次嘲笑年老的刘墉为“刘驼子”,可当时刘墉的年纪已经比嘉庆帝大一倍了,谁80多岁了还不驼背啊?但御赐的外号不敢不接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