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1982年10月,一位下乡知识青年斗胆上书,请求把知青的农龄纳入工龄计,惊动了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知青待遇作了重要指示。1983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指出:知青在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计算到工龄中去。这年9月,知青衣龄普查在全国展开,八千万知青的农龄变成了工龄。那封改变知青命运的信被人们誉为“知青福音书”,而斗胆写这封信的人是湖南湘潭的一位老知青,她的名字叫肖芙。18年后,在合肥郊区,记者有幸与这位巾帼英雄邂逅。一番长谈,揭开了发生在18年前的那次壮举的内幕。“文革”结束后,下放知青纷纷回城,…  相似文献   

2.
万庆 《老人世界》2013,(2):19-20
回忆起我当年上山下乡当知青的情景时,可不像有些电视剧描写的那样,知识青年在农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轰轰烈烈,场面宏大。当时,我们与贫下中农在一起生活、劳动,充满了和谐、温馨、人情味。插队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记忆中的那些生活趣事,仍一幕幕在我脑海中闪现。  相似文献   

3.
下岗之后,当年的下乡知青又重新回到20年前插队的农村。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她战胜了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用瘦弱的肩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天空。面临下岗,她不怨不尤地说:“乡下人可以进城做工,城里人也可以到农村种田。”1973年9月,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杨春霞高中毕业,从武汉到湖北省汉江农场红光村插队落户。孤寂中,杨春霞与同队的知青翟新社相爱了。1978年,根据有关政策,他俩结束了5年的知青生活,同时被安排在武汉一家集体制工厂当工人。次年初,他俩喜结良缘。十几年来,虽说他俩日子平平淡淡,可倒也实实在在。后来,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4.
要说说“知青”,我忽然想到,词典里是不是收了这个词?到网上《词霸》里一查,有。“中国在本世纪60年代、70年代对知识青年的简称。特指那时受过中等文化教育,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青年。”这条解释还挺准确。文革前下乡或回乡的学生,如邢燕子,叫“知识青年”,不简称“知青”。文革中毕业(或实际肄业)的大学生,无论到工厂还是到农村,也不叫“知青”。就是文革中毕业(或实际肄业)的高中、初中生,分配到工厂、参军,或待分配留城的,也不叫“知青”,“知青”就是这词条里写的,“特指”的“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中学生。我就是一个知青,撰写这词条的说不定也是个知青。要说这词条还有什么不足,我认为最后一句应该是,“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青年”。这“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重要,现在回头去看,实际比“上山下乡”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吕才林 《当代老年》2014,(12):32-33
1968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也不例外。虽然“知青”的生活很苦,但对于特别喜爱唱歌画画的我,却有了更大的空间。我和几个同学到随县(现为随州)药山公社五大队四小队插队落户。这个队是“农业学大寨”的样板。  相似文献   

6.
巴人 《老年世界》2010,(9):30-30
1964年7月,巴彦淖尔盟迎来了安置知识青年的第一次高潮,据有关方面统计,1964年7月到1965年下半年的一年多时间,巴彦淖尔盟共安置下乡知识青年五千五百多人,其中北京和天津知青2367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知青约1850人,其余为本地区下乡知青。这些知青通过在农村的政治运动和生产生活的锻炼,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60年代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距今已经整整40年。在40年后,让我们将目光对准这样一群人——他们与异地知青结为伴侣,在最艰苦的地方工作生活。退休后,他们辗转回乡或来到伴侣的故乡,维系家庭完整的同时,也品嚼着生活的五味——  相似文献   

8.
梅树 《老人天地》2010,(5):19-19
1965年秋,我们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上山下乡到湖南零陵县一个国营农场。我们在那里奋斗了三年多,把数十里荒山改造成农田,自力更生建起了房屋,可“文革”中我们农场被改成五七干校,本已锻炼成黑皮肤、铁肩膀的知青.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中,再次插队落户到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相似文献   

9.
5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非洲,夫人程虹随行。这是程虹第一次随李克强出访,也是中国新一任总理夫人首次正式亮相。 作为总理夫人,低调、平和的程虹首次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出现在她简历中的所有关键词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学博士、大学教授、下乡知青……程虹在郑州长大,从郑州七中的中学生到郏县插队的知青,从一名大学生到首都经贸大学的知名学者。汝河之畔,在她的成长之路上烙下深深痕迹……  相似文献   

10.
郑峰 《老年人》2007,(12):14-15
原来懵懂的人还很多这位餐厅的主人名叫张小霞,1950年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她是一位“老三届”,曾到内蒙插队当知青.后返城当了一名工人。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烙印     
徐镇琪 《老年世界》2010,(15):32-33
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上世纪60年代是我一生最难忘的。那时学习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那么让人刻骨铭心。呼和浩特市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扎根干革命的热潮。邢燕子、董家耕的光荣事迹在我心中荡漾。16岁,初中毕业的我,决心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锻炼。在部队工作的父亲很支持我,他的亲密战友王景、  相似文献   

12.
郭宏 《老人世界》2013,(1):27-28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是那段知青岁月。1974年4月,我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毅然报名来到河北阳原县西城镇东风林场插队。在短暂的两年中,既有成功的甘甜,又有失意的苦涩。在这里我把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大家,共同追忆往事,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曾经轰轰烈烈地开展过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被载入了史册。"知青问题"的延续,产生许多有趣的现象和精神,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国情和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秦士萍 《老年世界》2010,(13):20-20
1965年7月28日,我深深地记着这个日子。那时我16岁,是人的一生中最绚丽的花季,我响应党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的伟大号召,投入历史大潮的热流中,从天津市昊家窑中学毕业到内蒙古五原县插队落户。  相似文献   

15.
李技术员     
也夫 《老年世界》2009,(15):13-13
我们下乡的地方叫杭锦后旗知青农场,北依阴山,毗邻五加河。记得当时约有三四十号知青。说是知识青年,其实知识并不多,还有小学或初中毕业的。即便是高中毕业生,从大革文化命的年代走过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时期,也根本没学到多少文化,所以,连谈恋爱都不会。知青里有几个“输入型”的,他们是从四川自贡和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输入”的,其余都是本地人。  相似文献   

16.
难忘西排干     
1970年,我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来到内蒙古兵团一师三团九连(即现在的哈腾套海农场)。三团九连可以说是挖渠专业户,一年到头挖渠不断。不但在本连队挖渠,而且还经常到其他连队清渠,其中最艰苦的一次挖渠要数西排干。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伟大领袖“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等一系列指示的贯彻落实,地处京津走廊的我的故乡——大城县,先后迎来了近2000名“下乡、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所有称得上是企业家的人群中,宗庆后可能是最勤奋的一个。一年365天,他有200天时间在市场一线奔走、考察。这与他年轻时曾下乡当过知青,到海滩挖过盐,又种过稻,烧过窑,一待就是15年的艰苦生活磨炼分不开。  相似文献   

19.
因人事争议引发的信访问题,是我国公立高校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难点和痛点之一。根据多年来在公立高校人事管理岗位上遇到的典型案例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就人事争议中较为常见的退改离问题、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龄认定问题、临时工转正的工龄认定问题和出生日期认定四类信访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就此类信访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可操作的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韩秀 《炎黄世界》2010,(4):68-71
韩秀,当代作家。原名赵韫慧,英文名Teresa Buczacki。1946年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两岁时被母亲送回中国。1964年从北大附中高中毕业后不久,下乡到山西省曲沃县林城公社林城大队务农。1967年转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四十八团五连避难。1976年返回北京。1978年元月到美国,定居弗吉尼亚州。韩秀曾先后在美国国务院外交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文与中国文学。20世纪90年代初,她加入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和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曾两度(4年)担任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她迄今已发表了包括小说、散文、传记、评论等体裁在内的30本著作,曾获纽约第4届万人杰新闻文化奖、台北第24届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下面是去年她用中文写成的在中国当知青的那段富于传奇色彩的回忆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