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逻辑观是困扰当前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两千多年来,逻辑的名称虽几经变化,但对命题形式、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的分析,始终是西方逻辑不变的主题.由于中国逻辑史研究是基于西方逻辑的传入而产生的,因此,西方逻辑的逻辑观应当成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2.
在2000~2009年这10年之间,我国的出版史研究成果累累,学科体系和基本概念都在不断发展完善。这一阶段通史、地方志、断代史著述丰富;近现代出版研究成为热潮;学者们对出版史的学术研究逐步深入,并尝试以多学科、多种方法研究出版史,其中,以文化史视角研究出版历史的成果最为丰硕;西方书籍史从思路和方法上对我国的阅读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国外优秀学者的著述成果,使得中国出版史研究日益国际化;新中国出版史研究在2008年开始升温。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动向是出版史研究的国际化,不仅需要中西学术交流融汇,更需要我国学者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研究、推动中国出版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虽取得了明显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相比还存在差距。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新进展、走向新高度、达到新境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课题。为实现此目标,我们必须克服“重文学创作史,轻文学研究史”,认为学术史研究是“二道贩子”、是“第二等学问”的思想和心态,充分认识到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必须全面把握学科史、学术史的研究态势;必须准确认识学科史、学术史的功能定位和基本问题;必须深入探讨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代蒙元史研究可从四个时期考察其历史发展。鸦片战争时期是近代蒙元史研究的开创时期,作为这一时期边疆史研究重要内容的蒙元史研究,直接服务于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其治史旨趣已经不同于乾嘉学派脱离现实的古史考据;洋务运动时期是近代蒙元史研究承前启后的时期,蒙元史料搜集范围扩大了,域外史料的采用使治史方法上有了创新;从甲午战后到五四运动是近代蒙元史研究新旧递嬗时期,一些旧史家继续沿用封建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蒙元史,其史学思想与治史方法是陈腐的,但其对史料的搜集与考订功不可没,而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使一些学者尝试用资产阶级文学思想与方法研究蒙元支,代表了蒙元史研究中封建史学向资产阶级文学演进的历史趋势;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运用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与方法研究蒙元史的时期,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学术大师在蒙元史研究中突破了传统史学方法的局限,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渤海国初建之际的国号究竟是“震国”或“振国”,还是“棘辐”?中外学术界始终未能形成共识。鉴于这一问题在渤海国史研究中的地位异常重要,确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求索,笔者虽曾在《东北史地》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渤海国号初称‘棘辐’考》,但仍有言犹未尽之感,故作此文以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和商榷。  相似文献   

6.
从宏观研究的角度,选取三十年(1986~2015)设计史研究的286个样本,根据论文发表时间、论文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期刊、研究主题等内容对设计史研究进行了量化 分析;发现学者普遍意识到设计史在启迪当代设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国内的设计史研究没有摆脱西方设计史研究范式与方法的局限;国内学者非常重视设计史的教学研究,但 对中国古代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与不同民族的设计史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禁毒为历界政府所重视。时至今日,禁毒任务仍然刻不容缓。随着对毒品问题的广泛关注,近三十年,学术界关于毒品与禁毒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尽管西北地区毒品与禁毒研究的专著实属甚少,但相关论文成果却不在少数,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晚清西北地区禁毒研究、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禁毒研究、陕甘宁边区禁毒研究、建国后西北地区禁毒研究。这些成果在研究层面不断广泛和深入,为后来之人对此问题的研究开阔了视野,给西北区域禁毒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虽成绩斐然,但研究中仍有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艺复兴史的研究,综述或评述性的文章已有数篇发表,但大都限于介绍国外文艺复兴史的研究状况以及解放以前国内对文艺复兴的了解情况。但对于1949年以来国内文艺复兴史的研究,至今缺乏总体性述评。如果说1949年以前对文艺复兴运动仅限于介绍和了解,那么,1949年以来则进入了实质性的研究阶段,对这一阶段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反思与展望,对我们进一步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的电影口述史研究还处于"电影人口述史"阶段,这与从更民主角度进行历史书写的口述史学科品格还有一定的距离。尽管在史料采集、留存等技术路线上获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如何将"口述史料"转化为"口述史学",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与深入的必要。21世纪初汤姆·斯坦普尔的"观众口述史"研究,基于普通观众电影记忆视角的旨趣,凸显了"口述史"的"人民性"特征;自下而上的历史书写策略,又避免了"口述史"仅作为"史料"存在的情况。对它的引介、梳理与思考,可以为国内从"电影人口述史"走向更深入的电影口述史学研究,提供一种可借鉴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的武汉史(1927~1949)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是近代中国的中心都市之一,但就史学界的研究而言,仍以晚清及民初为主要时段,南京时期之武汉史研究尚不充分。以已有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武汉政治史、武汉抗战史及武汉城市史三大主题。通过对南京时期武汉史研究的整理,以期有助于武汉史研究的推进。  相似文献   

11.
我国解放后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与局限。这就是:将"逻辑应用"当作"逻辑理论",用主观臆断代替分析论证,而为求得名辩的逻辑地位,则采取捕风捉影、曲解逻辑义理等手段。这些现象的存在,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名辩研究的健康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新闻传播史研究可分为事业史、制度史、思想史三个层次。多维、立体的新闻传播史应是事业史、制度史、思想史的统一。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事业史、制度史的关注大大超越了对思想史的关注,导致整个研究领域内的成果分布极为不均,事业史、制度史的研究成果丰硕,而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近期,张昆先生的新著《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堪称是填补新闻传播史研究空白的力作。  相似文献   

13.
陈垣的史讳研究是避讳研究的一部分,它与修辞关系密切,从史讳视角所探讨的有关避讳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及功用等,与从修辞学视角探讨这些问题有某些重合之处。陈垣是我国研究"史讳"演变史的第一人。他的探讨也为从修辞学视角研究避讳史甚至修辞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有不少都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6-848年)的作品,就其使用的文字而言,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古藏文文献,数量约在12000件左右;其二为汉文文献,数量也非常可观.与吐蕃王朝历史有关的文献数量虽不是很多,但非常重要,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用编年的形式记录了吐蕃王朝每年的大事,包括会盟、狩猎、征战、税收等,成为唐代吐蕃史研究的基础.敦煌写本中与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很多,为唐代吐蕃社会史、宗教的研究与构建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可补充或印证汉文史籍及后世藏文文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5.
环境史研究在全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受到学界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我国学者重点研究的领域。借助知识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中国知网中1999—2017年刊发的421篇环境史研究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可以清晰直观地展示我国环境史研究的演进趋势,建构我国环境史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19年来我国环境史研究经历了发展期、稳步增长期以及快速发展期。经过19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未来环境史研究既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推进环境史学科的发展,同时亦要推动学科交叉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建立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汉剧是湖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它的研究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汉剧研究虽然在汉剧史、音乐形态、表演艺术、创作与改革研究以及史料的汇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汉剧的地位并不相称,故而应在薄弱处发力.强化汉剧形成史的研究和此期相关文献的发掘;着力汉剧地域文化特征的研究;极力促进文化艺术系统与高校系统学者的合作,撰写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汉剧史,是今后汉剧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路牌广告史》和《早期广告史》是目前已知世界最早出版的两本重要广告史著作,也是世界广告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典籍。但国内学界目前在世界广告史研究中涉及和阐释这两本重要著作时,还存在着诸多史证缺陷和需要商榷的史实问题。通过研究《路牌广告史》和《早期广告史》出版地和作者的国籍问题及其各自的重要学术价值,并勘正当前我国学界在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和阐释中所出现的若干问题,能够为我国方兴的广告学作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8.
《明清东北史研究论集》于1995年12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收论文52篇,计42万字。该书多方位、多视角论述了东北区域史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作者研究明清东北史的体系,弥补了许多研究问题的空白。该书的特点是:研究区域广博、研究主题集中,分析深刻,富有创见.以史为鉴,启迪今人。  相似文献   

19.
晚清短篇小说获得了重要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短篇小说显示了比长篇更大的优势,恽铁樵的《工人小史》就是其中一部突出的代表。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反映上海工人生活和命运的短篇作品,虽用文言写成,但详细地描绘了上海工人的出身史、被压迫史、日常生活史、被虐史、牺牲史和精神史,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都表现了中国短篇小说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国学者郑宾于,虽曾因《中国文学流变史》见记于史册,但其生平事迹,至今尚无一文介绍。根据所存文字.初步断定郑宾于为四川(现重庆)酉阳人。自1925年至1936年,郑宾于曾活跃于学界,但此前后,则无迹可寻。对其著述,文中也有提要式的说明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