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15日出版。由中共大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反映大庆地区抗日斗争和日本侵略者暴行的史料汇编《抗战烽火照千秋》(1931.9.18-1945.8.15),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是一个很好的纪念。日本帝国主义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45年的“八一五”期间,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长期的、罪孽深重的侵略战争。在这次日本侵华战争中,黑龙江省是遭受日寇涂炭最为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战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波及的地域最广,付出代价最大的战场之一,对打败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抗日战争开战最早。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撕毁“九国公约”,置世界舆论于不顾,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开始实施其“基本国策”,比德国法西斯侵略波兰,挑起欧洲战争整整早了8年时间。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把侵略触角伸向关内,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制造“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目的不仅要变中国为其完全殖民地,而…  相似文献   

3.
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年(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战争;第二次是1931年“9·18”,发动侵犯我国东北三省的战争;第三次是1937年“7·7”,发动进犯我国华北、妄图侵占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战争。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结束;“9·18”事变,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沦为日寇殖民地;“7·7”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等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国民党终于放弃了“剿共”政策,实现了与中共的抗日合作,但抗战时期国民党的联共抗日政策却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1936年12月,西安发生了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对蒋介石的兵谏─—“西安事变。”该事变在共产党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是中共的‘通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策略方针的转折点,而且也是中国国民党由‘剿共’内战到国共合作抗日政策重大转折的开端。”①还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我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独占殖民地长达14年之久.此间,东北工人阶级同各阶层人民一样,从未停止过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但是,由于日伪统治的日益严酷和疯狂镇压,加之党对工人运动指导上的某些失误,使东北工人抗日运动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大致可以划分为抗日运动兴起与在挫折中前进(1931年9月至1937年6月)、新高涨与转入低潮(1937年7月至1941年11月)、坚持斗争和迎接最后胜利(1941年12月至1945年9月)几个发展阶段.本文仅对1931年至1937年的东北工人抗日斗争概貌及其特点,加以初步研究和记述.  相似文献   

6.
一、九一八后,湖南抗战文化运动对全国抗战文化起了催生和助推作用,对省政和南京当局向抗日方面转化起了重要的先导和催化作用1931年9月23日,素具“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湖湘文化精神的湖南人民获悉日军侵占沈阳的消息后,即有200多个学生、教师、工人宣传队走上街头,宣讲九一八事变真相。湖南《大公报》、《通俗日报》、《工人报》、《全民日报》等大小报纸连续报导日本侵占东北的消息和全国各地游行示威情况,发表各群众团体宣言通电。9月25日,长沙教师、学生、工商各界群众近20万人举行湖南人民反对日本武装侵辽示威大会,声讨日本侵华…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1931——1934),随着国内局势的急剧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巨大变动,国民党各地方实力派的政治态度也开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爱国的国民党将领在奋起抗日的同时,为了抵制蒋介石的消灭异己的政策,开始主动寻求与共产党的合作。考察和研究“九·一八”事变至遵义会议期间中共对地方实力派认识及其策略的演变过程,不仅有助于深入探讨抗日民  相似文献   

8.
<正> 史学界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看法有分歧。这个问题关系到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的评价,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分期问题,必须弄清。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并未立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仅百余天,日本帝国主义就侵占了我国东北。此举是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第一步,是对中华民族的重大打击。面对日寇侵略,中国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坚决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营垒也发生了分化。这都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了,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了。但是,中日民族矛盾并未因日本占领东北三省而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相似文献   

9.
在举国纪念“九·—八”事变60周年之际,9月22日,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书局参加,在长春召开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出版座谈会。来自北京、南京、东北三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国内知名学者近50人。这套书在胡乔木、胡绳等同志的指导下,计划编选22卷,已列入“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自1984年开始工作,迄今有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部分  相似文献   

10.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使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九一八”以来的不抵抗主义转变为对日作战。国民党政府之所以能一改过去的不抵抗政策而实行抗战,决非偶然,从根本上说这是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的结果。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一、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强大压力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而愈益汹涌澎拜,对国民党政府走上抗战道路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并显示了如下特点;首先,参加阶层广泛。日本疯狂侵华使中日民族矛…  相似文献   

11.
评国际联盟在干涉“九·一八”事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迄今,国内的史学著作和高等院校的世界及中国现代史教材,在谈到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干涉“九·一八”事变的活动时,几乎众口一词,无不认为国联怂恿了日本侵略,甚至把国联斥之为“日本侵华的帮凶”。笔者认为,这个长期支配着我国史学界而又貌似无可置疑的观点,并非持平之论,因而大有商榷的必要。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一) 日本悍然挑起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以下简称事变)后,国联行政院于9月22日对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紧急警告”:停止一切足以使事变扩大,或妨碍和平解决之行为;双方立即撤兵。一场复杂激烈的斗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开。毫无疑问,国联“紧急警告”,不仅没有公开谴责日本侵略,反而把被侵略国与侵略国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立国共两党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前提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结束为期10年的敌对状态,分干戈为玉帛,合作抗日,从而促成了以国共两党为核心,联合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民和海外同胞参加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成了全国抗战局面的出现,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前提。国共两党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再次携起手来的。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险。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降居次要地位。客观形势要求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外敌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但当时掌握着全国政权、拥有几百万军队的国民党仍将“捷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作为处理对外对内关系的基本准则。蒋介石认为,“倭寇深入”只是“皮肤小病”,“赤匪猖獗”,方为“心腹之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国民党当局对日处处妥协,对内全力“剿共”。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各种方式发动抗日救亡运动,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误国政策。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和国民党当局内外政策的变化,中国  相似文献   

13.
试论华北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态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一贯坚持的反动政策。在这个政策指导下,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东北事变时,他正坐在兵舰上前往南昌坐镇指挥向我中央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对日本侵略者完全采取不抵抗政策,并命令东北军即使“日军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结果几十万东北军一枪不放,撤到山海关以内,日本侵略军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不久,蒋介石又把东北军调到南方参加“剿共”。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党  相似文献   

14.
伪蒙疆时期(1937-1945)经济的殖民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三省,接着又占领热河省,1933年又嗾使伪军侵入内蒙的锡林郭勒、察哈尔。1933年在日本的操纵下成立伪察哈尔盟公署与蒙古军政府。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胁同伪军侵占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同年10月在呼和浩特成立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管辖范围只限于原察哈尔省、绥远省的地盘。1939年9月1日,在日本的导演下,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迁至张家口,又把伪察南自治政府与晋北自治政府二个汉奸政权也拼凑进来,组成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相似文献   

15.
(一) 在抗战期间,宋庆龄一贯主张成立并坚持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她的这种思想是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的。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五年底,是宋庆龄接受和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阶段。一九三三年四、五月,宋庆龄一再要求国民党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为联合抗日创设条件。翌年四月,又毅然联名发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由于是她呼吁或领衔,就不能不对国民党“剿共”和不抵抗政策产生很大的压力。宋庆龄“完全赞成”《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决议,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16.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七·七”事变后,华北战场形势危急,国民党守军节节败退。日本在轻取平津之后,华北敌军由五个半师团猛增至十二个半师团,共30万人,并沿主要交通线长驱直入,妄图速战速决。 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共中央于7月8日发表《抗战宣言》,9日,红军通电请缨开赴华北抗日。15日,中共中央发出《国共合作宣言》。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坚持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方针,以极大力量去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会议还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立即向日军的侧后进军,建立抗日根据地,变敌  相似文献   

17.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东北达十四年之久。在整个东北沦陷期间,东北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当时东北已沦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加之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这便决定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必然是长期的,只能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既有斗争高潮阶段,也会出现暂时的低潮。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伪满傀儡政权被更紧地绑在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18.
福建事变、两广事变、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逼蒋抗日的三部曲,毛泽东等称之为“鼎足而三”。本文拟对这三次事件的内在联系作一初步探讨。 国民党营垒破裂的开端──福建事变“在日本炸弹的威力圈及于全中国的时候,在斗争改变常态而突然以汹涌的阵势向前推进的时候,敌人的营垒是会发生破裂的。”福建事变就是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它代表着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首先进行抗日反蒋的双重斗争尝试。它成为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削弱了蒋的制约抗日机制,打开了国民党营垒的缺  相似文献   

19.
1931年9月,《申报》开辟了《读者通讯》专栏,报道九一八事变后,民众纷纷就时局发表的意见和建议:批评不抵抗政策,要求一致对外;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吁请政治改革。《申报.读者通讯》将民众的意见公诸于世,并加以放大,从而加强了抗日舆论的力度,遂成为"人民喉舌"[。1](P191)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独立评论》周刊试图将民众民族主义运动匡正在理性与自省的范畴内,对激进的爱国运动方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升级,《独立评论》周刊在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日态度逐步由对日交涉转向对日抵抗。本文试分析该刊对抗日民族主义的理解,进而考察三十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心中民族主义的存在状态及其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