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玉祥北京政变是诸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冯玉祥逐步接受孙中山先生国民革命主张,在全国革命运动尤其是南方革命形势直接影响下的结果。冯玉祥北京政变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程,是国民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武装开始形成的标志。这次政变的失败,根本原因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革命出现了工人运动(城市斗争)落后于农民运动(农村斗争)的不平衡情况。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看待和领导中国革命,党内为此曾进行了三次大的争论。在争论中,许多同志提出了发展农民运动、以农村包围城市、首先争取一省数省革命胜利从而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主张,但没有被当时受“左”倾思想支配的党中央所采纳。经过一系列的挫折之后,中国共产党终于认清了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探索出了一条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从根本上讲,是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的标志和体现,也是我们加强和改进思 想政治工作的客观依据。在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贯穿在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回顾我们党的革命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早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为了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我们党创办了工人夜校、工人俱乐部,出版了工人刊物,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群众说明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等道理,从而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陈恭明 《江汉论坛》2001,9(7):21-24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中的错误,是陈独秀右倾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一,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地估计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的力量,极力扶持国民党“左派”掌握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导致陈独秀放弃无产阶级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其二,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主张通过国民政府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直接导致陈独秀不敢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其三,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军队的作用,忽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的重要性,导致陈独秀忽视对国民革命军的争取,忽视发展工农武装。  相似文献   

5.
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制度 ,在其萌发时并不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在 192 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主张广泛的人民民主 ,首倡在中国建立这种新的国家制度 ;在国民革命中 ,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在当时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实践了这种制度。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坚持了“一般平民所共有 ,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原则 ,创造了比国民革命时期更为先进的政权形式 ,并解决了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理论 ,首先来源于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积累 ,同时又是对国民革命时期开创的新型国家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土地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 ,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总结其经验教训 ,探索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状况的新土地政策 ,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主张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192 1年 7月 ,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提出 :“消灭资本家所有制 ,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这实质上是主张实行土地国有政策。国民革命失败以后 ,192 7年11月 2 8日 ,临时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提出 :“一切地主的土地无代价的…  相似文献   

7.
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共双方通过政策及实践表达着对工人运动的不同理解。在此过程中,国共之间的"合作"与"对抗"表面上反映的是国共双方尤其是国民党随着政治形势以及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发生的些许不同,但实际上凸显的却是仅仅受到革命政治激荡的工人运动难以克服的历史缺陷。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赞同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的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新三民主义政治原则。国民革命失败后党在根据地的建设中仍然坚持了这一正确的原则,并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和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是对《国民党一大宣言》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纵观整个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由过去忽视农民问题转为开始重视农民问题。国民党在国民革命的前期和中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十分积极地领导和发动农民运动;在北伐战争的高潮中,国民党还把农民运动推进到农村土地革命的深度,促成农民运动的高涨;然而随着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叛变,国共矛盾的加剧,国民革命形势的危急,国民党开始视农民运动为破坏革命的因素,实行了压制和制裁的政策,终而导致农民运动的失败。为了便于论述,下面把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政策及实践,分三个阶段来考察。第一阶段,即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  相似文献   

10.
一本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立即为一部分立志改造中国的党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成立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明确规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但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工人阶级人数很少,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农民,中国革命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呢?当时党内占主导地位的意见是主张采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或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相仿的办法来开展革命斗争并争取这个斗争的胜利。这实际上就是照搬照套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外…  相似文献   

11.
国民革命失败后,谭平山根据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平民革命,主张由劳动平民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建立平民政权。这种思想表明了在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小资产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广大平民的理论尝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对谭平山平民革命思想加以评析,以期全面地认识革命时期的政党思想,为完善我国政党政治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试析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左”倾工潮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以后,中国革命的形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革命的重心也从珠江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1926年底,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次年1月,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在汉口办公。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尤使武汉成为了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而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又对时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对武汉国民政府时期武汉“左”倾工潮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教正。武汉“左”倾工潮的产生及其表现在北伐军占领武汉三镇之前,武汉的工人运动就十分活跃,工人的罢工在全国尤为瞩目,…  相似文献   

13.
对民众运动,尤其是城市工人运动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是深化大革命时期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一些论著在提及大革命时期的武汉工人运动时,往往或渲染罢工的人数与次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以赞扬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与丰功伟绩;或引用“无工不会,无会不罢”与工人“工资增到骇人程度”的言论,以论证工运中的“左”倾,从而把大革命的失败归因于对民众运动的政治领导失误或民众自发行为所致。为纠正以上两种倾向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本文拟对大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特别是武汉劳资纠纷及工运“左”倾问题作一再考察。大革命时期的武汉劳资纠纷,多因工人的经济斗争所致;当时风起云涌的罢工浪朝,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七十年光辉的战斗历程。“在七十年的斗争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最主要的就是要懂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以便指导和开拓未来。近代中国,在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下,走资本主义道路,无论是采取改良的方法或革命手段都宣告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国民革命思想的由来,明确了国民革命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地位;北出中共三大的中心主题是国民革命而不是其他国民革命运动起于1923年6月中共三大,讫于1927年7月国民革命的失败;论证了国民革命思想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早期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国民革命思想和孙中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三民主义思想共同构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中国共产党是国民革命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波澜壮阔的国民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6.
廖仲恺和何香凝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好朋友。从本世纪初年开始,他们就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和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们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建  相似文献   

17.
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源工人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争,经历了严酷的考验,取得了罢工斗争的胜利。在“二七”人罢工失败的恐怖日子里,安源工人俱乐部成了当时全国“硕果仅存的工会”,它像夜空中的一盏明灯,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俞祖华 《天津社会科学》2023,(2):156-165+176
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转折年代。觉醒年代的先驱者尤其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内部旧式革命与外部新式革命的思考,促成了中共创立前后革命话语的转换:从“中产阶级主其事”的“中等社会革命”“法国式革命”到以民众为主力的“国民革命”“俄罗斯式革命”;从反对清王朝的政治革命到“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再从“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发展到反帝反军阀的政治革命的两次转向;从民主主义革命话语到“即行社会主义”话语,进而认识到现阶段“仅能行向国民革命”即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话语传播则从启蒙者的“革命”精英话语转向“到民间去”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9.
书鉴于孙中山与国民革命的研究存在着未能正视国民革命特殊性而引致的评价殊异的“两极现象”,将国民革命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别进行比较,从中揭示国民革命的特性:“国民革命是非西方模式、非俄国模式的独特革命”,是“完整...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积极维护广大雇工的民主与自由权益、劳动与经济权益、保障与发展权益.由于受国共两党合作、苏联革命模式和革命形势发展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维护雇工权益的主张与实践呈现出灵活性、前瞻性和细化性的特点.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雇工权益的维护存在着"左"、"右"两种错误倾向,但是瑕不掩瑜,它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与革命形势的高涨,促进了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力量的壮大,丰富与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