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杜以会 《山西老年》2008,(11):43-43
砚台简称"砚",亦称"墨海"。古以瓦为砚叫"瓦砚",后常以石为主,称"石砚"。砚台在我国历史悠久,产地很多,甘肃省临潭县的洮砚、山西省绛县的澄泥砚、河北省易县的易水砚、山东省的鲁砚、安徽省的歙砚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然而著名的砚台,  相似文献   

2.
游德富 《老友》2014,(12):55-55
正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必备的文房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砚台的实用性越来越被艺术观赏性所取代,成为人们的观赏品、收藏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的注意。时下,人们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这四大名砚分别是:产于广东端溪的端砚,产自安徽歙县的歙砚,产自山西绛县或江苏宝山的澄泥  相似文献   

3.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人用以研墨的工具。但是,中国古代文人不仅在文学写作与书画创作中使用砚台,同时还将其视为收藏、品评与记载的对象。而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积极地投入到用砚、藏砚、品砚与记砚的文化活动中,其原因在于砚台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并且藏砚、品砚、记砚的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身心俱疲时得到放松。  相似文献   

4.
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合肥参加会议,安徽省委赠送一方“三百砚斋”歙砚,当时我被砚额上浮雕若一幅水墨画的山水人物舟船所倾动,从此与砚台结缘,开始广泛集藏产于华夏大地的历代砚台。  相似文献   

5.
作为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歙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通过对歙砚不同历史时期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多角度地揭示了歙砚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从古到今歙砚的砚雕艺术和精微妙旨之处,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探讨了歙砚艺术鉴赏价值及其尺度。  相似文献   

6.
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端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自古以来就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端砚的存在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各个时代的端砚都传达和表示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探索历代端砚制式、纹饰和风格的演变,稽考先贤制作之源,探索其变化之迹,可以对端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砚台的创新和发展发挥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歙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特色。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形态的艺术形式,通过对歙砚装饰艺术语言的探索,使更多人对其予以关注,并希望对歙砚的创新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澄泥砚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和甘肃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古代生产澄泥砚的地方很多,以山西绛州(现为新绛县)生产的较为有名。绛州澄泥砚作为贡品在唐代被誉为“唐砚”,之后,在文人墨客中广为使用。惜乎烧制澄泥砚的技术在明末清初失传。后乾隆皇帝因喜好澄泥砚,特派砚工取泥于绛州,制作于江苏,然未能如其所愿。  相似文献   

9.
中华儿女收藏家联谊会,於2002年12月20日至2003年1月5日在北京古玩城亚运村市场举办《中国古代砚台精品展》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高研班部分学员油画精品展》。本次砚台精品展,是从新石器时期的磨盘磨棒—砚之祖到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几乎包罗了砚的各类品种,对观众了解砚的历史和品赏见识古砚精品,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本次展览特邀闫家宪、柏岳、王鹤滨、徐福海、杨志彬等京城藏砚名家的藏品共计100馀方。《油画精品展》的作品出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高研班的部分学员。画家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表…  相似文献   

10.
“孔砚”辨     
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孔砚宽顽何足云”,“孔砚”究为何物,注家说法不一.姚文燮谓“孔方平歙砚也”.王琦辨其非,以为“歙砚后五代李后主时方见珍于世,前此安有所谓孔方平之歙砚哉”!他据《初学记》引伍辑之《从征记》曰:“孔子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古朴,盖孔子平生时物.”以为诗即指此,并谓李贺“太无忌惮”.“四人帮”搞所谓评法批儒”时,曾据王注大做文章,以为找到了李贺是反孔的法家诗人的力证.目前出版的书刊中,解此句,亦仍用王注.  相似文献   

11.
端砚不仅是肇庆市传统文化特色产业,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艺术的典范。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出发点,探讨加强端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针对端砚保护理念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不足等问题,提出转变端砚治理理念、强化端砚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完善端砚区域保护体制、革新端砚保护手段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民间文化正以"遗产化"的形式被建构成一种新的人文资源。在"遗产化"进程中地方文化正在向"国家遗产"转变。该现象已引起学界的讨论,其主题集中于民间文化与文化遗产的关系问题,但较少涉及遗产的地方属性与"国家化"的实践。从端砚文化个案来讲,国家遗产的身份强化了政府管理与遗产的关系,却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遗产与地方的内在关联;同时,国家遗产的管理与地方社会的现实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自上而下"的保护理念在地方社会不仅遭遇一定的尴尬,而且难以促成文化持有者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因此,引导文化持有者的广泛参与、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将是今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白端石即产于肇庆(古称端州)七星岩的白色石材,与紫端石、绿端石同为端砚用石,但是与紫端、绿端相比,其开采点普遍规模较小,且分布零散。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受石脉形成条件的局限;二是受各个时期雕塑艺术的主流风格影响;三是自明朝以后禁止开采。  相似文献   

14.
信息载体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甲骨时期、简帛时期、纸质时期、电子时期。中国的编辑活动从有文字记录的文献产生就已经开始了。甲骨时期的编辑活动主要是从事文献材料的收集、分类编序,使其便于收藏和流传;简帛时期是中国编辑业务的奠基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书籍编辑活动;纸质时期编辑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职业,而且其分工也越来越细,出现了不同专业的编辑业务;电子时期为编辑业务的内容和形式又开辟了新的领域。信息载体的演变与社会对信息存储、交流及传承需求之间是辩证关系。编辑活动的历史表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为信息载体演变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信息载体的演变决定着编辑活动的发展,反之,编辑活动的需求又加快了信息载体演变的进程。中国的编辑活动经历了收藏编辑、著述编辑、出版编辑和电子编辑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作家,她一直处在“争议”的边缘。其主要原因就是她异国的写作风格,而让她成名的主要原因也恰恰如此。如何看待中国式小说创作是评价其文学贡献的重要因素。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无疑为赛珍珠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赛珍珠进行其跨文化写作。对于赛珍珠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及其影响下的跨文化写作的文学价值的肯定,为我们研究跨文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汉字演变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书写"。信息量增加,用字范围扩大,对书写效率要求不断提高;工具材料直接影响书写状态和文字形体;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文字书写的规范性。楷书是字体发展最后一站,与"书写"和"印刷"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说张爱玲是伟大的,但可以说她是深刻的.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富有特色的,她总是善于通过独特的视角去体味人生、阐释生命.她的小说是时代的记录、心灵的感言.她善于捕捉声、色、画、影去刻画人物,其电影化的创作方法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18.
在古老中华文明向现代中国转换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汉语写作具有奠基性、标志性意义,它为现代中国的生长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和载体,进而推进了现代中国的文明进程。文言写作向现代汉语写作的成功转换,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所创造的最伟大的业绩之一。近年来所谓汉语写作的“失语”论、“汉语写作危机”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汉语写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又经历了中西文化撞击和现代化洗礼,融汇了西方语言的优势和特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融合力和再生力,随着民族的强盛,汉语写作必将发出更强大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介入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情感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学生回顾性自我报告和师生对谈,调查界定介入中国学生英语写作活动的主要情感因素,并将其归纳、分类,可引起英语写作教师关注学生情感在写作中的作用,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权利,采用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支持性的写作心理环境,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认知、写作能力和积极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思想的文本载体经历了一个从刻木结绳到甲骨简帛再到纸版印刷的发展过程。随着文本载体的历史演化,文本创作主体与思想传播的动机与目的也存在一个发展流变的历史进程。文本作者的思想表达与阅读者对其思想原意的认知领会程度,二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与疏离张力,这无疑成为知识传播与文化理念传承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这一关键因素主要体现为专制政权对文化领域思想创造与文化传播的强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