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毅 《学术论坛》2003,(4):127-130
在中国人的日常人际交往中 ,“给面子”已经是普通人习惯了的用语与行为。但“给面子”可能是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也可能仅仅是表面上的维护 ,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了名与实的分离 ,“面子”也就从性质上断裂为“形式化面子”与“实质性面子”。实质性面子的大小、正负取决于实质性关系的好坏程度 ,决定了彼此互助互惠或是竞争程度的大小 ,并可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而形式化面子具有泛化的特征 ,并不取决于关系的实际情况 ,而是一种依礼行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于洋 《北方论丛》2002,(5):24-26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及面子功夫,其中所包含的复杂含义绝不是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要想保全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那么,对比中西礼貌原则、面子概念和言语策略,可以提高人们社会文化和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以减少由面子引起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3.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比较分析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将更有利于解释我们当今社会中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新学术》2007,(3)
广告是厂家与顾客之间的交流方式,是一种言语行为。为了销售产品,厂家在要尽可能利用广告缩短与顾客之间(厂家与顾客应属于陌生人关系)的社会距离时,会使用广告语言这一具有面子威胁性质的途径,从而造成面子威胁行为。本文利用语用学原理,尤其是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面子威胁行为理论(FTA)和面子威胁行为的补救策略,分析商业广告如何施行礼貌策略来对广告本身产生的面子威胁行为进行补救,以达到与广告受众亲近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每个正常的社会人都需要面子,但在汉、英文化系统中,人们追求和关注不同的面子并通过不同的礼貌策略维护面子,此文化差异也表现在汉、英公示语中.在汉语公示语英译过程中,如果忽视英语读者的心理期待和面子需求,译文将出现"面子缺失"和"面子错位"等语用失误.为有效解决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面子缺失"和"面子错位"问题,就需要在汉英转换过程中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面子补偿"和"面子转换".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面子观对英语交际意愿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遵循面子原则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英语课堂交际意愿。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中美两国文化价值观都在变革之中,在面子领域是否也有新的理论框架?对中美面子观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面子观在总体上呈现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趋势;在面子策略选择上,美国人更倾向于采取直接交际的风格,而中国人倾向于采取间接交际风格.现在二者之间的差异在缩减.中美两国人在面子观上的相似之处在于对面子的所属有着共同的见解,在面子策略的选择上有相似的偏好.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广告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广告已经有很多人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更应该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言,因为这更加贴近且利于我们的生活。面子理论是语用学的一部分,通过这一理论来分析广告语言可以使广告商知道哪种广告语言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也可以使人们了解自己更加可以接受哪些广告。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的话语塑造:基于社会心理语用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心理语用学视角,以其三大理论即礼貌原则、面子理论和言语适应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使用与社会心理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运用及其重要作用。首先介绍国家形象塑造和社会心理语用学的相关概念,然后从上述三种理论入手,具体分析如何使用委婉语和语码转换等语言手段,选择言语内容来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最后,构拟了一个示意图,以解释语言使用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村庄生活中的面子及其三层结构——赣南版石镇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心理学关于"面子"的既有研究侧重于语词解析而缺乏实践性内容,因此从村庄生活的视角出发解读"面子"就很有必要。从赣南版石镇的情况来看,"面子"的语境化意义存在三层结构,分别反映了村民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村落社区之间的关系、村落社区与基层市场区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乡村社会中的“面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界定"面子"的定义和在乡村社会中的内涵及功能,从村庄结构与社会关系的维度,分析了"面子"在三种不同类型村庄中运行的特征,以及对村民和村庄生活的不同影响。提出了乡村社会中的"面子"在本质上是村庄社会结构的产物和需求,起着维系村庄社会结构和村民价值体系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更好的探究和理解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面子"现象和行动逻辑。不同类型的村庄面子行为表现不同,同一个村庄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面子行为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了面子行为异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吴凯 《江苏社会科学》2008,81(1):152-158
本文试图挑战传统的面子研究,指出它们具有本质主义和整体性的错误倾向。我们反对把面子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解释变量,认为它只是被社会建构的一种意识和行为,具有片段性和多元性特征。我们认为权力等级是造成中国人面子意识和行为的根本原因,而文化为之提供了传播的环境,语言又是其传播的渠道。  相似文献   

13.
面子、符号与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面子文化极大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从社会学角度看,面子所具有的符号象征意义,使面子也成了一种符号资源。而中国人在消费中讲面子其实质是通过消费获得和展示面子,又通过这种展示出来的面子加强了自身身份的认同,并且这种面子消费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中。  相似文献   

14.
从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化遗产入手 ,用崭新的视角讨论人际交流规则中的礼貌原则——面子及面子功夫 ,进一步阐明由其引起的冲突的解决模式 ,从而建立一个理论框架 ,使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得以有效的进行。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人们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断亲现象,理论上可区分为宏观意义上的一般性解释、中层意义上的跨文化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中的“关系性”解释。从人情与面子的研究框架出发予以审视,以往的各种理论均倾向于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即认为“断亲”是由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所引发的社会流动导致的个体化结果。而人情与面子的研究框架则将此种社会现象指向行动主体的主观意图,即如果一个人的地方社会网络能够给其带来充沛的社会资源,那么他不会采取“断亲”行为;当一个人从其原有的地方网络中无法获得他所要的社会资源,或此资源已派不上用场时,其依附性便随之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系本身不再重要,因为现代性社会生活会使人们在自己的生活或事业领域重建自己的社会网络,“断亲”只是表示与旧有的亲属网络不再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Brown & Levinson面子观的指导下比较汉、英两组建议言语行为礼貌策略的使用类型与频率结果表明,汉、英两组被试行为都极少直接向对方提建议,也不会太过间接、委婉,而是在明确建议的同时采用相应的面子补救策略,这支持了Brown&Levinson的礼貌普遍性理论。两种语言间相同的言语行为又具有各自的礼貌特性:汉语被试在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时倾向于使用消极礼貌策略,英语被试则倾向于使用积极礼貌策略,并且汉语被试在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时更多地考虑彼此间的权势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面子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面子文化的产生与儒家传统文化、耻感文化、社会取向的文化以及中国是人情社会有极大的关系."面子"的符号象征功能、社会交换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不仅调节了中国人的相互交往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黄金德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6):80-81,91
本文对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人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人本管理的现实之路是构建人与组织的和谐关系.立足于人本管理与本土心理行为的研究相结合,在分析"面子"的本质、动因、运作及功能效果的基础上,归纳了7条"面子法则",然后进一步阐释了"面子法则"对我国人本管理的启示和意义,从而为促进人与组织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些管理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民众在实施公领域环境行为的初期存在着转换成本,面子意识对该阶段民众的公领域环境行为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理性人"假设与"效用最大化"原则,引入多维度环境认知构建"面子意识-多维度环境认知-公领域环境行为"的偏好选择模型,采用江苏省的实地调研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面子意识对民众公领域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面子意识不仅对公领域环境行为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也能够通过不同维度的环境认知对其产生间接影响.此外,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居住地类型等人口统计特征对"面子意识-多维度环境认知-公领域环境行为"影响路径产生部分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民众环境行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