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彬 《伴侣(A版)》2007,(5):26-26
<正>有一个婴儿即将出生。一天。这个小孩问上帝:“他们告诉我明天你将要把我送到地球,不过为什么我在那儿会那么小而且无助呢?”上帝说:“在所有的天使之中,我已经选中了一个给你。她将会等待你和照顾你。”“不过,”小孩充满疑虑地问,“在天堂我除了唱歌和微笑之外什么都不做。这些是我快乐所需要的!在那儿我能快乐吗?”  相似文献   

2.
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现在,我成了一名牙科医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付出的代价是,我几  相似文献   

3.
当我用爱因斯坦的故事鼓励豆豆时,他却委屈地说:"妈妈,我又不是爱因斯坦,干吗和他比呀?你不是总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吗?"曾经有一阵子,豆豆很害怕失败,不敢尝试,遇到一点儿困难就想退缩。一次,豆豆从幼儿园带回来一个迷宫玩具,连续两次没走成,就再也不肯玩了,沮丧地对我说:"妈妈,我一定做不到!"还悄悄把迷宫玩具藏了起来。玩不玩迷宫无所谓,但是这种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的心态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了鼓励他,我给他讲了爱因斯坦和3个小板凳的故事,说:"豆豆,只要你肯用心和努力,一定会玩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4.
正△:老师你好,我可以向你请教一个有关恋爱方面的问题吗?▲:可以,请说。△:我有一个妹妹,今年27岁了,还没有结婚,家里人都很着急,每次问她,她都说已经谈了,让她把朋友带回来,她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你们不相信她已经谈了?△:是的,因为有好几年时间了,每次都带不回来,而且问她男孩子叫什么,干什么的,她也是遮遮掩掩,一会说是她同学,一会又说是另外一个人,总之没有哪两次说的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5.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奶奶走时,我18岁。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着儿子。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水,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要给他下跪磕头。  相似文献   

6.
陶冶 《老年人》2014,(9):20-21
正悠悠万事,唯有"办队"记忆犹新:住在农户家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领导不时下队抽查:查饭圈子,查劳动纪律,查生产进度……若你擅离职守,"三同"不到位,生产进度没领先,公社领导则会"紧箍咒"念个不停,大会小会点名,搞得你头昏眼花、无地自容。当然,谁都不甘落后,都要千方百计把队办好。为免冗长,只讲1972年我在长沙县江背区梅花公社居家大队土地山生产队办队的一个故事,表达一番"办队"干部的  相似文献   

7.
正有个生于1990年的朋友,叫苏铁。苏铁那会儿刚大学毕业,她的未来和她的爱情一样,都不知道将去何方。她小妈就把她推给我,说:"你同哥特擅长职业规划,你让他给你上上课。"然后苏铁就热情地把我约到一家高级餐厅,帮我点一杯喝的,自己要杯白开水,睁大眼睛看着我,问:"同同哥哥,你说我未来要干吗呢?"我说:"既然你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如随便干一个新兴的工作,没准走在时代的前沿,稍微努力就能被人看见。"  相似文献   

8.
<正>做检察官30年,办案近1000起,无一例冤假错案,她堪称检察官中的巾帼英雄;患红斑狼疮29年,5次接到病危通知书,却依然勇敢恋爱结婚甚至做母亲,她是女人中的女人。当她的真实故事被改编成电影感动亿万观众时,她笑着说:"我是‘女狼’,我怕谁!"2012年11月8日,电影《火红的杜鹃花》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多位中央领导莅临观看后,称赞该影片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脸面     
正母亲老了,而作为孩子的我,是她在这个世界最后的体面和后盾。怕给我丢脸同事打电话要过来,母亲瞧瞧外面的天色说:"房间里闷,我出去走走吧!"几次带她参加同事婚礼,一出门母亲就肚子痛,回来时,她正抱着手机在刷《楚乔传》。暑假里去看房,她临出门拿起零钱嘟囔:"要不我不去了吧?你去,我在家给你做饭。"母亲总是这样,很怕给我丢脸。我理解她,做了一辈子农民,皮肤黝黑,衣着简单,在这座陌生光鲜的城市,她会感觉到手足无  相似文献   

10.
<正>她和父亲的那点儿暧昧记忆里,我6岁起就和她住在一个大院。她是一个精致的女人,不太漂亮,但是很会打扮,举手投足间都很有味道。小时候,妈妈和其他阿姨都穿着黑色或者深蓝的衣服,只有她,经常穿一条大红的裙子,鲜亮得让人移不开眼睛。她的丈夫在部队,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她和我父亲是初中同学,两家是世交。她管父亲叫"哥",管母亲叫"嫂子",  相似文献   

11.
宁子 《伴侣(A版)》2011,(2):42-43
正一接到婆婆的电话,我愕然。她说:"惠明,家里农活忙完了,我想去你那里住一段时间,帮你带小宝……"我再无话可说,这一次,她是非来不可。她并不知道,军子离开前一个月,我们已经离婚了。也就是说,作为军子的母亲,她和我,已经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我们还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各自的家人  相似文献   

12.
如果生活是完美的,那么,妈妈会是女儿温暖的摇篮,女儿会是妈妈贴心的棉袄。这样的幸福将在一代代母女关系中延续下去。但生活处处有缺憾。相爱却又冲突,似乎更能体现真实的母女关系。甚至,"冲突"的感受比"爱"更加影响女儿的生活。很多女儿成年后,依然停止不了与母亲的各种纠缠和矛盾。从"她很少把我抱在怀里",到"她不给我一点儿自由";从"她常常嘲笑我的招风耳",到"她总是对我做的一切感到不满意"。十几年到几十年的相处时间,没有磨损血浓于水的亲情,但也填充了怨恨、不满、对抗和矛盾。我们发现,不美满的母女关系会让连接在母女之间深深的爱,难以释放;恨,却越来越多。她们如同刺猬般,只能远远相望,不能靠近取暖。无论做女儿的多么想摆脱母亲身上的种种问题,却发现越来越多母亲的影子在自己身上显现:说话时尖酸刻薄的语气、脸上嘲讽不屑的神情……最重要的是,抚养孩子的方式。生活好像是一个循环,在即将走完一圈的时候,女儿与母亲这两个圆越来越接近重合。还想让不美满的母女关系重演一遍吗?还想在20年后,听着女儿声声控诉,一如当年的自己吗?如果不想让生活的阴影一代代延续下去,那么,请重新审视女儿和母亲的关系,接纳不完美的她,修复不完美的关系。因为,你不仅是女儿,你也终将成为母亲。  相似文献   

13.
分开那天,我给粟莲打电话,毫不拐弯地问她:"为什么我们最终会失败,你知道吗?"她的回答很让我意外:"我终于知道,敢为你离婚的男人,迟早有一天也敢为别人离婚,这个道理以前别人跟我说过,但今天我总算明白了,也坚信了。"  相似文献   

14.
母亲是金     
<正>如果你是一位母亲,那么请接受我一个小小的测试:一、假如你的孩子从小被视为低能儿,而且有一个很有名很有名的名医,检查过他的大脑后对你说:"里面的脑子坏了。"二、假如学校的教师把你请到学校,对你说:"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正>小七和赵波的相遇非常具有戏剧性。招聘会现场.某家知名企业的展台前挤满了人。小七因为来得早,挤在最前面。她刚跟人说上几句话.后面的人就等不及了。只听见一哥们儿大声喊着:"嘿,前面的同学让让.都挡着我手机信号了!"小七一回头.那哥们儿龇着一嘴白牙,笑着说:"嘿,就说你呢.能给我腾个地儿吗?你看.你这体型,一人占了两人的位置呢!"小七那个恨啊!自己是胖.可也没胖到能把手机信号给挡了啊!小七脾气好.她愤愤而又自觉地走出了人群。要说.这缘分来了挡都挡不住,转了一圈之后.两人竟然又相遇了。那哥们儿还是咧嘴笑:"同学,简历投得怎样啊?"瞧.他倒是个自来熟,把刚才嘲弄人的事都忘了。小七哼了一声:"不是嫌我挡你信号吗?"人家还是笑:"都说心宽体胖,你咋这么小心眼呢!跑招聘会我有经验,这样吧,我教教你.就当是赔罪了。"  相似文献   

16.
你好吗?     
<正>如果有个远方的陌生人,不定时给你打来电话,只为问一声"你好吗?"你原本单调忙碌的生活,是不是会因此变得丰富和快乐起来呢?我不知道她到底是谁,可收到过她的一封信,没有字,只是一些小圆点。接到过她的许多电话,第一句总是问我:"你好吗?"那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办公桌上的分机是条情感热线,号码印在杂志上,所以响个不停。打进电话来的人,总  相似文献   

17.
正一和丈夫吵架就跑得无影无踪,连孩子都扔下不管……这个妻子是脾气大、任性、矫情,还是另有隐情呢?一吵架就跑的老婆被丈夫利明拽进咨询室时,徐宁看起来就像一个犯错的孩子。"兰老师,您知道她做出什么事吗?为了和我赌气,她把3岁的女儿扔在幼儿园一个人跑了,也不告诉我一声,这也太离谱了!""你是说,她因为生气,故意没去接女儿?"我看徐宁没有回应的意思,想进一步核实情况,"会不会中间有什么误会?""不会!"利明回答得很干脆,"我只要跟她吵架,她就会跑得无影无踪!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的印象里,婆婆是一个自我、强势的老太太。第一次去男友家,她直言不讳地问完我的家世、学历、工作后,毫不客气地来了一句:"贾程是独生子,被我们娇惯坏了,以后你让着他点儿。"气氛立马变得尴尬起来。公公忙打圆场:"小朱,你不是想喝可乐吗?走,我跟你买去。"在电梯里,公公对我说:"小朱,我现在说什么都不管用,慢慢你就会知道,你程阿姨这个人不坏,就是直肠子,不会说话。"  相似文献   

19.
正母亲经常和我们讲发生在她们那个时代的故事,她讲的关于"老戏迷"的故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母亲那时候还小,村里有一个从外地逃荒来的人,我们这里管这些人叫"跑盲流"的。他是外来户,自然没有他的土地,只好在村里的煤窑出苦力。他每日几乎都是窝头就着咸菜,再加一碗汤,终日里不见细粮,更别说荤腥了。他爱抽烟,自己又买不起,只好弄些劣质旱烟卷着抽。赶上村里开个群众大会啥的,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拿一把扫帚把  相似文献   

20.
一叶 《老年人》2014,(9):25-25
正人人都有母亲,可是我的母亲不一般,她一生受苦受难,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母亲死得早,也死得突然,让我心底烙下了悲伤印记,几十年都无法抹去。母亲身材高大,可脚长不到三寸,这是外婆给她的摧残,也是旧社会给她的摧残。母亲告诉我,在她身体正发育时,外婆由于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不顾她的死活,用一条裹脚布把她的双脚残忍地裹起来,直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