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兆瑞 《经营管理者》2013,(2X):396-39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重点单位安全保卫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安全保卫工作模式已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而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保卫工作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2.
规范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企业效率,控制国有资产流失,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面对的重大课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葬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途,即便能够建成市场经济,也无法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关键是完善国有资产转让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张莹 《经营管理者》2013,(29):103-103
国有企业资产的快速增长,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破坏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还会威胁到社会财富的积累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本文针对国有资产的流失的现状加以分析,总结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危害,并提出了治理国有资产流失的相应对策和见解。积极探索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办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并使之法制化,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由于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加快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建设,是一项急需做好的重要工作。“国有资产”不同于“国有财产”,在计划经济时代,曾一度模糊两者的区别,一概用“国有财产”来涵盖。其实“资产”与“财产”不论是在经济学上还是在法律学上,都存在区别。广义的国有资产和国有财产的涵义基本上是相同的,指我国境内外、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石油企业,担负着勘探开发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任务。加强石油企业反腐倡廉建设,防范各级管理人员违纪违法,对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大意义。在石油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因管理机制和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少数管理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如何加强石油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发生,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就企业管理需要构筑工作程序严谨,管理制度严密,职责权限明晰,业务公开透明,运行规范高效,监督监察有力,违纪违法必究,深化完善提高 “八位一体”的源头预防腐败体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出现了大量严重的失信行为和现象,如违约、欺诈、蒙骗、做假账、造假数、生产和销售伪劣商品、赖账赖债和逃税漏税等等,它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相悖的,它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由于失信付出的社会经济成本数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国有资产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的100%,现在却为40%,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国有企业资产结构变动外,主要由于国有资产大量、迅速流失造成的。据报道,国有资产流失速度每天至少在一亿元。年流失总量足可建成一个三峡工程。海外报刊对这一触目惊心现象也时有评论。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以致人们难以准确估计每年实际流失的数量和速度。从现有材料来看,比较明显的流失渠道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新旧体制转换和产权变革中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外…  相似文献   

8.
内部人控制与国有资产的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巨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严重,特别是在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财务。审计制度的不甚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很规范,立法的滞后等原因加剧了内部人控制,导致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国有资产流失的本质是公有资产向私有资产的转移,它的最大危害性是破坏了经济运行的最根本的制度基础,一些经济主体从国有资产中无偿索取资源,国家又不断强制性地从经济体系中抽取资源进行补充,这就导致厂一种恶性的循环,使整个经济过程无序化。因此,国有资产流失的后果十分严重,发展下去会…  相似文献   

9.
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在党和职工群众之间被作为"传输带",以实现政治和经济目标。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中国工会的运行模式必将由行政化向市场化的转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工会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4万亿国有资产被“忽悠”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的资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行政事业性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巨额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却仍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管理者长期缺位,职责不清,产权不明,导致严重流失,甚至成为少数人渔利的资本,演变成滋生腐败的温床.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因此,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中暴露出来的体制漏洞和一些问题,亟待引起各级党政组织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于雪  程怡 《决策与信息》2011,(8):116-117
一个有限而有效的政府关系到改革的前途,表文试从理论层面论述有限政府的内涵,以及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政府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限政府的转变,并从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出发探讨我国政府的模式选择,提出我国构建有限政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从经济体制来看,我们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彻底清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  相似文献   

13.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力量,而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决定它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国有资产。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成了国有企业发展的严重威胁。如何利用会计手段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的,是当前一个探讨的重点。本文将对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行分析,探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并购,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1.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并购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到2002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1.83万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7.69万亿元,占65%。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总量及所占的比例看,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仍然发挥主导作用,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加快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而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并购,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  相似文献   

15.
私分国有资产行为不仅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财经管理制度,还严重地侵犯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关系,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相似文献   

16.
王华星 《决策探索》2003,(10):26-2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经营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决定性的联系,资本经营活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未来.我国的企业界正面对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而资本经营已成为关系企业发展的关键.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从微观视角考察,是要从生产经营型转向资本经营型,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从宏观视角考察,是要解决由产品的控制分配转移到对资产总量的调度、对资本在行业和地区间分布的调控上来.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期以来,人们偏重于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而对事业单位的巨额国有资产却疏于监管,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漏洞百出、流失严重,而当前事业单位面临机构体制改革,数以亿计的国有固定资产如何管理,将是事业单位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以郎咸平教授质疑海尔、TCL和格林柯尔三家公司利用产权改革“侵吞国有资产”为导火索,爆发了国内经济学界有关国企改革的激烈争论。争论的要点不是国企改革有没有阴暗面,是否存在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而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如何看待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研究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意义出发,对高校国有资产及其流失进行界定和定性分析,阐述其流失的途径,为进一步探讨防止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奠定基础,以最终达到防范并减少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实 (一)动因.建国以后,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模式,决定了行政审批必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规制型行政的产物,行政审批则成为执行计划经济重要的行政手段.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行政审批的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客观上要求行政审批的内容、对象以及方式要随之发生改变,行政审批逐渐向市场经济靠拢,不过,这种靠拢是缓慢的、渐进的、滞后的,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的根本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