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第三次分配:一个日益凸显的课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商文成 《兰州学刊》2004,31(4):208-209
改革开放后 ,由市场主导的第一次分配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第二次分配 ,都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在此社会背景下 ,社会呼唤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公益组织为主导 ,按照“道德原则”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目前它在西方国家已发展得比较成熟。第三次分配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科学发展观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即达到“共同富裕”。此外 ,文章还探讨了在我国如何发展第三次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构建既体现效率又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第三次分配作为一、二次分配的补充,在新发展阶段大有可为。文章基于企业慈善行为探讨了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逻辑、内生动因、激励机制及模式升级。首先阐明了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逻辑,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第三次分配是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围绕企业慈善行为进行市场因素、政府因素及利他因素下的内生动因进行剖析,并基于共同富裕目标提出“生产—人人参与”“消费—扩大内需”和“分配—人人共享”三位一体的企业慈善激励机制。对比分析传统的非生产性捐赠模式与升级的生产性共同富裕基金模式,提出企业慈善行为的升级模式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江亚洲  周俊 《江苏社会科学》2024,(1):118-126+243
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第三次分配主要通过发挥社会机制的作用来弥补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的不足。既有研究均认同第三次分配是社会机制调节的资源配置活动,但对社会机制的具体内容缺乏探讨。对上海市的调查资料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机制由志愿意向、公共利益和社群构成,其中志愿意向是第三次分配的供给侧,公共利益是需求侧,社群发挥调节社会资源的作用,是社会机制的核心。在与市场机制、行政机制相并列的意义上建立第三次分配社会机制的理论模型,对于理解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此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第三次分配主要是社会力量、企业等行为主体在软约束作用和真实意思表达基础上,按照制度规章对合法财产、物品及服务采用无偿供给等公益手段重新配置,以期扩大慈善效益,助力共同富裕的分配方式,具有社会性、自发性、道德性和补充性特征。共同富裕至少包含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和逐步共富多重维度,以上述多重维度为基准,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耦合主要表现在第三次分配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丰富精神文化、吸纳社会参与和先富带动后富,契合共同富裕核心要义。面向共同富裕发展第三次分配需要实现主体、环境、规则、对象等要素条件的协调,因为第三次分配是分配主体在环境和规则作用下与分配对象有机互动的过程。未来需要不断壮大第三次分配主体的数量规模,塑造慈善主导的第三次分配文化,强化第三次分配的制度体系建设,激发第三次分配对象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5.
曲延春 《东岳论丛》2023,(8):122-129+192
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第三次分配在农村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制度体系的重要方面。农村虽然一直是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第三次分配的重要目标领域,但存在的问题亦较明显。在总量维度,农村慈善捐赠资源数量有限;在结构维度,农民精神生活富裕短板突出;在动力维度,农村志愿服务动力明显不足;在环境维度,农村公益慈善文化氛围淡薄。尽管第三次分配依靠的是民间的“自觉自愿”行动,但是这种“自觉自愿”行动也需要一定的制度设计进行激发。以第三次分配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应落实慈善捐赠激励机制扩大农村公益慈善资源,建立精神生活富裕促进机制弥补农村富裕短板,塑造志愿服务成长机制增强志愿服务动力,加强慈善文化引领机制优化农村公益慈善环境。  相似文献   

6.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是判断宅基地制度改革质量的重要依据。土地征收制度的局限性和宅基地收益权能的显化,使得我们开始重新反思“土地发展权私有论”与“土地发展权国有论”的法律正当性。基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国家必然享有土地发展权并参与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为土地所有权人及用益物权人的土地发展权奠定了充分的法律基础,从而形成“土地发展权共享论”。构建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需要结合中国国情,以“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为基本原则。在初次分配中,以产权为分配基础,促进土地发展权人机会平等,探索土地要素收入;在二次分配中,以现有税收法律体系为基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在三次分配中,确定“无偿原始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特殊情形,实现农民集体对集体成员的自愿性、自治性、公益性救助帮扶。三环节环环相扣、三层次层层递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腐败 ?对此 ,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笔者赞同腐败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人利益”的观点 ,但更认为腐败实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由于“在市场经济中 ,人们通常把市场进行的收入分配称做第一次分配 ,把政府主持下的收入分配称做第二次分配”1 ,“而在两次收入分配之外 ,还存在着第三次分配——基于道德信念而进行的收入分配”2 ,因此笔者把腐败称为“第四次分配”。第四次分配是公共权力与经济利益交换 (交易 )的结果 ,它是一种经济利益的不正当转移——为实现不正当的目的通过不合法的手段从资本拥有者向权力持有…  相似文献   

8.
社会财富分配的三个层次及其逻辑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财富分配包括市场的原始分配、政府的制度分配、社会的伦理分配三个层次。市场分配是第一个层次,追求效率;政府进行第二次分配,追求公平;社会伦理分配是第三次分配,追求道德。市场分配因为市场的自发性从而具有不公正的方面,就需要政府设定制度进行再分配;制度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所以还要进行社会伦理的第三次分配。分配的三个层次是一个逻辑递进的关系,而且三种分配的最终目标都是追求分配正义,因而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并导致现代社会发生了某些变化。西方有人把现代社会称之为“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科技社会”,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继农业和工业之后掀起了“第三次浪潮”。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技术革命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这场革命的到来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与此相联系的微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所说,“今天,在我们为第三次浪潮文明建设新的信息领域时,我们为无生命的环境输入的不是生命,而是智慧。导致这一进化发展的关键当然要推计算机。”  相似文献   

10.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三湾改编纪念馆作为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在进行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刊对三湾改编纪念馆进行函访,以纪念馆为轴重温这段光辉历史,展现纪念馆的风貌及其发挥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肖仲华  万婷 《社会科学家》2023,(10):128-132+149
共同富裕是政治经济命题,也是需要进行伦理表达的规范命题。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依赖,理顺三次分配的伦理原则和伦理关系是解决分配问题的基础命题。社保制度本质是一种分配制度,不同类型的社保属于不同层次的分配,也遵循不同的伦理原则。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作为市场初次分配的延伸,其使命是为未来提供确定性的保障,因之理应坚持公平的伦理价值诉求。医疗保险基金固然也来自市场初次分配的积累,但生病和医疗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医保的制度设计与改革必须遵循政府从事再分配所要求的“平等共济”原则。社会保障制度固然需要“以人为中心”,但出于保障和救济的伦理诉求不同,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是“以健康人为中心”提供保障,医疗保险则应“以病人为中心”实施救济。“医保个人账户改革”作为新一轮医保改革的核心,其价值指向不能脱离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的伦理基础,不能脱离社会保障和医保制度设计与改革的伦理诉求,不能以“公平和效率”的名义取代或排斥“平等共济”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2.
第三次分配不仅能弥补前两次分配的不足,而且对实现共同富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次分配的实施却因社会各界的质疑和误解面临诸多困扰。因此,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第三次分配正名,以回应群众关切,并对其实施路径加以优化:一是坚持自愿原则,通过提高人民群众的财智水平以扩大参与主体的范围、完善慈善捐赠相关税收激励政策,发挥声誉效应并给予参与主体精神荣誉;二是明确公益慈善组织的定位与规则,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与时俱进的诉求;三是形成互助的友善气氛,最终实现捐赠者的社会认同和受助群体自立自强,促进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  相似文献   

13.
苗青  尹晖 《社会科学辑刊》2023,(5):122-135+239+241
作为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次分配对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梳理1992—2022年间CNKI数据库中426篇有关第三次分配研究的文献,对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性分析。研究发现:第三次分配先后经历三个时期,分别是审视分配不公的概念启蒙期、推动行业发展的制度探索期和助力共同富裕的热点爆发期;现有文献已形成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内在动力、外在表现和积极影响四大研究板块,板块间存在紧密的理论联系;近年来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慈善事业、税收政策的关系成为热点议题,出现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实践机制、助力社会公益事业健康发展、鼓励第三次分配创造价值等研究趋势。过往研究仍存在现实观照不够、偏重理论演绎和视角过于宏观三大不足,未来应围绕完善顶层设计、构建理论框架、鼓励个人捐赠、激发志愿服务、促进商业向善和赋能慈善组织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汤曾 《江淮论坛》2005,(5):119-122
《管子》的分配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分配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对自然资源、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劳动产品的分配,其相应的分配伦理思想是“均地分力”、“德当其位”和“藏富于民”。《管子》的分配伦理思想有纵、横两个向度,前者以“制礼明分”的分配伦理思想为指导原则,以调节宗法等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和等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后者以“富而能夺,贫而能与”的分配伦理思想为指导原则,以解决相同阶级和等级中个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熟记着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含义:“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1页)根据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那么,是按照劳动者个人实际支出的劳动量来支付报酬呢,还是按照社会平均劳动耗费支付报酬呢?这就涉及到参与分配的劳动本身计量标准问题。在产品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不同经济形态下,劳动计量的标准是不同的。在马克思原来设想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内容是分配正义,财富分配的正义与非正义议题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近代德国先贤韦伯到当代美国学者罗尔斯,都在宏大正义理论的细节之处对分配正义作出了具体的、历史的、逻辑的回答,从理论上建构了市场初次分配、政府再次分配、社会三次分配的实践逻辑。在通往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征程中,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能够有效实现分配正义的生产与再生产。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正义之问”,为财富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按劳分配”的正义观和“按需分配”的后正义观指引。这种分配正义通过由价值共同体、财产共同体和权益共同体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而确立统一的制度安排和良善秩序,能够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见,理解共同富裕分配正义的理论范式和实践逻辑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带来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此许多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发表了种种议论,以解释和预测当今社会的变迁,如“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第四次产业革命”、“第三次浪潮”等等。本文介绍的是日本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富永健一的产业化和近代化理论。作为东方的社会学家,其理论颇有独到之处,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学的发展也许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更加注重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日益影响社会和谐,应在动态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在效率原则已取得巨大成功的今天,及时对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注重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全面系统地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广义的基本分配方式主要包括:起决定作用的“劳主多辅”分配方式、起辅助作用的“国家法策”方式、起调节作用的“物价变动”方式、起胀缩作用的“资本市场”方式以及起微补作用的“捐赠穷弱”方式。这五种分配方式的内涵包括通常所说的“三次分配”,但更加完整客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以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精神,全方位地认识和阐述分配的各种方式,扎实地整体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论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对“第三部门”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对第三部门的兴起和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 ,并联系实际论述了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 ,强调指出 :在社区建设中 ,必须坚持政府指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 ,合理配置社区资源 ,不断完善社区功能 ,以促进社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