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其具有职业化的特征,因此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以符合未来工作的需求,其中体育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程内容创新,进而分析其发展目标和培养途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职院校学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的现状,阐明了艺术素养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立足专业,优化课程结构、课内与课外结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评价体系和加强教师队伍的素养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论证了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魏殿才  单顺彭 《职业》2016,(23):151-152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不强,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和方法,因此研究如何在中等职业院校PLC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价值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中等职业院校PLC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4.
郭增波 《职业》2014,(3):64-65
由于历史传统、意识观念、管理体制、科研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建高职院校的教师科研素质不高,学院科研工作面临着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教师自我价值体现,阻碍院校向更高水平发展。本文对教师"不愿"和"不会"搞科研两种情形进行了分析,探讨"12343"工作机制法在新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培养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立前  王付顺 《职业》2013,(11):81-81
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探寻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是每个高职教师的职责,只有弄清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水平现状,并进行成因探究,才能找到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指导下,学生创业成为社会发展发展潮流。在高职院校,在双创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和提引力,可以在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在阐述双创与核心素养内涵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双创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胡先云 《职业》2018,(32):50-51
大力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湖南高职院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新科技革命的内在要求。湖南高职院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一是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二是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竞争力。湖南高职院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一是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个性;三是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四是开展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六是改革评价机制,选择多元化人才培养考核模式。  相似文献   

8.
一、对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职学院所培养的学生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只有真正把握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模式.首先,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绝对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不同的培养目标应该由不同的教学目标来保证:其次,要把握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再次,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曲家民 《职业》2017,(2):36-37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加快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开展好科研工作.技工院校科研工作是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保障,是推动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手段.因此,开展好科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技工院校开展科研工作以来,教师积极参与技工院校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种种问题的研究,解决了很多技工院校教学、学生管理、学生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解决了许多生产工艺中的问题,为社会、学院发展培育一批教学、科研人才.但是,在科研工作激励中,技工院校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完善,使得人们对高水平的英语实用型人才产生了更大的需求,这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对英语实用型以及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在英语实用型学生培养过程中,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跨文化交流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一大因素,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本文根据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教学现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相似文献   

11.
季敏  李平  王中林 《职业时空》2013,(9):34-36,43
顶岗实习是学校培养人才、企业择录员工、学生就业历练的平台。对于南通职业大学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来说,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还存在着管理难度加大、与实习企业“合作纽带”不稳固、学生素养不高、实习质量不理想等问题。因此,要确保顶岗实习质量,必须构建顶岗实习工作组织体系、加强对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创新顶岗实习信息反馈方式、完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就高职院校教师魅力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得出,高职教师魅力具有聚合性与公认性、实践性与时代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稀缺性与可变性等主要特点,影响高职教师魅力的因素具有多元性,其中道德人格、知识技能、教学艺术、仪容仪表、科研创新、交往能力等因素对高职教师魅力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本科院校的研究性教育不同,它属于技能型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师范类学生毕业之后即将踏上讲台,这个特殊性要求高职师范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特殊的教师素质,才能够很好地引导、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合格的教师。  相似文献   

14.
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主要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保障学生实习安全,还对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企业等方面确保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构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学产研合作教育是高校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河北北方学院农口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对目前农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提升科研能力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探索了适合学校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学产研合作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叶朝 《职业时空》2012,(6):60-61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文章从产学结合、轮岗实训到顶岗实习的角度提出并探讨了高职学院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传统《化学实验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自学能力,需进一步加大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文章对《化学实验技术实训》课程的任务驱动、过程考核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某,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彭军林  杨小华 《职业时空》2013,(6):29-30,35
为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作为高职文秘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体会,探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文本解读、教学手段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久婷 《职业时空》2013,(6):137-141
听力水平不仅是高中学生英语水平的最直接表现,也是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最关键指标。影响高中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因素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性别两个方面,而自主学习能力也受性别的影响。定量(实验)研究数据表明:自主学习能力和听力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女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听力水平都显著高于男生;男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弥补在英语听力水平上与女生的差距。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The paradoxes in the work of teaching in French vocational education stem from the “symbolic closure” of these secondary schools. The latter, given the mass enrollment in general secondary schools, receive students marked by their failure in middle school. This has created a distance with the students' social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with firms, even though the latter are supposed to be the destination where these students are bound. The work of these teachers is strongly marked by “subjective ordeals” related to their subordinate position in the school system, to a concern for keeping peace in the schools and to doubts about integrating students in the world of work. Might the work of these teachers not lead paradoxically to reasserting the “weight of the educational form” by including therein actions that are supposed to help students “mature” and develop an “appropriate school identity”? In this case,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is the academic socializ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young people as much as their vocational training as su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