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王云裳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31-140,160
宋代军队经营活动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首个情况严重的时期。宋廷允许军队从事以回易为主的各种经营活动,其初衷即宋人所谓的"赡军"。但从长远看,军队经营活动的泛滥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负面影响、对经济社会的消极作用是深层和长远的。宋代军队经营活动对宋代及后世都有很大影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2.
后妃参与政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由此导致外戚干政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然而有宋一代不闻外戚把权,更未因此而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相反,宋代后妃持政多有善举,政绩突出。宋代后妃参与政治基本成功,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解析宋代后妃与政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3.
书法史上,书法遗迹版本问题的大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以前不明显.宋代书论文献中涌现出的书法遗迹版本问题,是与宋代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它不仅是宋代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极具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强干弱枝、将从中御和以文制武三大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宋代军政体制,主旨在于防范武将,其对军队战斗力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在宋与辽、夏、金等战争中更多有具体表现。作为历史当事者的宋人,也多有论争、批评和改革的倡议。但出于对武将的成见,防范武将的思路在朝野上下居于主导地位,始终是宋代政治生活的基本语境和主流话语之一,遂导致多数改革倡议或流于空谈,或收效寥寥,陷入"急则谋之,缓则忘之"的恶性循环。宋对外"积弱"的被动格局也始终未能改变。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3):98-104
宋代工商业的空前繁荣,城市经济特别是运河沿岸草市镇的勃兴,促进了作为平民文化和瓦舍众伎之一的宋代"说话"的产生。宋话本这一市民文学样式,其传播、发展与南渡等运河交通也紧密相关。宋话本不仅呈现了繁忙的宋代运河交通网络,其对运河沿岸市民营生的独特叙事也再现了较为真实的宋代运河都市图景。运河文化影响下的宋话本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献和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宋代洞庭湖区水灾与人口、垦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 《船山学刊》2000,(3):103-106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 ,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关系上以契约租佃制取代了从前的人身依附制 ,另一方面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宋代对南方的开发十分迅速 ,使南方垦田面积大增 ,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但同时 ,过度的开垦也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 ,水灾频繁。本文试就宋代洞庭湖区人口增多、大量垦荒与水灾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一洞庭湖区的经济虽有唐宋的迅速发展 ,但总的说来 ,仍是一个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稀疏的地区 ,不过水土保持较好 ,森林密布 ,水灾次数较少。宋代以后 ,水灾次数明显增加 (见图表 )隋唐至宋洞庭湖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宋代军队营利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法律刑名与惩治手段,包括犯赃种类、各时期的惩治情况与所用刑罚等。宋代军队营利性经营活动的罪行以赃罪为主,纲运中军人犯法的处置细则也多触及赃律。宋朝对赃罪的处理日趋宽松,对边帅重将更是恩宠有加。除赃罪外,宋代军队营利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法律刑名,还包括私相交易律、私役军士罪与计庸律等。这些法律刑名与惩治手段,既体现了宋廷对军队营利性经营的态度和政策,也是别具特色的宋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宋王朝反腐败简论谭学书一、宋代官吏的腐败状况官吏腐败,是封建官僚政治的瘤疾。而宋代官吏的经济违法活动的猖撅,是历史上政治腐败现象中较为典型的。宋代虽出了象包拯、范仲淹那样崇尚节俭,不事侈靡、“清心做官,莫营私利”的清官,但那只是个别的。从总体上看,宋...  相似文献   

9.
论宋太祖、宋太宗的德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震 《天府新论》2002,(4):83-87
宋王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经济方面 ,宋代的商品经济已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 ,宋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大变革时代。而这种变化 ,与北宋初期宋太祖、宋太宗的德政有直接的关系 ,他们奠定了这一重要变化的基础。因此 ,研究宋太祖、宋太宗的德政既具有历史意义 ,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宋之际是洛阳城市地位的一个转折期。关中本位政策是统一天下的政策,国家统一以后,历史的天平就开始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方倾斜,这就是唐代洛阳政治地位如此重要的原因。宋代皇权的阶级基础是平民地主阶级,宋代皇权的武装基础是庞大的职业军队,因为平民地主阶级与职业募兵都脱离了对宗族乡里社会的依附,所以"以地为险"让位于"以兵为险",长安、洛阳作为国家都城的时代也结束了。  相似文献   

11.
<正> 宋代有就粮军。它始于宋初,而在仁宗之世广泛发展并有所变化,逐步形成为一种地方军制。这一制度与宋代制军的总特点有许多不同甚至矛盾之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虽然有所论及,但都语焉不详。本文对此问题试作初探,不当之处,还请指正。(一)就粮军的本义及其出现时间“就”者,趋也,归也。就粮军就是到粮食多的地方取得给养的军队。这是就粮军的本义。历史上的流民一般是向年丰粮多之地流动,这也可叫“就粮”。王安石诗《河北民》说:“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军事上的就粮出现得很早。《后汉书·邓禹传》载;“吾且休兵北道,就粮养士,以观其弊”。安史之乱时期,唐军相州大会战失败。对此,大诗人杜甫写道:“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然而,这些军队的就粮活动还不足以形成一种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并出现一种特殊军队——就粮军,是宋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宋元时期是开放海上自由贸易的时代。除钱币、陶器以外,中国生产的高级丝织品、装饰品、文具等也是蕃商的交易目标。而为了获取这些商品,商人们到底会带什么样的东西去中国呢?肯定会有大量的舶货自海外输入。那么,在宋代海外交易的盛况中,对中国来说必要的舶货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一般都认为是香药、宝石之类。那又是怎样的香药,香药中哪一种最受欢迎,香药以外又会考虑哪一类?运送至市舶司的货物,未必都是南方的物产吧?本文试图在考虑产地等情况的同时,通过对进入中国的舶货的研究,了解宋代海外贸易的具体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参考了《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市舶"条(以下简称为《宋会要》"市舶")以及东洋文库本(藤田丰八手抄《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八"市舶"条)的一部分,将其中记载进入中国的舶货全部抽取出来,并按内容加以分类,做成分类表,逐次加以分析,考察这些舶货即输入品的特征,进而考察当时海外贸易的特点。作者将舶货分为植物(占80%)、动物(占11%)和矿物(占9%),发现植物类中的83%是香料、药和香辛料,显示中国人对香的偏好。最后,作者揭示,进口的奢侈品被分为呈送宫廷(起发)和剩余的由市舶司在当地销售(变卖)两部分,后一种行为使民间也能用上外来货品,提升了整个宋代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上的所谓重文轻武,始于北宋。对于宋代形成重文轻武风气,史学界多加以贬低乃至否定,认为这是造成“弱宋”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提出一些不同看法。重点探讨北宋重文轻武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其历史作用究竟应作如何评介。  相似文献   

14.
罗鸿 《船山学刊》2021,(1):15-24
王船山究观历代政治得失,于两宋尤为措意。其宋代观,常为后人简括为“陋宋”,但这一概括并不能体现船山论宋的精要与复杂。事实上,船山于宋代,苛评之外亦多有称扬,这在其讨论宋之贵士传统、“祖宗家法”以及思想学术等方面均有呈现。其苛评更多是船山作为明遗民深负家国之悲的激愤之语,有着鲜明的夷夏之辨之背景。透视船山宋代观的复杂性,对我们理解船山的历史哲学以及全面地把握宋明理学均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宋代深鉴唐末、五代之弊,为了加强中央军事集权,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军事审判制度。除了战时统兵将帅以及各级官司暂时被赋予较大的军事审判权外,日常军中有一系列严密的起诉、审判、上诉、覆审和死刑覆核制度。较之唐代,宋代日常军事审判制度具有中央军事审判机构专门化、地方军事审判权相对分散、重视军人死刑案件覆核等特点,发挥了从司法制度层面强化军事领域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但各级将领的军事审判权受到层层分割与制约,对宋代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则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七夕节大约形成于汉代,此后历代沿袭,节事逐渐增加。及至宋朝开封,内容、时间等发生巨变,节事之热烈达到鼎盛。"七夕节"一词首见于宋代,并由宋政府予以规范。汴京七夕商业气息剧增,文化含量增强,娱乐性突出,节期大幅度提前,节日物品非常丰富。由少数人简单过节变成了全民隆重过节,直接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造就了历史上最完善、最热闹的七夕节。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传统的七夕基本要素乞巧被其他众多前所未有的元素稀释。宋代开封七夕节是我国七夕的完美代表,开封是把七夕做到极致、最适合过七夕的城市。  相似文献   

17.
书法史上,书法遗迹版本问题的大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以前不明显.对具体书法遗迹版本问题中的善本、重本及版本与书法学术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进一步对宋代书法史有了新的认知,希望对于研究明清书论中的书法遗迹版本问题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清人的宋词史研究以扎实的史料辑考来支撑宏观上的理论建构.史料辑考以整理宋代词话,考订词人史迹,编选、校勘宋词为主要内容,其深层用意是要以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的形式来反映宋代词史风貌,通过保存、整理作品来达到"以词存史"之目的.清人在建构词史时,或以词人为基点,或以正变为骨力,或以风格为中心,基本做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但清人的宋词史研究淡化了对宋词原生状态的考察,缺失了宋词中数量庞大的俗词的身影.其根本原因在于词文学在宋、清两代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改变,其直接后果就是使词这一在宋代原本非主流的、雅俗并存的文体被清人人为地抬作了宋代的代表文体与雅文学之典范.所以当下的宋词史研究与书写,不仅要深化、扩展和纠正清人的话语,更要弥补那些为清人所缺失、淡化的部分,最大程度地恢复宋代词史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9.
关于北宋河北塘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塘泺,是北宋在河北地区建设的一种特殊的国防工程,是由沟渠、河泊、水泽、水田等所构成的一种水网的总称。这一工程是在宋辽关系紧张的前提下出现的,因而研究塘泺问题对于了解宋辽关系史及宋代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我准备选择关于北宋河北塘泺的几个问题,粗略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塘泺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塘泺计划何时由何人提出?这自然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人们会首先注意到的问题。据《诸臣奏议》记载:宋  相似文献   

20.
袁晓薇 《江淮论坛》2003,(1):137-141
宋代社会结构特点使宋代士人一方面受到社会伦理规范的制约,一方面又需要释放受压抑的心灵.为此,他们确立的时代典范是"诗圣"杜甫,李白虽然在宋代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中地位不高、颇受冷遇,却在文人雅士们的放言吟咏中受到热情的关注与赞美."谪仙"是唐人赋予李白的称号,其意义在宋代得到了深化和强化.宋代大量歌咏李白的诗歌赞序体现了宋人对"谪仙"精神价值的发现和强化.宋人对李白的微妙态度也成为宋之后历代论者评价李白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