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甲骨文中从"帚"之字众多,其构形功能多样,需要进行系统地梳理。经过对甲骨文中从帚的字进行分析,可以对"帚"的构形功能得出系统性的结论,为相关古文字考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发现"新说"欲否定王懿荣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实际上,王从被称为"龙骨"中发现"甲骨文"是可能的.古董商最早售甲骨给王懿荣,而王具备深厚的古文字知识,也是其发现甲骨文的一个重要条件.他的发现开启了甲骨学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年来甲骨文不断有重大发现,细化整理与出版快速发展,研究和总结性论著陆续问世,为甲骨学发展的新100年奠定了基础。而甲骨文的国家重大委托项目和教育部等单位的古文字专项课题的设立,标志着甲骨文研究"新阶段"的到来,即进入政府推动下的甲骨文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人体上肢包括手与手臂两部分,手臂上有腕、肘、肩关节可以转动。甲骨文■字源于上肢伸展形体,字义为有、右(左)、佑等。■字上的指事符号——■位于手臂内侧,指称字义为臂字。手臂也可呈屈曲形体——■、■,■、■字上的指事符号,位于前臂内侧,字义应为臂字;■、■字是手臂作屈曲形,是臂字的象形体。前人释读以上形体文字为肱、腕或肘字。后世文献典籍中,臂、肱有特指与泛指两种情况:臂特指前臂,即自手腕至肘之间部位;肱特指自肘至肩之间部位;臂、肱均泛指整个手臂。甲骨文臂字的指事符号位于前臂或手臂中部内侧,跟文献记载臂字的特指与泛指字义古今一致。甲骨文中臂字还指动物前腿;后世典籍中,与人体手臂对应的动物前腿也称臂,从而印证该字为臂而非肱字。与臂相混的■、■字为肘的指事字,其指事符号斜线或两段折线表示肘部可屈曲与伸展之义。  相似文献   

5.
邓飞 《殷都学刊》2023,(3):1-20
殷商晚期文丁、帝乙、帝辛三世周祭甲骨用“祀”来纪年,但至今学界未明确释读出表示第一个祭祀周期的纪年形式,同时学界对甲骨文“口祀”的释读意见不一。论文以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为出发点,以陈寅恪、徐中舒、饶宗颐、邢福义、叶舒宪等先生提出的“多重证据法”为指引,结合文字学、历史学、语言学、方言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证据对以上两个问题展开系统性考察。论文认为:1)从文字学角度证实了古文字阶段“首”构件除了直接描绘其形外,其字形类型谱系还有两个系属,一是取意首部轮廓型“■”,一是凸显首部器官的特征型“眉—目—自—白—囟”。2)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口祀”类材料之语音系联、语境位置、意义特点和功能分类,阐明“口祀”是纪年性质的语言材料。3)从方言学、民族学和甲骨文内在的纪月特征阐释了华夏族“头月”“头年”的专名化倾向。4)从历法谱系角度考察了“口祀”纪年材料与“元祀”的相容性,结果显示二者自洽的可能性较大。5)学界认为“口”形可以表示“首”,这是可信的,以往释作“口(曰)祀”或“廿祀”的甲骨文即为表示第一个祭祀周期的纪年形式“首祀”,“口”形实为“首”之简体,属于轮廓型“首”构形。这无疑是将始于...  相似文献   

6.
简牍出现时代的确定,学界尚有争论:或认为与殷商甲骨文同时代;或认为更早;或认为晚于殷商甲骨文时代。依据对董作宾“册六”之辞的商榷释读,对甲骨文、金文“册”字造形依据的再探讨,以及甲骨文的功用等来综合判断,可以进一步推定,甲金文中“册”字的造形依据不是甲骨而是简牍,“册”字的本义是指简牍文册而非甲骨文册,简牍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中正常写法的"衁"字,自从1993年被裘锡圭先生正确释读出来之后,早已成为定论。但甲骨文中还有几个"衁"字的异体,以往多缺释或被误释,文章对其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8.
刘晓明 《学术研究》2001,(8):118-120
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符箓与古文字关系密切,符策的许多符号语汇在其创始之初直接来自先秦的古文字,包括某些篆书、鸟书.早期造符者为了使符箓更具"神秘"、"古老"的色彩,在造符时刻意追求先秦文字的风格,这就使得某些已经失传的古文字或古文字的书体可以从符箓中寻找到蛛丝马迹.通过对"建"字的考释,可以看到符箓在释读古文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中的不少象形字与会意字形象地反映了殷商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或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所以,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列举甲骨文中的25个象形字与会意字,将其形体与殷商考古发现的文化遗物或遗迹相对照,探求这些字造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0.
瓠(■)字是甲骨文重要偏旁之一,由此孳乳出瓢、卣等一系列文字。其中,从人从瓠的■字,与古人佩瓢济水(以防溺亡)记载及《康熙字典》"济涉腰瓠曰浮"解释相符合,它正是人佩瓠、匏漂浮(于水中)的符号表达,故释读为浮。■字形蕴涵着浮之字义。从瓠从犬的■字,是一个形声字。犬表示该种动物的属性,瓠是其读音。  相似文献   

11.
“殷”名号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又称殷起于"盘庚迁殷"是没有根据的,以商都为"殷"亦出于周人的习称.  相似文献   

12.
王璟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4):182-183
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在众多的民间歌舞形式当中,“堆谐”是流传范围较广、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堆谐起源于13世纪萨迦王朝时期,流行于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时期,以扎木聂为主要伴奏乐器。堆谐艺术活泼、欢快、热烈,音乐风格独特、品类丰富,音调明快、高亢、优美。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通过国内外一大批学者的共同努力,唐代盐业史研究被引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或从唐代盐业总体状况出发,或从国家对盐业的干预即盐政的角度,或对井盐、海盐、池盐分类研究.使唐代盐产量、产地、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盐商、盐户等问题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的突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领域和内容的拓展;二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但是依然存在研究不平衡、同类重复、研究面狭窄、缺乏整体性的理论框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段钢 《云梦学刊》2011,32(2):23-27
新闻学在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伴随其成长,出现了关于新闻学很多领域的多次论争,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次"新闻商品性"的论争。在第二次论争中,王中提出的"报纸双重性"理论可谓是一颗明珠,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三次论证中显得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5.
郭浩帆 《齐鲁学刊》2003,5(5):85-88
给作品配以绣像插图是中国小说的重要形式之一。商务印书馆创办的《绣像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份大量使用绣像插图的文学期刊,时代的影响使它在对中国小说传统回归的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近代色彩,成为中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6.
卜辞中所见商代诸神的权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甲骨刻辞资料的断代爬梳、整理,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分别探讨了王卜辞与非王卜辞中所见商人诸神的权能,分析了诸神施行权能的方式,并勾勒出商代诸神权能变迁大势.  相似文献   

17.
题壁是唐宋时期寺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读寺院文化,就必须对发生在寺院内的题壁现象,进行较为细致的审视.寺院内的题壁文化,不外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佛教徒对佛理的阐悟.禅宗六祖传法偈的一段公案,至今仍为人传诵,其重要意义,恐怕说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里程碑也不为过.二是文人士大夫游览寺院时的即景之作,感悟人生,反思既往.这是寺院题壁中分量最重的部分,数量大,也是寺院文化中最出彩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王青  葛瑛 《河北学刊》2005,25(4):17-20
先行和新兴工业化国家20世纪的发展经验与20世纪中后期经济学理论的演进都表明,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国民经济结构并不存在所谓"重化工业阶段",因此更谈不上该阶段的逾越问题.同时,具体国情也决定中国不可能通过依靠资本积累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增长模式来实现工业化.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通过配置资源来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在现行资源定价机制、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和重化工企业在利益上存在一致性.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需要着力解决增长模式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保工业化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贞旬卜辞在甲骨卜辞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卜辞,数量众多.传世文献中有关殷王朝年代的记载现在看来是不可靠的,应该通过统计与研究甲骨文贞旬卜辞的数目,求得甲骨文的总年数,由此得出殷王朝总年的下限.笔者的研究结果证明,最早的有关记载殷王朝年代的历史文献是有很大问题的,而甲骨卜辞才是可信的研究殷代史的第一手史料.  相似文献   

20.
牛汝极 《西域研究》2007,5(1):74-80
20世纪初以来新疆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陆续发现了许多景教徒墓碑,其文字属景教体叙利亚文,其语言主要是中世纪叙利亚语,也有叙利亚语-突厥语双语的,但学术界一直少有人研究,本文对这些墓碑铭文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译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