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边疆服务运动是基督教为实践其提倡已久的"社会福音"而展开的改造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状况的实践,推进这一运动的机构是边疆服务部.试图改善边民物质生活的农业生计服务是边疆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边部在川西和西康的彝羌藏地区的农业生计服务工作,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生计干部,为边胞提供了进修机会,还更新了边民的农耕观念,大大改变了边胞对政府的敌对观念,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对推进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边疆服务运动是基督教为实践其提倡已久的"社会福音"而展开的改造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状况的实践,推进这一运动的机构是边疆服务部(简称"边部").增进边民智识水准的教育服务是边疆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边部在川西和西康的彝羌藏地区创办了多个小学,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对当地儿童及一般民众施以教育服务.根据当地特殊的历史文化及民族习俗,边部采用了一套有效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形成了与教会在其它地区所办教育不同的特点.边部在彝羌藏地区开办教育虽遇到教员的缺乏、经费短拙等困难,但在提高边民知识文化、移风易俗等方面,成绩卓著,对推进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府西迁,大批学者和学术团体随之西移,加之国民政府对后方建设的需要,研究边疆成为一时之风气.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顺应形势,在成立边疆服务部深入四川羌族地区从事边疆服务的同时,联合当时在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八所教会大学,在羌区开展了内容广泛的"边疆研究"活动.这些调查研究工作不仅具有社会学的价值,极大地推动了羌区的社会发展,与边部从事的服务工作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推进边疆服务运动的开展,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创办了《边疆服务》期刊。该刊以引起国人重视边疆、关心边胞为宗旨,主要刊载边部同工对边民的认识、对工作的研究性文章;选登边疆问题研究专家、在边地领导边民实际服务官员的文章,介绍他们对边政、边民生计、边地医疗卫生等边疆问题的研究成果。刊物还介绍“边疆服务模范人物”事迹,选登政府有关边疆工作反应及对时局的意见。该刊是边疆服务部在抗战时期活动的重要历史记录,是认识中华基督教会本色化运动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5.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府西迁,大批学者和学术团体随之西移,加之国民政府对后方建设的需要,研究边疆成为一时之风气.在此背景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成立边疆服务部,在深入川、康地区服务边民的同时,联合当时在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八所大学就地方特殊疾病展开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医学研究的价值,对于边部的医疗卫生工作有直接的帮助,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边部整个工作的发展,与边部从事的其他服务工作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降,基督教福音慈善事业不断得到发展.1939年代末至1950年代中期,边疆服务运动在川西区开展的病灾诊治、农业灾害治理、戒除烟毒等活动卓有成效.基督教在川西的赈灾对当地民众破除迷信、相信科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政府与边地的紧张关系,使边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强;同时还对改善藏传佛教与基督教之间在川西的关系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在清季中国学术中居"显学"地位,后来一度呈衰落之势的边疆研究得以复兴.除了民族危机有以致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该会直属之边疆服务部,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服务边民之同时,从事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边政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其不自觉表现出的汉族文化中心立场以及基督教神学判断,一定程度影响到其研究旨趣及其对"边疆"文化的认知,边疆研究的成就也因此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会本色化的要义是中国信徒在中国事务中担负责任,基督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相适应.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是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在边疆地区的重要实践,扩展了基督教的活动范围及影响.边疆服务部在川康民族地区开展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计改良等社会服务事业,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改良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边疆服务体现出采的"边疆化"与"政治化"的特点,恰是中国教会本色化在边疆地区的具体表现.边疆服务推动了中国教会本色化的历史进程,也印证了中国教会本色化努力中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9.
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宗教作为"颠倒的世界观",在过去它"既是被压迫者的叹息,又是无情世界的感情".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宗教是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东南沿海农村的传播与发展的状况,就是很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0.
川西北羌地汉人是民国时期民族学家陶云逵所指称的"边地汉人"。羌地汉人在与当地人群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开始部分地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与内地汉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羌地汉人与当地羌藏族群相互交融,共同创造羌地文化,形塑了那时乃至以后川西北丰富多彩、多元并生的民族文化。本文根据相关文献资料,重建羌地汉人的宗教世俗生活与精神世界,以展现徘徊于汉羌藏之间的边地汉人社会文化生活的若干面相。  相似文献   

11.
广西那坡水弄苗寨教育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边境民族教育仍处于瓶颈滞后状态.成人教育沉滞;"两基"工作任重道远;学校教学质量低劣,等等.其原因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主观因素,二是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也包含人为的主观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仍需要从思想教育入手,结合采取其他技术措施,包括对边民的人格观念教育,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学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边民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以促进边境民族经济的繁荣,促进边疆现代化的建设,增强国力,提高我们祖国在国际上的威信.  相似文献   

12.
布朗族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保山等地山区或半山区的布朗族,既是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和跨境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宗教信仰形态丰富多样,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和汉传佛教并存。总的来说,布朗族宗教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宗教信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宗教信仰与义务教育的关系、宗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与周边及境外少数民族的关系,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和发扬布朗族宗教信仰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精神和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云南、和谐边疆服务。  相似文献   

13.
广西防城峒中口岸曾经是被称为"三不要地"的断裂地带,现在已开始建设国家一类口岸,这一过程并非国家单向权力主导,而是边民互市意志形塑的结果。这种互市传统看似背离了历代王朝主观的治边策略,却暗含着与世界的长久联系,呈现出边疆特有的自反性特征,从而揭示了边疆发展的内在决定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始终遵循以边民利益最优化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的私立中小学中,基于种族或宗教原因而产生的私立教会学校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以英国私立教会中小学中较有代表性的私立穆斯林学校和基督教福音派学校为例,多元文化主义与右翼势力的合力决定了前者的历史轨迹,财政难题则成为后者由盛转衰的关键.穆斯林学校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坚持男女分校等穆斯林传统,以此保持自己的民族宗教特征并进而培养穆斯林儿童的自信;基督教福音派学校的最重要特点则在于其将宗教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将基督教教义、基督教文化融入到知识道理中传递给学生.然而由于资金、政策等问题的制约,导致私立教会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着软硬件各方面的困境,政府扶持是改善这种状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5,(4):7-10
两汉在西北边疆都曾实行过军屯戍边、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等移民政策。但不同的是:在募民方面,西汉是为拓边而募民徙边,东汉是受边疆战乱的影响将边民内迁,战乱平息后又令其返回;在处理降卒方面,西汉是在边郡置属国以处降卒,东汉是迁降卒于边郡以内;在迁徙罪犯方面,东汉为了避免边疆人口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调,不但将死罪囚减罪一等戍边,而且令罪犯妻子随同前往。从二者对西北边疆的治理效果来看,西汉大规模的在西北边疆实行军屯与民屯,且能保持政策的相对持久性,这对西北边疆的安定发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与近代以来的川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降,“民族学”作为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学人对边疆民族学的研究兴趣。随着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国府西迁,加之国民政府对后方建设的需要,为建设边疆而研究边疆成为一时之风气。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顺应形势,于20世纪30年代末发起了边疆服务运动,在为川11康边胞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也开展了包括宗教与民俗领域、医疗卫生、农业生计诸多方面的“边疆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基督教开始在云南地区传播,原始宗教在傈僳族社会的核心地位逐渐动摇。该文在传播学视域下将傈僳族原始宗教与基督教的传播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怒江傈僳族宗教信仰变迁的深层原因:1)基督教教义表现了普世宗教的巨大包容性激起傈僳族人的强烈共鸣;2)基督教入世宗教特征使其能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信仰两个方面对傈僳族宗教信仰产生全面的影响;3)基督教立足于贫困社会最底层多途径的传教路线,使其在傈僳族社会中无孔不入。  相似文献   

18.
宗教多元化是美国宗教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在美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如下过程:新教主导的多元化,犹太-基督教传统主导的多元化,非犹太-基督教传统宗教增长的"新"宗教多元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人对宗教多元化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今天,美国宗教多元化实际上仍以基督教为主导;"同化"曾成功地解决了历史早期的宗教多元化问题,但在"新"宗教多元化的情势下失效了;真正的宗教多元主义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相似文献   

19.
1939年夏,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了一场旨在服务边疆的社会运动,即边疆服务运动.同年12月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成立.随之设置了川西、西康和云南服务区,从教育、卫生、生计、传道等方面推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边疆服务>是边疆服务部的机关刊物,也是20世纪40年代唯一一份以边疆服务为目的边事刊物.创刊于1943年4月,至1950年6月停刊,跨8年之久.它扩大了边疆服务运动的影响,且有利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本文论述<边疆服务>的创办及内容、出版发行及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从犹太教分裂而来本身就意味着是对旧伦理的否定和对旧秩序的反抗,而并不仅仅是对旧信仰的教义修正这样单纯的宗教目的或宗教意义.基督教的教会及各种“异端”都一直进行着宗教伦理和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变革实践,并且展开竞争.基督徒虽然在生命价值理念上都是面向未来天国的,但是在现实具体生活中生命价值实践的志趣上却相去甚远.清教主义的宗教生活方式切合了基督教早期的宗教情感和信仰诉求,所以清教主义基督徒对教会的宗教伦理和宗教生活秩序都持反对态度;救赎是他们的生命价值所在,洁净的宗教生活是他们的宗教生活所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