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对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1828—1910)、契诃夫(1860—1904)曾作过多次评论。这些评论见解在当年曾发生较大影响,其所持的文艺批评原则及其著名论断,至今对于我们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托尔斯泰有真诚与粉饰的两面 在一九二八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有一些革命文学倡导者,在国外文艺思潮影响下,曾经“称托尔斯泰为‘卑污的说教人’”,指斥托尔斯泰因推行人道主义,“剥去政府的暴力,裁判行政的喜剧的假面”的“很不彻底”。对此,鲁迅颇不以为然。在鲁迅看来,  相似文献   

2.
贾岩 《东方论坛》2002,(6):60-63
林语堂作为“二十世纪的智慧人物” ,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与基督教文化的相即相离 ,即从接受到放弃、又从放弃到再接受的迂回复归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一过程 ,既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也和 2 0世纪整个世界文化的大体系有关 ,并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显示了林语堂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对自身的文化“身份”始终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这源自于一个中国基督徒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矛盾。他曾自称“异教徒”,力图通过回归传统文化来寻觅归属感,但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传统文化都无力单独为林语堂构筑起一个精神家园。他只能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称自己是“半东半西”、“亦耶亦孔”,对于“身份”的寻觅最终使他承担起沟通两个世界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民族信仰的特点与托尔斯泰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期 ,托尔斯泰成为俄罗斯社会的精神领袖 ,他的思想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质。在忏悔中完善自我 ,托尔斯泰认为 ,只有不断反省、忏悔 ,人才能克制自身的动物性 ;躁动不安的俄罗斯魂不在意物质财富 ,渴望灵魂的归宿 ;痛恨强制与压制 ,托尔斯泰的无政府主义最终走向严格的自我管理、自我压制。托尔斯泰主义的实质与意义 ,就是要在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世纪交替时期 ,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秩序 ,在人与动物之间 ,立起“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学贯中西的奇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奇才,1975年其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在维也纳第40届国际笔会上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本人也被公认为“幽默大师”和“二十世纪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林语堂在其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出版了中文著作17种,英文著作及译著达51种。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通,自谓“最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者和兜售者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来探讨中…  相似文献   

6.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泰斗,生前与东方,特别与中国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他对中国的古典哲学,特别对老子的《道德经》有专门的研究,对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曾寄予关切与同情。但是在十月革命前,即使在俄国知道托尔斯泰的,也只是极少数人,至于在中国,了解他的人则更少了。根据不完全的材科,在托尔斯泰生前,1900年上海广学会《俄国政俗通考》曾介绍过托尔斯泰。1906年《民报》上登过托尔斯泰的照片,并且称池为“俄罗斯的新圣人”。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艺术爱好者对于俄罗斯艺术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有机会面对诗意浓厚的俄罗斯经典绘画原作,感受其无穷的魅力着实是一种享受。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时代”展览,在全国引发了一次久违的“饿罗斯文化”热潮。2015年4月2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伏尔加河回响——特列恰科夫画廊藏巡回画派精品展”,展览将持续至7月26日。此次展览的64幅经典画作将带领中国观众走入俄罗斯巡回画派的艺术世界,这两次展览是继2006年“俄罗斯文化年”之后的又一次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8.
长老制是俄罗斯东正教传统的核心之一。虽然,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与俄罗斯东正教传统思想存在分歧。但是,托尔斯泰晚年的宗教思想却有了长老制思想的影子。文章从托尔斯泰与俄罗斯东正教长老的交往入手,结合他的日记和晚期文学作品,分析俄罗斯东正教长老制对托尔斯泰晚年宗教思想的影响:托尔斯泰同长老的交往改变了其对修行思想的看法;长老制顺从原则动摇了托尔斯泰理性信仰基督教思想;长老制中贞洁原则改变了托尔斯泰禁欲思想以及俄罗斯东正教长老制中神化理想对托尔斯泰"天国"理想的补充,最后指出托尔斯泰晚年受到长老制思想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的一生是对中西文化进行艰难选择的一生,虽然他曾称自己是“异教徒”,也曾称自己是“基督徒”,但他的骨子里却崇仰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但写出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而且还在其论文、日记、书信中,阐发了他的文艺思想,对现实主义作了很有价值的探讨,给人类文学和文艺理论宝库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遗产。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创作方法称之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这首先是因为托尔斯泰极其重视真实。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必须面向现实、忠实于生活,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他说:“诗的感情是关于生活并伴随着生活的形象与感情的自觉的回忆。”他在《什么是艺术?》(1898)这一论著中指出:艺术是人们用来交际、相互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真艺术  相似文献   

11.
文章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与托尔斯泰艺术观点的不同。一方面认为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极易造成对艺术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主张对托尔斯泰的观点作更广义的理解,即托尔斯泰所谓“感情”,包括喜怒哀乐等心理感情,但又不局限于此,我们还要注重从其中发现“诗性”。   相似文献   

12.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大量的人性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地影响着俄罗斯,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种状态决定了托尔斯泰人性思考的维度。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说:“人变得不像自己了,其实他仍旧是原来的那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变得不像自己了”的现象处处可见,岂独托尔斯泰笔下的玛丝洛娃?那个曾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反清志士汪精卫,后来蜕变为中华民族的头号汉奸;而那个曾鼓吹帝制的“筹安会”君子杨度,晚年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唐朝那个帮助李世民打天下的李勣,其性格发展和裂变的轨迹更是十分明晰.据诏人刘(食束)记载,李勣曾对人这样评说自己“余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之;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从“无赖贼”到“难当贼”、“好贼”,直到“大将”,我们看到李勣性格从发展到裂变的全过程。正是从这一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那个特定的农民起义的历史时代所孕育的与众不同的名将李勣。  相似文献   

14.
探索的道路     
托尔斯泰在其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从安德烈、彼埃尔、列文和聂赫留朵夫,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由“生”的困惑到“生”的解惑的过程,以及他由寻求自己灵魂幸福到为别人活着的探索道路。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则是他在生活中最后完成了探索的道路。在托尔斯泰毕生的痛苦与困惑中,我们看见作为俄罗斯人独有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先生为中国文化输出的先驱,在其诸多译著中又以《浮生六记》最见功力。以该译本为例,探讨了林语堂先生在“东学西进”的翻译探索中如何突破重重困难,通过翻译选择来挑战文化预设,并在“忠实、通顺和美”的原则下灵活应用翻译策略以求得中西文化共鸣的成功经验,对于二十一世纪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小说,指出“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列宁则称赞“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是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最大价值,是他们的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作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一生坚持为文学的真实性而斗争,他的几百篇短篇小说和戏剧,构成了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现实生活的缩影。而其中他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装在套子里的人》,  相似文献   

17.
被列宁称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大作家列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倘使我要为历史写题词,我就要写上这样一句:毫不隐瞒。仅仅不撒谎还是不够的,还应当竭力不去否定地撒谎——避而不谈。”对于从三十年  相似文献   

18.
列夫·托尔斯泰是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家 ,他属于俄罗斯 ,也属于全人类。像他这样一位同样也十分关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现实命运的虔诚的人道主义者 ,不可能不与屡屡惨遭蹂躏的中国人民和已开始处于历史转型中的中国发生关系 ,更不可能不与中国文学的转型发展发生关系。以不抵抗主义即托尔斯泰式人道主义著称的托尔斯泰 ,在社会政治生存方面 ,是很主动地对中国表示关心的。 190 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 ,他曾几易其稿 ,写成了《告中国人民书》 ;而在 190 5年和 190 6年分别写给张庆桐和辜鸿铭的信中 ,也极为主动、真诚地表述了自己的观…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知识分子群体深深扎根于俄罗斯社会文化的土壤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无不深深打上了俄罗斯文化传统的烙印。在20世纪的社会革命中,俄罗斯知识分子经历了热情拥抱革命,队伍迅速分化,走向沉没走向附庸的三部曲。这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1、突出的革命崇拜倾向;2、强烈的激进情绪;3、独特的俄罗斯式的浪漫主义;4、思想和情绪远离俄罗斯人民大众,处于既与当局格格不入又不被人民理解的边缘人地位;5、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托尔斯泰是欧洲作家中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色彩的作家。他认真研读过诸子学说 ,并将其精华融会贯通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本文从“仁爱修身与道德自我完善”、“无为不争”和“勿以暴力抗恶”、“兼爱与全人类的爱”三方面进行分析 ,旨在说明诸子学说与托尔斯泰创作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