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家族的"哭嫁"民俗,蕴含了原生态文学艺术的因子,成为土家族地区原生态文学艺术壮美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哭嫁"民俗关照了土家人的现实生活状态和社会情绪表达,也就具有了文学本体上的特质。土家族姑娘唱出的"哭嫁歌",带上了某些土家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定势和群体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社会的民俗事象与歌舞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了该民族的民俗性格。这是因为,民俗中的歌舞,是体现该民族性格特征、思想感情、语言习惯和审美意识最为贴切、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土家族歌舞民俗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和纵深的历史性,而独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梯玛是土家族的宗教人员,担负了传承土家族歌舞、祭祀等仪式的职责,是土家族古代社会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播者。土家族梯玛的文化传播功能大体上分为几个方面,其一是他们主持摆手舞、八宝铜铃舞等,传承土家族民俗;其二是他们为土家人行医诊疗、调解纠纷,传递医药知识和社会伦理观念;更关键的是,梯玛活动留下了号称“研究土家族人文历史的活化石”的《梯玛神歌》。  相似文献   

4.
"伪民俗"是一种民俗的虚构与发明,在民俗世界中并不罕见.在文本中,作家摹拟民俗也是民俗与文学常见的互动关系之一,其产品是"伪民俗"书写,尤其在民族文学文本中常常出现."伪民俗"形成了文本的"景观化",参与建构了文本的文学效果."伪民俗"书写出现在文本的各个层面,构成了文本的"场面""段落",形成了"情节"和"母题",形成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它还标识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民族的文化语境,并产生了突破文本之外的动力,甚至成了生活世界的"涵化"力量.民族文学文本中的"伪民俗"书写是一种"系统的文化干预",其展示过程接近"社会戏剧"和"表演",具有"误传"和"神秘化"的文化策略,同时通过文学"前台"拉开了与"后台"的距离,提供了某种意义上民俗的"文学真实",也对民俗本身起到了唤醒和激活的作用,我们应该更为立体多元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鄂西土家族的织锦艺术,探讨织锦艺术"图式文化"的特征,从中提炼土家族人精神内棱的艺术抽象,民风、民俗的艺术承裁,宗教信仰和哲学的艺术呈现以及艺术再现的寓意,由此来解读鄂西土家族织锦"图式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6.
"跳马"仪式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种巫、傩文化结合的民间祭祀一直支配着土家族的信仰与社会生活.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和隐含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民俗、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跳马"习俗已演变成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成为土家族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敬白虎”和“赶白虎”辩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土家族民间同时存在着"敬白虎"与"赶白虎"表面看来相悖的行为,若透过表面现象就会发现,土家族"敬"的是图腾白虎,"赶"的是汉文化中的"四象"白虎。土家族对图腾白虎神的崇拜是全民性的,并无地域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摆手活动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再现了土家族先民早期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土家族摆手活动的功能逐步发生变化,最初的祭祀功能、娱人功能、教育功能逐步淡化,而艺术表演功能、民族象征识别功能、民族认同功能逐步增强。这些变化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闹灵是融歌、诗、舞于一体用于悼念亡人的歌舞。作为在土家族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其艺术鉴赏意义之后,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意义。从民俗表象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土家族人"送亡人"和"还人情"的意义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民间信仰场合中的"娱神娱人"的表演仪式。从结构分析,闹灵场域中存在着三种信仰力量,即土家族民间鬼神信仰、生活文化习惯以及官方儒学正统影响力。作为一项仪式时,闹灵是土家族叙述、实践和隐喻其世界认知符号体系的一种文化表演。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巫文化是本民族初始文化的朦胧状态,是神化了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本文借助史籍钩沉、学术研究与民俗采集成果,第一次对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的巫文化进行梳理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酒文化泛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酒文化泛论黄柏权上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土家族的酿酒也有悠久的历史.它对土家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民俗、民族精神及民族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酒文化现象。土家族的曲酒额流酿酒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商代的甲骨文及以后的...  相似文献   

12.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流行于湘鄂渝黔边邻的土家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明清时期是土家族土司统治兴盛时期,在土司制度下,"三棒鼓"在表演、内容、结构、音乐以及唱腔等方面都保持了土家族传统特色,后来又融合了土家族戏曲、民歌等素材,逐渐形成具有土家特色的说唱艺术。明清土司统治时期的文化制度为土家族"三棒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土家族"三棒鼓"的革新、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贵州黎平县龙额乡赶春社仪式活动中的花脸形象,以"双性同体"①的符号表征,"深描"②了隐藏于古俗文化背后的意义结构.1.民俗意义上,赶春社与源自于中原古俗的春社祭祀社神祈求丰收大同小异;2.赶春社以捞鱼为仪式的核心,其寓意与"圣婚"③时期人类对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崇拜有关;3.花脸形象以符号聚合体的方式总合了前2个意义的蕴含,即以"双性同体"的符号方式,昭示"人类富有生命创造力和繁殖力的完美状态的周期性回归"④的可能性和再度现实性.总之,人类学意义上,侗族赶春社花脸形象的"双性同体"符号表征,在于编织从属观念基础范畴的具有解释性功能、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与普遍规律的意义之网,且在族群集体的信仰诉求的源头上规限及制约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定义与解释.  相似文献   

14.
以湘西地区土家族文化传播为主题,以传播学、文化产业、文化传播、旅游学等理论为指导,分析土家族民族文化的特征、传播的价值以及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可行性,提出民族文化传播模式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旨在为湘西土家族民族文化传播与产业化融合提供新的科学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湘鄂渝黔桂边土家族武术从其产生之初就被吸收到民族色彩浓郁的巫傩文化中, 成为驱逐瘟神赶鬼,沟通人与神的语汇。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湘鄂渝桂边土家族武术与巫傩文化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口述史"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在西方悄然兴起。近年来,特别是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运用了"口述史"理论与方法,使得民族音乐领域中的"口述史"研究获得较大的进步与突破。学者们在重视民族音乐本体研究的同时,开始重视民族音乐"口述史"实存分析研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音乐学界对"口述史"方法在具体的运用中还存在许多疑惑与误解,对"口述史"的价值、地位、特征等还认识不足。民族音乐"口述史"研究有着独特的范畴和特点,以土家族土司音乐为例,其"口述史"研究同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和法则,尤其是对土司时期反映土家族人民俗生活、仪式音乐与典型的土司音乐等实存音乐现象进行的"口述史"研究。人们运用了现代录音、录像技术,记叙了土司到普通民众在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生活历程。如今,"口述史"将借土家族音乐更广泛、深刻地记录下土家族社会发展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7.
论湘西少数民族良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湘西土家族、苗族的优良民俗,不仅有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而且是该地域的根基和瑰宝。湘西少数民族良俗中蕴含的育人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对提升民族成员的思想品质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必须重视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寻求开发湘西少数民族良俗功能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学人风采     
向柏松,1956年3月生于湖北建始,土家族,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民族文学与文化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出版专著《中国水崇拜》、《吉祥民俗》、《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论文有《水生型创世神话在现代民族  相似文献   

19.
《老巴子》是土家族诗人、作家萧国松老人人生的积淀,更是土家人心智和文化的凝聚。《老巴子》故事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惩处邪恶、弘扬民族美德,表达土家族精神方面,承载了重要的信息。《老巴子》既是一部地方民俗志,又融民族艺术于巧妙之中,是一部记录土家人传统知识的力作。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哭嫁歌"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道德教育功能,是土家族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随着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以及青年一代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叛离,土家族"哭嫁歌"发生了嬗变,其道德教育功能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