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中国哲学界不多见的几个构建了自己的哲学系统的职业哲学家之一。他继《中国哲学史》和《新对话》之后,完成了一部旨在存亡之际面向人的存在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宏构———《贞元六书》,即他的"新理学"体系。其中,对实际无所肯定或者甚少肯定的理气范畴,在当时乃至今天学界引来的争议也比较多。  相似文献   

2.
<论语>的编撰结集,自唐柳宗元起,不少学者置疑传统的观点.美国当代汉学家、<论语>英译者白牧之、白妙子在崔述和韦利等人的怀疑论基础上,建构出一种复杂的<论语>"层累论"成书说,不仅为<论语>各篇的编撰确定了具体年代表,而且认为<论语>乃是一部"早期儒家史",是孔子之后作为儒家传人的弟子和后裔政治搏弈的产物.这些观点可能会彻底改变<论语>、孔子、儒家,甚至中国哲学传统的形象,值得海内外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3.
<实践论>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从哲学视阈上看,<实践论>是相对注重"生活公式"的哲学;从哲学功能上看,<实践论>是注重"前导理念"的哲学;从哲学信念与使命上看,<实践论>是"为时立言"的哲学;从哲学发展方向上看,<实践论>关注"中国问题"的哲学.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真正了解<实践论>,就不能真正理解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也就不能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年,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是否"有学"的讨论.讨论由梁启超发起,<新世界学报>、<大陆>回应.三方均欲依傍西学的分科概念反省中学,但在模糊的"科学"标准下,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有学",近代"无学",欲以"科学"为榜样,对旧学新之而不弃之;<新世界学报>认为中国古已"有学",只需复兴古学,保存国粹即可;<大陆>则认为中国根本"无学",应径取欧美之学以替代中学.中国学人在兴学道路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在相同的西学话语中自我体认的差异,折射出他们面对东西学术时自卑而又不甘落后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经典文本.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表现为否定了从原理、原则出发的哲学立场,转向实证科学的立场,超越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而创立"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今天纪念<共产党宣言>,不仅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更要理解他们的哲学革命.只有改变从原则出发的思维方式,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正解>主要从哲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入手,并抓住物质客观实在性这一根本特性,对其进行"抽象",从而揭示了独立于三维空间之外的负物质世界的存在.作者依据物质划分的宇宙观,将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道德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解释.该书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从哲学的范畴大胆提出了物质划分的新观点,架起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当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内在联系的桥梁.(2)建立了一个广义的负物质概念,填补了哲学理论的一个学术空白.(3)大胆尝试采用物质划分宇宙观来解释中国古代哲学巨著<道德经>,开启了从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熊十力体用不二之易学本体论是当代重要的易学形而上学体系,是易学哲学在当代的重要发展,为易学哲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论发展样态.熊氏注重哲理的阐发和创新,一方面以<易>为工具,建立了哲学体系;另一方面,在对<周易>许多命题的阐发上都有不同以往的新见解,丰富了易学思想.熊氏新易学思想体系创立的动源和归宿都与时代问题密不可分,他要为中国和中国人寻求自立之根据.  相似文献   

8.
成为"方向"之后的赵树理依然秉持着为农民代言的创作立场,无论是<邪不压正>中对混入新政权的流氓无产者的政治戒备和道德拒斥,<登记>中对农村基层政权中的官僚主义的鞭挞,还是<三里湾>中对乡土社会自然秩序的肯定,都是作家基于民本立场的呐喊,也正是这种坚守导致了他与左翼文论的蜜月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陈昌曙与中国技术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昌曙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中国技术哲学的奠基人和领航人。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技术哲学占据了他的主要位置,他把后半生基本上都献给了中国的技术哲学事业。作为我国最早进入技术哲学这块新领地的学者之一,他对技术哲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初步构建了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并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技术哲学的东北学派,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科技哲学界(特别是技术哲学界)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周易》本体论中的和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哲学明确了中国哲学的根本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确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模式.<周易>哲学的和谐之道,是整个中华文明和谐理论的源泉母胎,沿着"道体"、"阴阳"、"三才"三个逻辑环节连续展开,完成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从而也就完成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论,即"道"与万物和谐;"阴阳"间同济和谐;"三才"天地人和谐,并贯穿在中华文明从科学到人文,从本体到现实的文化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