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常常批评我们的新闻作品可读性差,缺乏人情味。近年来这些老毛病有所改进,但并未根除。有什么办法能使新闻作品多一点情趣?我们就此作以如下探讨。  一、新闻作品要多点人情味19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种人情味新闻。后来《纽约太阳报》的主编达那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了。按照达那的解释,人情味新闻“是指一些无论从人或事来看,都并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的悲喜剧”。人情味新闻的出现把新闻的报道对象从名流、要员扩展到普通人中间。它在写法上,要求从人的角度写新闻,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感情,活画出人间生活情趣,使新闻受…  相似文献   

2.
“一阴一阳之谓道”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传》作者在对天道、地道和人道进行了多方面探讨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光辉论断。对于这一论断,许多中国哲学史著作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接触到对立统一法则,认为它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矛盾统一思想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等等。但是,它的具体含义及其理论根据是什么呢?它的理论价值究竟如何呢?以往较少论及。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读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很显然,道的内容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言简意赅,它实际上是对《易传》中关于阴阳及其相互关系论述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3.
新闻信息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在新闻写作中能较好地掌握表达新闻信息的语言规律,对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新闻信息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是语言学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新闻信息是现实生活中的于受众有一定价值的事实,而描述这些事实的语言大都是模糊的,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新闻信息语言的模糊性。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大多数新闻都是用非精确词语描述事实,在不确定的程度上再现“场景”,仿佛模糊数学、模糊逻辑一样,是人类传播信息的普遍思维规律。请看下面一篇人物通讯对主人公的肖像描写:  相似文献   

4.
“人是什么?”过去,这个问题的探索表现为对个人命运和使命的抽象思考。在今天科技革命和科学变为直接生产力的理性时代,这个问题就转变成下面这些问题了:“机器能思维吗?”“机器能比它的创造者更完美吗?”“人本身仅仅是一部复杂的、通过自然途径产生的、能在分子水平上将信息进行编码  相似文献   

5.
今天,新闻策划已越来越受到新闻办体的重视。但与此同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它也一直不断遭到社会各方面的非议。个中原因除了理论认识上的分歧外,还在于当今国内新闻界在新闻策划的具体运作中存在不少误区。因此,无论从工具理性抑或是价值理性的角度公允地审视新闻策划,校正其所存在的误区,对于引导新闻媒介健康发展,提高新闻传播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新闻策划的技术特征所谓新闻策划,是指编采人员为了更好地配置新闻资源,获得最佳新闻效益而在新闻业务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谋划、设计和操作。其实,新闻策划现象无…  相似文献   

6.
扫“六害”的战鼓已经擂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扫“六害”过程中,不少人惊骇于那些不断地被揭发出来的令人发指的丑恶现象,困惑于为什么在建国四十年后,这些最丑恶的东西都从社会生法激流的深处沉渣泛起了。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它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究竟是什么关系? 从理论上弄清这些问题是很有好处的,它能使人们正确地认以形势,既消除轻敌思想又消除悲观情绪,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使扫“六害”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美学的前途如何,这是目前美学工作者和美学爱好者都很关心的问题。几千年来,人类对审美问题绞尽了脑汁,创立了五花八门的学说,造成了一个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古至今,大家各说一通,没有一种观点无懈可击,也没有一个美学家能被不同学派说服。称为“美学原理”的东西不断出现,但除了作者本人及其学徒之外,谁也不把它们当原理看,因为它们实际上也不过是某种假说。同时,尽管在美学领域不断重复“理论联系实际”的口号,却至今收效甚微,美学基本上仍停留在纯理论上。在许多人看来,它不仅对国计民生毫无意义,就是对艺术创作也没有什么大关系。每当它要指导艺术创作或其他审美实践时,便立即显示出无用、可笑和讨厌。于是,很多人发生了疑问:美学是一门科学吗?它能继续存在下去吗?未来的社会需要美学吗?美学将是什么样子?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为了摆脱困境,现在应当怎么办?这些问题尖锐地摆在美学工作者面前,必须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8.
一、媒介与社会心态:反映、拟态与建构 媒介中的社会心态,是否就是社会心态在媒介中的体现和反映?这关系到我们是如何看待媒介的.大致而言,对媒介与社会关系(包括社会心态)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镜子说",把媒介视为映射的工具,用以照射社会现实和监测社会环境.这种观点对信息传播和效果传播有很大影响,不过很快受到挑战.因为媒介只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再现社会的全部,而且媒介再现什么、不再现什么即使在价值中立的层面上也会存在着"屏蔽"效应.如以新闻为例,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但并不是所有新近发生的事情都能成为媒介中的新闻,只有那些能产生社会效应的、新奇的东西或知识才会成为新闻,而人们的日常生活常态则很难上升为新闻.更何况,媒介呈现还存在着媒介机构、媒介人、政府及其市场干涉.  相似文献   

9.
过程范畴与过程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曾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并认为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已经“深入一般人的意识”.①由此,我们往往习惯于把近代以来尤其是现代的主流哲学称之为“过程哲学”,而以“实体哲学”一词概括前此哲学的本质特征.以两个范畴标志两类哲学难免失之笼统.需要推敲给予明确的问题是:作为哲学范畴的过程应作何界说?以过程标志某一种哲学的根据是什么?与此相关相对的实体和实体哲学又当如何理解?实体哲学怎样过渡到过程哲学?弄清楚这些问题,也许会为当前的哲学论争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受英语或其他印欧语的影响,一些外国留学生往往把“在十处所”放在动词后,造出下面的句子: 我和我的朋友经常玩儿在米兰。 他睡觉在床上。而且还“据理力争”:既然“我经常在米兰住”和“我经常住在米兰”都可以,为什么“经常玩在米兰”就不行呢?英语的Sleep和德语的schlafen翻译成汉语的“睡”和“睡觉’都可以,既然“他睡在床上”可以,为什么“他睡觉在床上”就不行?对这些问题,简单的一句“这是汉语的习惯用法”是不足以服人的。那么,“在十处所”用在动词前还是动词后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很显然,“在十处所”的位置与动词有着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新闻媒介的信息传播及其反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究竟是什么?至今人们的意见还不一致。有人说新闻就是关于事实的报道,也有的人认为新闻是一种手段,还有的人认为新闻就是宣传。目前关于新闻的定义古今中外就有100多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革中“四人帮”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把新闻媒介当成“阶级斗争的工具”和“舆论阵地”,大肆进行造谣和反革命的宣传活动。群众讽刺他们的“新闻报道”活动是“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是空洞的说教。粉碎“四人帮”后,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并进行新闻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不  相似文献   

12.
享受唠叨     
据说国外有一电台,周末黄金时间给一万名男子打电话,问他们正在听什么,竟有9839人回答“在听老婆唠叨”。我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如何,反正我就特爱听妻子的唠叨,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惬意的享受,“看你那样狼吞虎咽,像饿了三年似的。”“天天捧着报看,看了这版忘了那版。”“你这些草稿要不要?天天要人来帮你收拾……”只有我才明白她这些话的“潜台词”:说吃饭快,是欣赏我的食欲;说成天  相似文献   

13.
张荣华 《阅江学刊》2014,(2):94-100
作为普遍观念中的权利“载体”,新闻话语的功能价值研究受到学界的格外关注,却遮蔽了对其生产形式的澄清。实际上,“新闻话语”与“话语”关系紧密相连,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新闻话语提供日常生活事实上的意义架构与实践批判,通过职业报道和非职业形式维系了民主制度下的信息流通;从话语历史的角度看,新闻生产表征“权力与权利”在启蒙与技术社会的直接博弈,渗透了不同社会情境下媒介组织规则与人的主体性的控制与反制。深入新闻话语生产的构成形式,观察它的生产主体和内在要素,对于反思和延展“新闻是如何可能的”这一理论命题将有着重要的分析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到底有没有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如果有,它同自然规律有什么不同?它同社会主体的目的性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涉及到重大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问题。 _问题的提出,“自然历史 (二)过程”理论之启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一版序言中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史的过程。”(陈志良、杨耕译。见《哲学研究》1989年第2期)据此便流行了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理论,认为社会历史同自然史具有某种相似性,因而可以直接把二者相类比,从自然规律出发去推导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性,即排除主观目的的绝对必…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的蜕变与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时  林朝霞 《求是学刊》2007,34(2):97-102
自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概念几经变迁,在接受过程中被误读,先后演化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那么,现实主义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蜕变的?这些问题有待于知识考古学的细致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刘伟 《江右论坛》2007,8(4):39-40
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是这两年比较流行的两个概念,也是业内同人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它是新时期报纸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 然而,新闻策划这个新时期新闻运作的"宠儿",若宠过了头,宠变了形,就成为"炒作".以致不少正常策划也经常遇到人们的置疑:又是炒作本来,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并非泾渭分明,有时相差也就一步之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在“韦伯热”过后所作的一种思考。前两 年骤起的“韦伯热”渐渐退去了。在大多数中国读者 那里,跟韦伯有关的著作已被作为过时的畅销书从 案头移置书架。然而,究竟如何评价韦伯呢?更具体 些说,韦伯思想在学术上、尤其是在方法论上能给人 留下哪些启示或问题呢?这是本文想要思索的主题。 考虑到韦伯思想在中国读书界的普及程度,本文在 写法上将略去“述”的部分,直接去做“评”的工作。 韦伯是以其世界宗教系列比较研究而闻名于国 际学术界的,该项研究堪称韦伯的主体思想。尽管韦 伯本人一向把他的世界宗教系列比较研究冠以“宗 教社…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播中噪音的产生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众传播学中,噪音在通常意义上是指“任何非属信息来源原义而加之于其信号的附加物。”[1]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增加了被传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信息误差的产生。本文力图系统地考察一下在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中噪音产生的原因,探讨新闻从业人员即大众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音的方法。新闻传播工作实际上就是不断地从大量的信息中,剔除那些不必要的噪音,把更为贴近信息原义的新闻传递给受众的过程,因此,研究新闻从业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减少大众传播中的噪音是有其现实意义的。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研究噪音的范围,不包括非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9.
论怀疑     
怀疑,简而言之,就是对现有的结论、命题、观念等表示不肯定、不满意、不信任。用黑格尔的话说:“怀疑只是不确定,乃是一种与确认相对立的思想,——一种举旗不定,一种悬而未决。”怀疑是从那里来的?它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正确的方法是把怀疑这种认识现象放到整个认识过程中去考察。十九世纪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说得好:只有“避免把眼光放在个别的意见、思想上、知识或认识上,而应从整体上来看认识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认识由谬误到正确所经历的由可疑到可确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道国 《社科纵横》2006,21(8):40-4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了明确的措施。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如何提出的?它“新”在何处?如何建设?本文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