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哪吒的前身为古印度密教的那吒俱伐罗(也称那罗鸠婆、那吒等),造型威猛震撼,这个人物形象流传到中原后,从外形到性格,都在逐渐向儿童方向演变。文章梳理了哪吒形象儿童化的过程,分析了《封神演义》中哪吒形象与儿童文学中顽童形象吻合之处,并指出哪吒只是一个自发的顽童形象,因为《封神演义》的作者以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哪吒故事进行了大量的改造,使他的形象更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杨戬是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这个人物与孙悟空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应是借鉴了孙悟空形象的某些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杨戬是在众多二郎神传说基础上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而二郎神与取经故事里的那只猴子在早期演化过程中就已颇有渊源关系,所以杨戬与孙悟空的相似,也可以说是这个演化过程的自然结果。总之,杨戬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封神演义》作者处理各种先行素材的高超艺术手腕。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围棋文化"入手,结合它与象棋文化在文化隐喻上的区别,并从宏观战略策略思想和微观具体战术方面分析《封神演义》的战争叙事彰显了围棋棋法的特点,论述围棋文化与棋法对其的广度与深度影响,指出其叙事法则、内在理路、文化笔法和文化隐喻主要是围棋文化与棋法。同时,也简论了《封神演义》稍稍附带有象棋棋法式的战争叙事。两相结合,综合来看,《封神演义》具有实实在在的"棋式战争叙事法"。  相似文献   

4.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崇德和《金瓶梅》张欲不同,以《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为代表的明代神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菩萨和妖魔两类,甚至妖女也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表现出作者女性观的矛盾二元性,显示出它们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5.
巫山神女的文学形象历来多认为出自于宋玉《高唐赋》与《神女赋》。然考察历代归属,发现这一形象是在《山海经》中的帝女"女尸"与《九歌·山鬼》中的"山鬼"两大原型基础之上塑造而成的,到宋玉时才得以定型。同时,这一形象经过长期的演变,不仅以精魂为草的幻化开启了后世的"蘨草神话",还影响了后世的望夫石传说。  相似文献   

6.
吴本《西游记》中"红孩儿"的形象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元代前红孩儿的形象是以鬼子母之子的角色附于佛经中"鬼子母"故事而流传的。元杂剧中其虽不是一个成熟的文学形象,但故事叙述的大致线索都已出现,杂剧《西游记》中的红孩儿虽然仍从属于鬼子母的故事,但其对取经故事所起作用已大大加强;同时,元杂剧中也出现了铁扇公主的形象,这为后来吴本《西游记》对红孩儿故事的整合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元素。吴本《西游记》出于叙事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对孙悟空正面形象塑造的要求,综合了元杂剧中的叙事元素,塑造了红孩儿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封神演义》作者补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六、七十年来,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有许仲琳、陆长庚二说;自柳存仁教授于十余年前发表《吴承恩陆西星事迹补考》后,陆作说的影响较前扩大.本文是对陆作说的全面检讨.首先论述明代舒载阳刊本《封神演义》的作者署名的可信性不应否定;其次论述最早记载《封神演义》为陆长庚作的《乐府考略》不宜轻信;最后对柳文用以论定《封神演义》为陆长庚作的各项内证逐条加以讨论,提出相反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明舒载阳刻本卷二题署“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二是清乾隆时编篡的《传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题解云:“《封神演义》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作,未知的否。”近数十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坚持陆西星是《封神演义》的作者这一说法,但仍缺少强有力的论据以证此说。本文一方面借鉴柳存仁的论证方法,通过《封神演义》与陆西星的著述进行文本的细读和互勘,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从而推断出于一人之手笔;另一方面从陆西星的丹道思想中分析并推理与《封神》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封神演义》抄袭《水浒传》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神演义》是一部在民间有较大影响的神魔小说。作者写此书是想与《西游记》、《水浒传》相抗衡,跻身于名著之列。清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说,《封神演义》“意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但作者的主观愿望与社会效果并未达到统一,《封神》远逊于《西游》和《水浒》,其原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似志在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最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扬佛抑道是《西游记》的一条线索,而《封神演义》却是崇道讽佛。虽然这两部小说正面倡导的都是佛道相容,但二者却折射出历代和民间常有的佛道之争。  相似文献   

11.
明代小说包含着许多道教因素。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与道教息息相关,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话本体小说更是"道化题材"。明代小说中道教影响的意象痕迹和渗透随处可见。道教作为一种本土宗教,原本就与中国百姓的世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道教信仰、道教情感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道化题材"小说,就更是植根于世俗生活的泥土之中。  相似文献   

12.
再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明太祖朱元璋有不同的评价 ,本文认为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 ,统一全国 ,加强中央集权 ,稳定政治局势 ,调整生产关系 ,恢复发展经济 ,弼成“洪武之治” ,为明朝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制定的一套典章制度 ,还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必要的保障 ,并多为清朝所继承 ,对此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的历史功绩 ,远远超过此前的历次农民战争后那些新王朝开国皇帝 ,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 ,也难分轩轾。  相似文献   

13.
唐玄宗以帝王身份注《道德经》,动机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安史之乱宣告了他的政治理想的失败。但玄宗本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迄今千年的论者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确实是一种历史的悲剧。这种历史悲剧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了唐玄宗不仅是一位政治实践家,而且是一位政治思想家。  相似文献   

14.
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范司马奏议》,以第一手资料反映了明代抗倭斗争某些方面的重要史实。作者对此作出评介 ,使读者能进一步了解范钦 (1 5 0 6—— 1 5 85 )的抗倭业绩 ,并提出功过评论 ,以弥补历来研究范钦的学者侧重其藏书事业而忽略其他方面的缺憾  相似文献   

15.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独特身世,使其对汉高祖刘邦高度认同,由此兴起了一场《汉书》经典化和刘邦神圣化的运动,《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一跃而为政治意义上的经典,刘邦也从宋元时的无赖形象陡升至圣人和偶像的地位。这一运动对明代君臣的行为取向、政策指向、史学倾向和文学转向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科状元黄观“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说法在科举史上一直是个谜团,不同的朝代、版本、专家均有争议。文章从黄观的出生历史、科考记录以及明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出发,发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重新考辨黄观“连中三元”的史迹。  相似文献   

17.
司马懿是魏文帝临终前委任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魏明帝即位后,将司马懿从朝中派往荆州御敌,后委以方任,这样他不再能直接参与朝中事务。曹真病逝前,魏明帝将司马懿调到西线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公孙渊拥兵反叛后,魏明帝又派司马懿远征辽东,并对司马懿统兵作战表现出相当的信任。魏明帝临终前委任的辅政大臣中本来没有司马懿,说明他对后者在政治上并不完全信任,但病中的他后来听信刘放、孙资的话,最终让司马懿与曹爽一同辅政。在魏明帝朝中,陈群与陈矫掌握实权并得到皇帝的信任,而他们对司马懿的态度耐人寻味。总体说来,魏明帝对司马懿可谓能用之于外而不会亲近之。至于司马懿对魏明帝的态度,可说是“饰忠于已诈之心”,并通过在外尽力国事以逐步巩固自己的声望。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学者卜正民的《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一书生动地描述了明代商业文化。该书采用以“四季”概念为框架划分的编年体写法和多角度的研究视角,颇具艺术性和趣味性。书中分析了明代商业文化所具有的“纵乐”与“堕落”的两面性,观点新颖,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但作者在书中过于强调商业对社会变化的作用,忽视了其他社会因素,导致论述有所偏颇,对一些史料与史实的误读也使论述存在讹误。总体而言,该书视角新颖,文采优美,生动地描述出了明代商业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明成祖嫡系君主所控制的《明实录》,在对待被成祖推翻的建文帝的年号及历史上,存在着明显的排斥态度和掩盖倾向,反映了明代官方史学在对待统治集团内部被打倒的重要人物上的处理倾向,以及专制政治下失势人物失载的命运。随着皇权的松弛和士风的变化,由史臣们具体纂修的晚明实录,开始改变以往掩盖建文历史的做法,频繁载录建文的历史以及为之平反的请求,表明代表帝国意识形态的儒臣与代表上层建筑的君主之间,在伦理价值与政治利益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嘉靖以来首辅传》是明代大史学家王世贞所著的一部有关明代中后期内阁辅臣事迹的传记史书。该书是较早研究内阁制度的专书,因为史料丰富,详实可靠,所以成为《明史》相关传记的史源,其中有些记载可以弥补《明史》的阙漏。虽然也有些不足,但其史料价值仍然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