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五台山是佛教之名山,早在南北朝至唐初时代,即盛传为文殊菩萨之道场.维摩诘的化迹也因文殊而远涉五台,并成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雏摩诘相关的圣迹(石像)、讲诵、礼忏、禅修等方面,对五台山的维摩诘现象进行了考察,着重讨论了它在当时最兴盛之佛教山林背景下所形成的信仰特征.  相似文献   

2.
丁成 《南都学坛》2003,23(4):122-123
<正>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维多才多艺,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的山水诗创作之所以成就卓著,独具一格,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他能兼得诗画之美,在诗中体现了浓郁的绘画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作了十分精到的总结和概括,从此,“诗中有画”便成了王维诗的定评。具体说,王维的“诗中有画”主要表现在他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把当时的绘画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将绘画的表现方式与技巧和诗歌的表现艺术交融渗透。  相似文献   

3.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在辋川隐居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晚望”诗和山水画,二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 审美特质。同时,王维的晚望诗与山水画又有相通之处。正如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言,王维 晚望诗与山水画是并举且互融互通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来“画意”和“诗情”是相通的.苏东坡就说过:“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史鉴类编》也说,“王维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这是由于他善于了解和把握自然景色的独特新奇,所以把它融会灌注入诗篇之中.  相似文献   

5.
一、“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苏拭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命题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只是对王维诗画的评价,抑或如有人所归结的那样,仅是一个诗与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对此,清代著名学者叶燮解释得颇为清楚明白:“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己畦文集》卷八《赤霞楼诗集序》)诗与画,即情与形的交融和统一,构成了艺术的审美意象,这是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维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又是我国绘画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画种“南宗文人画”的开创者。对他的诗和画,北宋文坛巨星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作过这样的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那以后,人们经常用“诗中有画”来评论王维的诗,把“诗中有画”当作对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一个最准确、最精当的概括。不过,古代的诗论家们虽然经常谈到王维“诗中有画”、“无言而有画意”、“深得画中三昧”等等,但往往不加阐释;因此,所谓“画”、“画意”、“画中三昧”云云的涵义究竟如何,仍然不甚了了。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对“诗中有画”作出了种种解释。  相似文献   

7.
王维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能诗善画,通晓音乐,并精禅理。对于他的写景诗,千百年来,诗论家们都感到很有画意。早在唐代就有人称王维的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①。到宋代,苏轼更明确地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②久而久之,“诗中有画”便成为评价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定论。这个评价的确概括了王维诗歌富有  相似文献   

8.
绘画和语言文学有不少共同点。但它们毕竟是艺术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又有着各自的特点。不过,正象苏轼评初唐大诗人王维《兰田烟雨图》中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意靠诗句来揭示,诗情靠绘画来表现,两者由于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就达到了相辅相成,诗画交辉的效果。中国山水、花鸟、人物画,都注意到题诗,中外文学名著都注意到插画,就是因为文学和绘画具有互相利用、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写景是小学阶段习作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写景呢?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评唐代诗画家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王维,字摩詰)其中“诗中有画”道出了写景的玄机,即写景贵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在读者的眼前。下面,笔者试从三方面谈一些写景习作的浅见。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东坡志林》中有一段评论王维诗歌艺术的名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王维诗歌光耀诗坛,堪称唐诗之一绝。其实,诗画原本同出一源,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他们热爱生活的强烈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诗画艺术,用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深切感受。脍炙人口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就是证明。它先于王维,更先于王诗,所不同的是王维诗歌致力于写景抒情,而《木兰诗》却是在叙事中展示更为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给人以十分形象的艺术感染。《木兰诗》  相似文献   

11.
《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从后汉至初唐,前后有7个译者翻译,存留至今的只有支谦、罗什、玄奘的译本,而3人正是3个时期的典型代表。通过同经异译的对比,可以从语言上找到鸠摩罗什版本流传的原因,并进一步阐释同经异译的《维摩诘经》对汉语词汇史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苏轼对王维诗歌艺术的评论--"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为历代评论家所争论.若从诗与画的相关性来解读此评论,可以发现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精神性与山水诗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审美性特征非常相似,二者在追求"悟道"的共同终极关怀过程中形成了诗画艺术的相融.若以此对二者进行审美现照,就足以证明苏轼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自《维摩诘经》传入中国后,就有不少人从事翻译和注疏。王维、李商隐、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文人都有看过《维摩诘经》并且都留下了相关的诗篇。可见《维摩诘经》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之广。在《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影响中,其中它的言说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维摩诘经》与中国思想的关系非常复杂的,本文只拟从它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禅宗的宗风和两宋文人的禅诗等几个方面略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窥见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维,字摩诘,,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卒于肃宗上元二年(公元七○一年—七六一年)。在唐代名家辈出、高手如林的古典文学黄金时期,王维诗开一代之宗,不但把我国山水田园诗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首先创用皱法和宣晕画法、被称之为“南宗”画派之祖。他一生中精心力作,辛苦耕耘,不仅留下的数百首清新隽永的诗篇,而且画出了一百二十余幅价值连城的丹青妙品。在他的作品中,有临摹的村墟,写意的  相似文献   

15.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张舜民也说“诗是无形的画”。可见诗与画有着许多共同点。其实,在语言艺术的领域中,不仅诗,就是文,尤其是记叙、写景、状物、抒情一类的文章,也和绘画有着不少或明或暗的相通之处。众所熟知,绘画反映生活主要是运用色彩和线条。尤其十分讲究色彩的艺术运用,靠精湛的着色艺术来刻画形象,赋予形象以活的形神风貌,表达作者特定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诗,在万紫千红,缤纷多采的盛唐诗坛上,卓然成一大家。和孟浩然等人一道,号称山水田园诗派,掀起了继谢灵运之后,我国山水诗的又一个高潮,在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题兰田烟雨图》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觉得:这个评价主要是针对王维后期(开元末到天宝末这十五、六年时间内)王维作为辋川别业的主人,由壮年向老年过渡时写的大量的反映隐居终南,辋川闲情逸致生活的山水田园诗而言的。这时,唐朝一方面是国势的强大和经济的繁荣都达到了顶点,另一方面是在这强盛繁华的背后却潜伏着衰落的危机。王维又过的是恬静悠闲的生活,在风景优美的别墅中“弹琴赋诗,傲啸终日”。他自己曾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相似文献   

17.
王维一直心存辞官归隐之心而终未归隐,这种矛盾的思想,可以从<维摩诘经>中找到答案.从俗谛的角度看,王维的处世之态是亦官亦隐.从佛教的角度看,王维的立场在生佛之间,既在生又在佛,既不在生又不在佛.这就是居士.王维视维摩诘居士为楷模,一生效法维摩诘.力图整合出家不出家的两条道路,整合出世入世思想,"在家而重出家之美,深其恼耳",这正是他的苦恼所在.王维一生都在寻找合理的人生,追求个性自由,追求精神的自我主宰,企图通过奉佛参禅寻求精神出路.这种苦闷、彷徨与探索,最终被他诗化了.  相似文献   

18.
王维深得《维摩诘经》要旨,以维摩诘为楷模。其诗深广地渗入《维摩诘经》的美学思想。王维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土。语言既是造道之致,不复缚在文字,诗便进入无言真境。道悟诗悟,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9.
运用审美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古山水诗与佛教思想的关联,得出结论:陶渊明<饮酒>其五之"心远"与罗什注<维摩诘经>有关,"忘言"则与著名的"维摩之默"相类.谢灵运在<维摩诘经>"离我我所"思想的启迪下,将传统"以我观物"的山水观照方式发展成为"以物观物".极大地丰富了古代山水诗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表情性。一切优秀的诗歌、艺术作品无不具有独特的情感内容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王维的诗歌自然亦是如此。自从北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问世之后,千百年来,“诗中有画”一直被公认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但是,“诗中有画”的具体内涵究竟如何,历代的诗论家很少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