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统计》有一股醇美的“五香味”编辑同志:我是—位统计工作者,为了指导学习和搞好工作,近年来,我自费订阅了十多种统计报刊杂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订的这些报刊杂志先后被我“淘汰”了不少,唯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统计》杂志使我爱不释手,久留身边。为什么?因为《统计》杂志有一股醇美的“五香味”。  相似文献   

2.
1988年初,我提出了建立“统计行政管理学”的建议(见拙著《在实践中推进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载《统计研究》1988年第5期).两年多来,对这个建议有种种反映.很多同志表示赞成,也有些同志持怀疑态度.有一位好友曾幽默地问我:“你看是  相似文献   

3.
朱之鑫局长在2000年《中国统计》编委会上如是说—●《中国统计》出来以后,我每期都看●作为国家统计局唯一的机关刊物,要坚持讲政治,努力实现“三个”代表●要办好《中国统计》光靠几个编辑不行,要靠全系统的支持●我希望编委们自己动笔,每年为《中国统计》写一两篇好文章,要把能不能上《中国统计》 作为评价各司工作水平的一个依据●今后,我也争取多为《中国统计》写文章读者诸君见到本期刊物时,大约    已近年尾,每逢此时,编辑部最主要的工作,除了把1至12期的《中国统计》摊在桌上,评刊、总结、检视之外,最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4.
《江苏统计》是良师益友文/盐城市郊区老区开发促进会殷定华编辑同志:每逢贵刊发行期,当我们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油墨芳香的《江苏统计》后,大家都争相要看,得先者总是爱不释手。我是《江苏统计》忠实的读者,几年来,我原来工作的机关和现在的工作单位都一直未间断地订...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读者来言:尊敬的《中国统计》编辑们:我是一名县级统计干部,1989年毕业于河北农大。初入统计大门之时,只觉得统计知识丰富,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在统计岁月中留下我匆匆的脚步。在我从业16年中,听到了许多对统计的无奈和贬低,我是极不赞称这种观点的,可我说不清统计为啥好,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中国统计》中的“生活中的统计学”,使我大喜过望,我开始阅读《中国统计》,以前我总感觉她比较深奥,不常看。统计的好处在《中国统计》得到了明识,对统计的情感在此得到了共鸣,更有那么多为统计奉献的基层统计人和高级知识分子,我视她如珍宝。对统计…  相似文献   

6.
写下这么大气的一个题目,无非是想成就心中的这个愿望。 想当初,有人说起“中国的统计统计的中国”时,心中真的有所震撼,这是一幅多么大气磅礴的统计蓝图! 当这份久久挥之不去的憧憬归于理智之后。我们知道,创造是需要脚踏实地去做。于是,我们就从这一高度去出版《中国统计》杂志,并为此,我和我的同事们须臾不敢懈怠。 其实,在编辑部,我们一直在“悟”、在琢磨、在调整,细心的读者应该看得到,《中国统计》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当然,变化,不一定说是最好的,但可以说是荡涤陈腐、追逐进步。海明威说过:当年的巴黎一去不复返了…  相似文献   

7.
各位代表: 值此西部开发、举国关注西部的时刻,我们相聚在乌鲁木齐,召开新千年第一次《中国统计》通联工作会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国家统计局及《中国统计》编委会全体成员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中国统计》的通联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慰问和诚挚的感谢,感谢各位多年来在组稿、发行等方面为《中国统计》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中国统计》是国家统计局的机关刊物,多年来,她所坚持的“普及为主、兼顾提高,面向全国、重在基层”的办刊方针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落实,在统计系统…  相似文献   

8.
来信摘登     
我在厂里搞统计工作。去年初,我怀着尝试的心情订了一份《统计》,原以为可能跟一般的统计杂志大同小异,谁知看后。着实为自己又多了一个学习上的良师、工作中的益友而欣喜不已。每当《统计》一到,总有几个统计员将它抢去,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9.
看了《中国统计》某期编辑手记,才知道有此一说:写“生活中的统计学”、“统计理财”这样的文章多了,就跟宋丹丹似的……。老汉我反应迟钝,半天没整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宋丹丹怎么了?做为一个男士,我们也许对一个既不嫩也不老但装得又老又丑的“老太太”在那里装疯卖傻感到腻歪,但她老人家给许许多多的观念众带来欢乐确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您认为表演艺术缺乏科技含量,但恕我说一句不客气的实话:现如今,中国的专家、学者(以职称为准)如同经理和官员一样,多得掉一片树叶就能砸着七个、八个;但演小品和喜剧的“老太太”,在赵丽蓉之…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社会主义革场经济的新时代,要想振兴统计应找准“三点”,即切入点、结合点和落脚点。找准统计工作的切入点,争取领导重视,提高思想暖着,弘扬敬业精神,激发工作热情,增强责任感,注重“四学”:一是学时事,以党的有关重大会议和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为内容,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用马列王文、毛泽乐思想武装头脑,使第六个统计人员达到知天下事,顾全、大局,跟共产党走。二是学专业知识,提高服务本领,适应统计体制改革的要求。以《统计学和统计显础知识》、《统计理进》、《统计体制改革》为内容,广泛…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中国统计》不求最好,但一定越办越好。谢谢您对《中国统计》寄予的美好希望。套用您的一句话:我们的编辑不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最大限度地去追求这种优秀,并将之投入到《中国统计》的每一期中。我们将应您的要求,努力去组织几篇这样的稿子,请等待一些时日。编辑:您好。我是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记得刚开始,有人问我是做何工作,我说做统计,大都作不解状,那份尴尬,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大多数人,知道会计是怎么回事,对统计却几乎一无所知。在城市如是,在乡村则有过之。而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我在…  相似文献   

12.
《统计与预测》是由广东省统计局及广东省统计学会主办的全省唯一公开发行的统计权威杂志,其“立足统计,面向基层,普及为主,兼顾提高”的办刊宗旨非常适合我们基层的统计工作者。为此,我局号召全市统计员将《统计与预测》作为日常工作必读的统计辅导材料,并要求全市有统计业务的单位或拥有统计员以上职称的人员都要订阅一份《统计与预测》。近五年来,该杂志在我市的发行量都超过300份以上,发行量排在全省各县(市)的前列,我局因此也多次受到省统计局的书面表扬。何以我们会取得如此好的发行成绩呢?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统计》是一本崇尚解决实际问题、确实具有倾听群众呼声的民主风范的好刊物,可以认为,它反映了国家统计局的良好工作作风。看了《中国统计》1994年10月“知难愈进 昂扬而上”、“困惑与感叹”以及1995年2月“基层统计机构的出路在哪里?”三文后,感到《中国统计》是值得信赖的,因此撰写此文。 我当过工人,从事过行政工作以及工程技术工作,现在又长期从事统计工作,我在省级统计局工作过,现在又在县级统计局工作;因此,我想从比较的角度谈一谈对于县级统计局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统计实践历史久远,统计史料浩如烟海。简牍是文化瑰宝,历史遗存,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但是传统的统计史料研究很少使用简牍。“文革”后首先出版的《统计发展史》未使用简牍史料。相继出版的《中国统计史略》和《中国统计史》仅使用《睡虎地秦墓竹简》和少数旧居延汉简,不仅大量简牍史料未能利用,还把反映战国晚期统计活动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定为秦汉时代。国家统计局2002年6月17发布的莫日达先生的《秦汉统计史》,依然把睡虎地秦墓竹简反映的时代定为秦汉,并且只用了6例居延汉简,其他简牍未见。其他如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莫日达《先秦·秦汉统计思想史》(2001)和《中国古代统计思想史》(2004)都未见简牍史料。可见,我国古代统计史研究对简牍的使用很不够。201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李孝林教授等著作的《基于简牍的经济、管理史料比较研究》一书,其中第六章从简牍史料的角度对统计史做了新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成果。1、从简牍史料入手研究统计史,探究统计痕迹,资料详实可查。以往的中国古代统计史研究多用传世文献,不用或少用简牍史料。传世文献大多系层层汇总或高度概括后的结果,很难反映其统计处理过程、统计技术应用等。与传世文献相比,简牍中反映了各个层级的原始记录,有统计台账,反映出统计格式、统计分类、统计内容、统计技术等原始资料。简牍统计史料研究以简牍史料为研究对象,从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系统研究我国古代统计史。作者在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找到案例,反映了“战国时代秦国户口和财产统计的内容和格式”。在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筒、尹湾汉简等简牍中分类归纳出关于人口与户籍统计、农田统计、财产统计、兵物统计等许多统计内容。2、研究了上计制度的历史变迁,提出各级政府的经济责任制借助于统计报告来维持和实现。古代的“计”,原为计算之意,涉及范围广泛,涵盖统计、会计、审计等方面。上计制度,是古时地方领导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通过对《周礼·天官》、《商君书》等的研判,“我国统计报告制度在周朝已经相当发展”,“但当时会计、统计并未分离”,澄清了“上计”的命名始于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叶的春秋晚期,而不是战国。进入战国,分析“上计”的多处记载,说明“当时的上计制度在全国已普遍运用,比西周的统计报告制度又是一大进步”。秦国的上计制度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在全国普遍推行,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公路统计,也是《中国统计》的忠实读者,以前总是认为经济、统计论文都是很抽象化、理论化的文章,比较枯燥。但是《中国统计》中不断出现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统计”的理念,让我对作者们敏锐的眼光、睿智的归纳和总结以及丰富的语言才能由衷的佩服,而且通过本刊物使我了解了国家关于统计政策的许多大政方针以及国内外统计的发展方向,可谓良师益友。感谢《中国统计》将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统计平台展现给广大统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心的点头     
读1999《中国统计》“海外来稿” 一栏,台湾辅仁大学谢邦昌教授的《统计的出世与入世观》、《统计与人生》,时有阵阵清丽的风迎面拂来。给久久埋头数海的人,揉一揉疲倦的眼睛,舒一舒滞重的心灵。 谈统计与人生,这是现实不可回避的难题,直面现实与人生,话题才能走进人的心里。一位诗人说“感觉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使灵魂富于生气以及保持平衡的心理。”面对现实,谢先生并没有“教授”一番深奥的道理,而是拿来他诗意的感觉:“如果你等我,我一定会回来,但你要认真等,全心全意地等!等到天下黄雨等到天飘白雪!等到你心意动摇,…  相似文献   

17.
今天省人大法制委和省统计局联合召开宣传贯彻新《统计法》座谈会,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的统计负责人畅谈了许多好的意见,其中的有些建议很有深度。我相信.这次会议必将有力地推动我省新《统计法》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工作。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一、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增强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统计法助自觉性。首先.要认真学习《统计法》,增强备级领X依法统计、依法行政的观念。市场经济越发展.统计工作越要加强。从国际上看,统计工作和公民的统计观念都是很强的。因为统计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我…  相似文献   

18.
数里数外     
有人说:“统计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比喻很形象,但是真正读懂这个晴雨表,“指点江山”说出个一二三来,我想就比打比方难多了。无怪乎一位统计学家用一种充满希望和召唤而又透出些许无奈的“趋势预测”说:“统计思维,如同读写能力一样,总有一天会成为讲求效率的公民所必须的本领。” 好一个“总有一天”,不知道离我们还有多远? 再远的路,也有个尽头,关键是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锻炼和培养出统计的眼光、统计的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功夫,除了科班的系统学习,还要“处处留心皆学问”,不时激活“统计细胞”的…  相似文献   

19.
《山东统计》2004,(4):14-15
统计可以是一种行为,一个职业,一类技能,一样方法,一门科学……统计在社会视野和思维里占据着如此宽泛的地位,当然统计可以归纳成为一种文化,统计文化。什么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提到《中国文化史》中关于文化的概念有182种,提到荣格(瑞士人,著名心理学家,早期研究中国文化的两方著名学者)的一句话:“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统计》2020,(3):73-73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金句,满怀信心寄语亿万人民,勇敢踏上追寻梦想的新征程。亲切的话语、殷切的期待、郑重的嘱托,激励着每一个人继续在奔跑中拥抱梦想、成就梦想。为了讲好统计人为中国统计事业发展追梦前行的故事,《中国统计》杂志将在全国统计系统及行业统计部门开展“我们都是追梦人”主题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