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俊  迟翔 《唐都学刊》2009,25(3):52-55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两种形态,它们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营造了“科技人性化”的文化氛围,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文化向度。这就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即社会-历史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和后现代的转向。本文通过对西方元科学研究中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三者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转向的科学史根源、科学社会学根源,并重点分析了文化转向的哲学表征,指出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的新科学哲学所持的立场大致是一种文化学的和人类学的立场,即一种广义的文化哲学立场,其根本标志就是对科学哲学的人文理解,力求纠科学主义之偏,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表明传统的科学哲学已经穷途末路,科学哲学必须溢出自然科学亚文化的范围而面向整个的科学文化,走向科学文化哲学才是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邱龙虎 《社科纵横》2012,(11):114-116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重视科学传播,并身体力行传播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宣传科学的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对提高国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中国科学传播事业有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是一致的,科学是一种人文学术,人文学术是一种科学.在当代,尽管科学与宗教有矛盾和冲突,但不能否认的是近代科学仍是在宗教哺育下发展的.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立并非习惯中所理解的那样强烈.近代人文主义思潮与近代科学思潮有共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遗产,并有相同的目标,真正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不是人文主义,而是主流宗教势力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诸多方面也是一致的.在当代,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裂十分普遍,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要做到的是整合人文与科学的分裂.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相志  魏伟 《学术交流》2006,(10):183-18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纵横不同的两个维度。前者是以理智为主导的实证性文化,侧重理性思维;后者是以直觉为主导的非实证性文化,侧重感性思维。尽管客体差异及运作规律不同,致使主体思维方式与认识方法不同,但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整体中,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依靠科学技术诞生的物质成果越来越依赖于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科学的社会建制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科学文化的制度层面渗透了人文因子,并体现着人文文化的要求;科学精神不仅求真,而且求善,人文精神不仅求善,往往与求真密切相关。二者都致力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人自身的完善,因此,促进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于2 0 0 4年4月2 0~2 2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原名为“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的路甬祥教授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教授于2 0 0 3年共同倡导发起,论坛的宗旨是为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提供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贯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论坛还旨在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为在新世纪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独特的贡献。论坛邀请…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做过一定程度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人们试图在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中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以实现二者的整合.由于人性有自觉追求人文与科学融通的倾向和要求,所以我们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分子的对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这不仅为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奠定了深层次的理论基础,而且为解决当今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球问题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科学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科学主义可以看作是哲学观念、价值观念、文化立场的交融。在哲学的层面,科学主义以形上化的世界图景和实证论为其核心,二者似相反而又相成;在价值观的侧面,科学主义由强调科学的内在价值而导向人类中心论(天人关系)与技治主义(社会领域);在文化立场上,科学主义和科学化为知识领域的理想目标,并多少表现出以科学知识消解叙事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趋向,与之相联系的是以科学为解决世界一切问题的万能力量。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广义的文化、价值观念,科学主义并不是西方特有的现象。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过程中,科学主义同样构成了中国近代、特别是“五四”时期一道引人注目的思想景观  相似文献   

10.
王涛 《唐都学刊》2000,16(4):93-97
本文立足于人文主义立场,针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研究方法存在的教条历史主义倾向和文本形式/内容概念的偏颇,指出在文学研究中以历史意识取代历史主义,强调艺术形式的人文主体性。认为在建构文学这一人文学科的客观性时,不应以实体化和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态度剥夺主体的决定性地位,提倡在文学活动中以接受理论为指引集中关注接受活动本身,在多种文化要素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文学的人文特性。  相似文献   

11.
人类曾构想过一个无知无欲、幸福美好的精神乐土——伊甸乐园,培根也曾设计了一座充溢着知识氛围的科学圣殿——所罗门窗.人类总是具有不同的文化朝向,而现代社会这种科学与人文文化间的距离似乎在不断拉大;但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却并未能沿着这两条路径重新找回伊甸园或真正建立起科学的圣堂,相反却日渐感到价值、信仰的贫乏和这两种境界的走失。一、若即若离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被马克思誉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真正始祖的培根曾精心地设想了一个科学的乌托邦——新大西岛的所罗门立,在那里国王不再是柏拉图推崇的哲学家而是睿智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余英时主张人文主义的历史进化观,反对历史发展规律或历史通则,但承认人类历史发展的共通性或普遍性;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关联性,认为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是很难变化的,反对将现代与传统相对立,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应当承继儒家传统来实现;主张历史发展多元论,反对各种形式的历史一元论和决定论;认为文化(思想)、政治、经济是社会历史的三大领域,分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历史发展中各自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思想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认同中国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余英时的儒家人文主义历史观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存在其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在摧毁古希腊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观的同时,理查德·罗蒂倡导的后哲学文化观还摧毁了传统的科学观,是一种把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统一起来的、以人为核心的新的文化观.它以相应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和处理社会问题,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科学观的缺陷和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的偏颇,并有望消除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隔阂,主张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由于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符合现今时代的要求,已经冲出美国学术论争的视野,彰显出普遍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反思与批判科学理性,是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夹缝中的当代俄罗斯哲学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哲学"批判"所取的价值理念是人本主义,它揭示了科学理性对人的负面影响,质疑科学理性的认识与世界观功能;"批判"所用的理论工具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它揭示了以科学理性为根基的西方文化的危机,强调以具有传统性、浪漫性、人文性、宗教性的俄罗斯传统文化,重建后现代社会人类文化;"批判"所指的未来社会是后现代化,它强调以自主、个性、多元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超越现代化社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当代俄罗斯哲学的科学理性批判,既有合理性又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15.
苏丹 《学术交流》2013,(1):59-6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两种精神,二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包含着人文意蕴,具体体现为宽容的激励、服务人类和民主平等。在科学精神中充分融入人文精神是把握人类社会均衡发展的关键,人类的发展和行为既要符合规律性也要符合目的性,科学为符合规律性提供依据,而人文则为符合目的性提供价值指向和评判基准。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持久进步。  相似文献   

16.
徐国利 《求是学刊》2002,29(1):110-115
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 ,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探讨了认识的起源和形成 ,阐发了在人文界认识的体用不二性和人文性。他深入分析了人文科学的认识方式及其特征 ,即重经验、直觉和综括 ,寓价值观与仁慈心 ,这和自然科学认识方式是绝然不同的。进而他还就历史认识的主观性进行了具体分析。钱穆的人文历史认识思想既有积极合理的方面 ,也有局限和错误 ,需要正确分析对待。  相似文献   

17.
冯立鳌 《探求》2008,(3):11-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论断,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维而得出的崭新结论。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发展的良好状态;社会和谐是指在以人为价值判断主体的生活中,社会各个要素处于互相促进与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及其重要方面。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  相似文献   

18.
董德福 《求是学刊》2002,29(2):114-117
蒋梦麟是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 ,反对顽固守旧和全盘西化 ,主张引进西方文化 ,建构亦中亦西的文化体系 ,热情讴歌五四新文化运动 ,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追求个性自由的现代教育理念 ,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他对五四的缺点进行了理性的反省 ,为后人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科学的科学主义模式和人文主义模式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形象是英美人建立的。英美的传统已看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区分,这一传统倾向于认为,社会科学的方法和元理论即使不与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元理论相同,也是与其相似的;按照这种观点,人文科学在方法上和目的上则完全是另一种样子。在欧洲大陆,这一传统已成为在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之间作出基本的划分,后者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种人类科学(或穆勒所称的道德科学和泰勒尔所称的关于人  相似文献   

20.
詹扬扬 《探求》2001,(4):64-67
在古代,科学与人文原本是融为一体的,是人类对自然和对人自身两方面认识成果的结晶。随着近代启蒙运动的兴起,科学与人文开始出现分化。这种分化的结果,一方而为人们谋取物质利益上取得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其反自然、反人道却使科学失去了人性的光彩。人类通过反思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发展不能只追求技术理性,还要给予科学深切的人文关怀,使科学与人文在新的层面上重新复归,由此将现代科学导入人性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