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剩余价值作为经济范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反映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经济关系,它是由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质决定的。因此,剩余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特征。剩余价值本身是资本关系下“物化的剩余劳动”,或“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也是劳动力创造的总价值中超过予付资本或成本价格的余额,是“没有支付过代价的价值”,或者说是“产品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一些同志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作为剩余劳动的物化形态,伴同剩余劳动的产生而产生,随同剩余劳动的存在而存在”。(《学术研究》1981年第四期第75页)另一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范畴是以劳动力变成商品为前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既然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而剩余价值就应毫无疑问也是资本主义的特有”。(同上,第76页)我认为,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  相似文献   

3.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华  刘晔 《中州学刊》2003,23(6):35-37
剩余价值的秘密是马克思发现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是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范畴论述的。然而 ,社会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 ,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共有范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非劳动生产要素所有者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的 m 是以剩余价值命名的,社会主义商品价值中的 m 应采用什么范畴来命名呢?一种意见认为,剩余价值即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商品经济共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社会主义商品价值中的 m 也可称为剩余价值。一种意见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不存在适用于商品经济的剩余价值一般;把剩余价值范畴应用到社会主义经济中来,在理论上根据不足,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本文赞成后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说:“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资本论》第一卷第243~244页)马克思在这里确切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实质,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并且指出使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区别开来的,不是有没有剩余劳动,生不生产剩余价值,而是占有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的形式。剩余劳动及剩余价值是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条件,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6.
<正> 承认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的关键在于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剩余价值,而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价值的前提在于,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剩余劳动论述的几种含义是: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阶级对立社会共有的剩余劳动;一切社会所共有的剩余劳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反映剥削关系的剩余劳动就不存在了。但如果由此便认为剩余劳动与剥削关系、阶级对立一起产生、一起消亡,显然是误解。我们知道,剥削关系的产生固然是以剩余劳动的出现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意味  相似文献   

7.
当前,经济理论界不赞成税利分流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利税仅仅是上交的不同形式,形式是可以适应国情而随时变化的。‘税利分流’不能成为发展方向.”下面,就这一观点,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 一、“利税仅仅是上交的不同形式”吗? 回答是否定的。“利“与“税”绝不只是上交的不同形式,而是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利”与“税”的性质截然不同。“利”,即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是资本家在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其生产成本的余额。这个余额就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不被看成是可  相似文献   

8.
童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区别,不在商品经济上面,也不在计划经济上面。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奴隶社会是奴隶制度,被剥削的是剩余劳动;封建社会是徭役制度,被剥削的是剩余产品;资本主义社会是雇佣劳动制度,被剥削的  相似文献   

9.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认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活劳动仍要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当然也有剩余价值。作者说,这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某些字句”,而是“解放”思想。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不妥当的,值得商榷。一、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经济范畴马克思首先科学地发现和创立,把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说:“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光辉文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在建国后的头七年所实现的伟大转变,历史地结论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个结论和表述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它对阐明和维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严整性,对正确地研究和理解党的历史,对科学地总结我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对坚定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也有些同志对《决议》的这一表述还有着某种程度的不大理解或不同认识。有的说这个表述同过去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等没有什么区别;有的说这个表述没有过去的提法科学;也有的说不知道这个表述是什么意思;等等。为了共同学好《决议》,正确领会其精神,就自己的理解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而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有,在社会主义也有。(见《学术研究》80年第5期,以下简称卓文)郑兴听同志在《社会主义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吗?》一文中认为,卓炯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所以也就不存在剩余价值。(见《学术研究》81年第2期,以下简称郑文)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论据不足的。 (一) 郑文全篇的论证基础和出发点,是用否定社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不少地方办起了股份公司。从形式上看,这些股份公司同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都是合資经营,并按股分红的。但从性质上看,两者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披着“资本社会化、民主化”这样一些漂亮的外衣,借以掩盖它的资本主义的实质。马克思曾揭穿了这类假象, 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与“剩余劳动所有权”为根本标准,系统地、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指出“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  相似文献   

13.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劳动。这是马克思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然而,我们则认为:剩余价值不仅是工人劳动的产物,而且也是资本家劳动的产物。对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的分析,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一、从筹备建厂阶段来看工业资本家要想攫取剩余价值就必须开办工厂。开办一个什么工厂,生产什么产品才能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呢?这是资本家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开办工厂,资本家必须对原料来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以经济强制的剥削,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剥削为特点的。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了劳动力,而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地夺取剩余劳动的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不平等关系,它不象奴隶占有制和封建制那样露骨,而是比较隐蔽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教导我們:“社会主义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資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現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現为剧烈的阶級斗爭,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想想我們过去,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为蓝本的。马克思一生的两个巨大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也主要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剖析而建立起来的。但是,马克思在他一生的理论著述中,始终没有忽视对东方社会的研究。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时所阐述的一系列观点,特别是关于在世界历史和世界交往的条件下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跨越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本质上是前后承接的和开放的。文化的封闭政策,只能导致贫困和愚昧。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然而,社会主义又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的,从文化继承的意义而言,它和这个“母体”之间必然有着许多共同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往往对资本主义的一切绝对否定,单纯地谈论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质的区别,而对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内在联系却很少思考,甚至成为禁区。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两种社会制度在广义的文化方面,有着继承关系,因而有着许多共同点。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剩余价值论发展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雪平  秦恒 《理论界》2006,(10):131-132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它的诞生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机体内部结构全面系统的认识。如何坚持剩余价值理论,怎样把剩余价值理论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仍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工作者需要回答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 ,不能用来剖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有二重性 ,社会主义性质是其基本属性。按资分配中的“资” ,源于劳动者提供的剩余劳动 ,因而按资分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也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0.
王惟中先生在“‘社会生产目的’是客观经济范畴吗?”一文中,认为“社会生产目的”不是客观经济范畴,仅仅是主观意识的范畴。”据说根本不存在客观的“社会生产目的”,他的主要论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没有将“社会生产目的”作为客观的经济范畴运用过。是这样的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般说来是将“社会生产目的”作为客观经济范畴运用的。试举几个例子:“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即积累过程,在这个剩余价值生产中是一个不可少的部分——便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的目的和决定的动机。所以,我们不要把这种生产,表现为别样的东西;那就是,不要认为享受是这种生产的直接目的,不要认为这种生产,是为资本家生产享受品。如果这样看,我们就会完全看不见资本主义生产表现在它的全部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