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科学认识评价及其主体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评价问题及其实质科学认识的评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评价,是指在科学家的正式交流场合中对科学认识成果的系统全面评价;而广义上的评价则包括非正式交流中个别同行的某种评价,以及在其他场合以各种方式进行的评价.在这种规定下可以说评价渗透在科学认识形成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它同科学认识确立过程的检验环节和承认环节呈复杂交错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科学美的问题越来越被科学家和文艺家所关注。文艺家着重于关心科学美对文艺诸多学科所带来的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而科学家则着重于关心科学美对科学发现和创造中所起到的作用。这就自然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审美价值的课题:把科学认识作为一种客体来看时,它对文艺家这类认识主体能产生什么功能和效用?它对科学家这类认识主体又能产生什么功能和效用?探讨这类理论课题,无论是对哲学还是对文学艺术或者是对自然科学来说,都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价值哲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的课题。本文仅讨论后一个方面的问题,即科学认识对科学家所产生的审美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技术的关心,是对人的真正的关心。技术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之一。技术所蕴涵的解放价值、文明价值、审美价值、自由价值等体现了人的发展向度和价值追求,马克思对技术的辩证理解和科学认识,开启了实现未来美好社会的绿色通道,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4.
科学认识的评价是科学认识确立的核心环节,是科学认识获得社会承认的认识基础。对于评价标准如何规定以及对评价主体如何选择,不仅关系到理论自身的命运,而且直接影响科学发展的进程。因此,评价问题不仅是西方科学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所应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认识评价的实质和作用 所谓科学认识评价,从狭义上说是指在科学家正式交流场合中对科学认识成果的系统全面的审核、衡量或鉴定,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理论与诸方面的对比,而获得对其真理性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科学认识活动都是基于科学认识主体固有的本体论承诺,在认识论意义上,以科学方法为手段来进行的。这一认识模式中,承认并且确认科学认识对象(即认识客体)的客观性与独立性成为科学认识的理所当然的基本前提。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迫切要求对这一前提作全新的认识和深入的阐发。本文依据客观实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与认识主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方式的不同;依据认识主体在认识中对客观对象把握的程度的不同,将通常所讲的实在划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认识:自在实在;对象性实在;科学实在。  相似文献   

6.
在认识中有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之分。 科学认识,是主体以反映客体本身为目标,从客体本身反映客体,这种认识要求正确地把握客体及规律,要努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不要附加任何外来成份。科学认识的结果有正确的和错误之分。不管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都没有阶级性。 价值认识是主体把自身需要作为标准,是从主体需要,来认识客体,来根据科学认识揭示的客体属性及规律对其作出价值评价。它是以主体需要为出发点的,依赖于主观因素。在阶级社会中,同一客体对利益根本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价值。因此价值认识完全以阶级利益和意志为转移,为特定阶  相似文献   

7.
压抑、转移和文学──精神分析学说和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某些现象的断想叶中强如果我们承认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是多因的,如果我们承认艺术的价值取向是多元互补、兼收并蓄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避开长期以来把社会学的价值尺度作为唯一审美标准的狭径,而进入一个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审美中心主义”表现为一切以审美为标准,文学作品越具有审美价值,在文学史中就越有地位。中国现代文学以审美为本位,就意味着功利性、娱乐性和消遣性的文学没有地位。我们承认文学的审美性,但同时又反对把审美唯一化、绝对化、本位化。金庸现在被奉为“大师”,并不是因为其特殊的武侠小说,而是因为其武侠小说特殊性所隐含的一般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的诗歌美学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语言中心论出发,他强调从玩味诗歌语言来感悟诗歌的审美价值;从诗分唐宋的解释中,他强调中国诗歌美学的双重价值意向;从中西诗歌的神秘主义感通中,他强调语言的妙趣与心灵的无限拓展空间。应该承认,钱钟书的诗歌价值论美学对于当代中国诗学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离开人的主观愿望的“纯客观”的“科学方法”及其真值判断,自然科学的方法本质上是从审美愿望出发的价值判断,科学认识的发展史就是一种参照系的审美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的历史。各范式之间不等效,不可转换,绝对真  相似文献   

11.
语言意义理论中的“意义”一词,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书面意义;一是指认识上的真假、道德上的善恶、审美上的美不美的意义。本文的重点在于后一种意义。本文从人生在世的两种“在世结构”(即“主—客”关系式和“人—世界”融合式)出发,分析了上述第二种意义下的各种语言意义,认为,对语言意义理论问题的研究应当同人生价值和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语言意义问题纳入人生价值、人生态度和文化活动问题之中。作者提倡突破西方语言哲学的传统观点,不再把语言的意义仅仅归结为真与假的认识意义,而应当更着重讲语言的道德意义和审美意义。人生的意义不应当囿于科学认识领域,而应当重在道德和审美价值上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传统认为审美对象是人所面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存在物,它是与人无关的自在存在,它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前提。可是,如果审美对象是一种与人无涉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审美对象与审美客体是一组同义反复的概念,也就是说,对象是客体的另一种称呼。这是否是对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的混淆呢?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的多重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时 《学术研究》2004,(1):120-126
在本质主义的影响下,传统文学理论只承认文学的单一本质。而文学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因此有多种形态和多重本质。具体地说,文学有原型层面、现实层面和审美层面。与此相对应,文学就具有原型意义、现实意义和审美意义三重本质。不同形态的文学本质也不同:原型层面突出就形成通俗文学,它突出了原型意义和消遣娱乐功能;现实层面突出就形成严肃文学,它突出了现实意义和教化功能;审美层面突出就形成纯文学,它突出了审美意义和审美超越功能。  相似文献   

14.
高玉 《社会科学》2012,(1):169-176
受制于高校文学教育体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总体上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主要有社会文化批评、审美批评和现代批评三种模式。当前社会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审美批评则地位尴尬,虽然理论上大家都承认它的价值和作用,但实际上其受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也有限。文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文学性",即泛审美性,所以,审美批评是首要的批评,其它文学批评都是建立在审美批评的基础上。当今中国文学批评中,真正的审美批评还相当欠缺。重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首先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审美批评的经验,其次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丰富发展并系统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批评体系。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方式、写作技巧、文体、语言文字是文学审美批评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明理学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再到泰州学派,经历了从"理本论"到"心本论"再到"身本论"的转变。泰州学派的崛起,既对王阳明心学起到传播推广的作用,又导致了王阳明心学的最终解体。泰州学派的开山始祖王艮的学说思想大多取源于王阳明心学并有新的发挥,凸显了一种平民性、民间性的价值取向。王艮的美学思想贯穿着平民主义精神,进而铸成一种平民主义美学。而王艮诸弟子之学理正是王艮平民主义美学的逻辑发展,这就是:一旦承认人的天性的合理性,也就得承认"人欲"的合理性;一旦承认"性"、"理"一体的本体性,也就得承认"人欲"的本体性。就此而言,明中叶以后波澜壮阔的启蒙文艺思潮中蔚成风气的平民化审美倾向和审美趣味,分明是王艮倡导的平民主义美学的一种必然延伸。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史殿武近些年来,哲学界对人的问题颇感兴趣,人们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以及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和争论,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应当承认,人的问题的解决,人类解放的实践,均有赖于对人及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7.
科学既具有巨大的物质生产力价值,也具有多方面的精神价值。科学的认识价值是其精神价值的重要组成部份。科学所具有的认识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识目标价值。科学知识由于具备确定性、精确性和逻辑融贯性等优点,从而在一定限度内能够对认识的发展起到目标或典范作用;二是认识方法价值。一方面,科学认识可以转化为不同层次的认识方法;另一方面,科学活动所运用的方法,即科学方法,对一切认识活动都具有方法上的直接借鉴意义;三是认识条件价值。科学能够从变革思想观念、提供知识背景和输送科学精神等方面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创造条件。 研究科学的认识价值问题,目的在于为人们能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和实现科学的认识价值提供理论基础。因此,仅仅对科学的认识价值的表现有所认识还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涉及到科学的认识价值的评价问题。对认识具有价值的并非仅限于科学,实践对认识具有价值,各种非科学认识,如哲学、宗教和艺术等认识形式对认识也具有价值。在这多头绪的认识价值所组成的价值体系中,科学的认识价值居何种地位呢?科学的认识价值和实践的认识价值,以及各种非科学认识的认识价值是什么关系呢?在一定的意义上,这也就是所谓科学的认识价值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形式——论审美价值的特性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审美和艺术,感性形式具有更加重要、更加显赫、更加不可或缺的地位和意义。除了审美价值的载体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之外,其他现象(包括非审美的其他价值现象)虽然并不完全排斥却并不必然要求具有感性形式。这正是审美价值形态的形式与其他现象、其他价值形态的形式的重要不同之处,也是审美价值形态的形式的根本特点之一。审美价值载体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然而这独立性只是具有十分有限的和相对的意义;一般说更加典型更加普遍的情况是,审美价值载体的感性形式总是具有完整性——完形性质。凡是审美价值载体的感性形式,毫无例外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对于审美价值形态来说,媒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审美价值的创造中,尤其如此。从审美和艺术的新现实、新实践来看,审美—艺术的新媒介与审美—艺术的新现象、新形式密切联系着。  相似文献   

19.
渗透律是科学认识发展的重要规律。科学认识是一个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与认识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科学认识的渗透主要表现为:工具的渗透、方法的渗透、概念的渗透、原理的渗透,以及同层次科学认识的渗透、科学认识向技术和生产的渗透、科学认识向政治的渗透等。不同层次科学认识的渗透,通常采取由知识单元结合成知识系列;或者由问题单元结合成问题系列;或者由学科单元结合成学科系列等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康德以先验自我构造现象世界,又承认有认识所不及的道德本体(物自体)存在,陷于二元论。认识的根据不在主体的先验能力,而在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康德的伦理学也建立在主体性的基础上,以自由意志构造道德本体。但自由不是意志自由,不是主体性的实现,也不具有先验性,而是存在的同一性和本真性的实现;而且道德不是本体,仅仅是现实生存的价值规范。康德把审美置于现象界与本体界之间,是一种属于情感领域的反思判断活动,这不能说明审美的性质。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回归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可以把握存在的意义,从而克服了现象与本体、认知与伦理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