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明代残档,包括明辽东都司、山东备倭都司和明兵部等三部份档案,共一千零八十卷。其中又以辽东都司的档案为最多,约占全部明档的五分之四。年代从洪武到崇祯,其中以嘉靖、万历两朝较多。这部份档案是努尔哈赤进占辽阳后收集起来的,后搬移到了沈阳,被当成废物而利用。有些被裁剪成马鞍形做了信牌袋的衬里,有些则被裱糊在屏风上。解放后,在沈阳故宫清理出这些档案,根据其来源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信牌档”和“屏风档”。又因其残缺破损严重,也习惯地称之为“明代残档”或“明辽东残档”。  相似文献   

2.
流人由关内谪放东北,自古有之。到辽金元,特别明清时期已有大量流人被发遣到东北。据《明实录》和明代辽东档案即《明信牌档》记载,河北籍流人被流放到东北,从洪武年间  相似文献   

3.
“辽东”一向被称为明代的“京师左臂”战略意义极为重要。本文试就明代辽东地区城镇发展与衰落的历程作一简要的探讨,从一个侧面探索其古代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加深对中国封建社会演变的认识,也不无俾益。  相似文献   

4.
流人,《释文》解为“有罪见徙者”。《隋书刑法志》说:“流刑谓论可死,原情可降,鞭笞各一髡之,投于边裔,以为兵卒,未有道理之差”。这就是说,因罪而被流徙者,均谓之流人。关于明代四川籍流人谪戍辽东,《明实录》、《辽东志》、《全辽志》等均有记载。那么,他们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被谪戍辽东的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有明一代所实行的残酷的流人政策。明初规定,犯有二十二条“合编充军”罪中的任何一条,都可定罪充军为流人。所谓二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卫所不是单纯的军事组织单位,而是拥有一定辖区和固定人口的军事地理单位。明代辽东都司作为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其徭役制度建立在军事卫所体制基础之上,呈现出与腹里州县十分不同的特点来。对辽东卫所徭役制度的揭示,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明代军事卫所制度的全面、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6.
沈阳故宫博物馆现藏一批从“后金”天聪时期到“清”崇德时期的信牌。这批信牌,就牌面文字而言,可分为三种:一是蒙文“聪明汗之诏”信牌;一是满、蒙、汉三体文字的“皇帝之宝”信牌;一是满、蒙、汉三体文字的“宽温仁圣皇帝信牌”。其中,除“宽温仁圣皇帝信牌”颁于清太宗皇太极改“后金”为“清”之后而外,其余两种信牌的名称、年代和用途,说法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是“清太宗”时期作为证件和文件的;有人则认  相似文献   

7.
明朝推翻元朝后,先后修建了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的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榆林、宁夏、固原、甘肃九镇边墙。史称“九边”。这就是明代修建的万里长城。本文根据史书记载结合踏勘明代辽东边墙遗迹,作简略记述。一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修建的辽东边墙,历时三十九年,直到成化十七年(1481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碑志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书。明代辽东碑志出土颇多,占有重要地位。特別近年来,辽阳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在辽东都司治所辽阳及其附近地区发现的各种碑志,琳琅满目,风雅古朴,可称之为辽阳碑林。这些碑志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边疆沿革及民族政策等,是研究明史,特别是研究明代辽东地区社  相似文献   

9.
明代辽东都司辖境南起旅顺口,北至开原,东临鸭绿江,西尽山海关,即相当于现今辽宁省的大部,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望青徐,北引松漠,东控海西女真”,是中原地区北连奴儿干都司辖区的中间环节,辽东都司和后来设置的奴儿干都司,成为明朝在东北统治的两大支柱,而辽东都司尤其重要。在其存在的历史时期,它对于进一步发展辽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进而对整个东北的开发,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它对于明政权在全国的统治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辽宁省开原县庆云堡西十里的地方,有一称为“双楼台”的地名。此处便是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明代辽东边墙新安关(亦称西关)的遗址。因是新安关门楼坍塌后的两个座基,后人称之谓“双楼台”。新安关原是开原境内西部平原上辽东边墙的一个重要关隘。辽东边墙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是为防御游牧于开原西北之兀良哈等部的扰掠而修筑的。但是,此关同时也是兀良哈等部与内地汉族通商互市的一个通道。新安关原是建在土丘上,其座基为两个土台。据清代咸丰年间《开原县志》记载:“每台高约五丈,下垒红石,上砌古砖,南北对峙,相距丈余,中设复道以联之,道下有门。”这门即是新安关的关门,是边墙内外通行的必经之路。关门是券形的,除有两  相似文献   

11.
明代辽东共考出72名进士,任京官者自尚书至行人共30名,占总数的41.67%;任地方官者自布政使至知县共42名,占总数的58.33%;入仕率之高名列全国前茅。辽东进士在任职后绝大多数都能恪尽职守,不少人成为勤政恤民、公正执法、清正廉洁、刚直敢言等方面的佼佼者,其中尤以宁远进士陈寿、沈阳进士范!、东宁进士周正、辽阳进士顾能表现最为出色。在文化方面,他们不仅是辽东地区文化发展的推动者,而且对任官地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做出贡献;至少有13人留有著述传世,主要集中在经学、诗歌、史学三个方面;经学以义州进士贺钦最具代表性,诗歌以广宁冯裕、冯琦成就最高,史学则以广宁冯惟讷、冯琦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2.
明代有大批“免死减等”的山西籍谪戍东北辽东的流人,他们离乡远井,跋涉山川,来到重冰积雪,绝塞异乡的北国大地,与当地的兄弟民族,披荆斩棘,辛勤劳动,携手前进,对祖国东北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明初兵源不足,粮饷匮乏.为解决这个问题,明王朝使大量谪戌流人充军.明朝规定,发配充军,不是地望道里相近两地互遣,而是流徙千里之遥,绝塞异乡,基本上是南方人谪戍北方,北方人谪戍南方.有大批“山西、陕西、宣大、河南(流人),发辽东”.  相似文献   

13.
在沈阳北部九十里地方,矗立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铁岭市,她原是明代的铁岭卫,东北边防一大重镇。为防范蒙古和女真人,明朝自山海关向东北方向修筑一道长达千余里的边墙,直至开原、铁岭,“每三十里即筑一城,势如连珠,明季防边旧制也,昔皆列兵戍守”。铁岭“为明季极边”,特置“重兵戍守”。到万历初年,辽东达到全盛,“铁岭  相似文献   

14.
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代辽东都司》一书,是杨旸同志在其所著《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一书出版后的又一部研究明代东北历史的重要著作。这两部专著是研究明代东北历史的姊妹篇,是杨旸同志长期以来,刻苦钻研、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为中国东北边疆史的深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关于沈阳故宫博物馆藏信牌、印牌考释问题,我在《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上发表《信牌、印牌考释》之后,有同志发表了不同的意见①,现再行考释如下。一、蒙文信牌关于蒙文信牌的内容,前已有释,不再重复,这里只想谈一下关于释文最末一行的款识问题。该牌最后署曰“天聪汗再次行文春正月”,“天聪汗”满文写作(因印刷不便,满文均以罗马字对音代之)sure han而蒙文写作cecen han,其第一字汉泽均为“聪明”,第二字均为“汗”,合在一起是“聪明汗”。那么“聪明汗”为什么要译成“天聪汗”呢?“天聪”  相似文献   

16.
万历末年,随着后金与明朝战事爆发,辽东集结大批军队和马匹,为解决粮料供应,明政府在山东登莱地区实施召买制度.从万历四十六年战争爆发到天启元年沈阳失守,辽东一带的粮料主要由山东筹集.在召买粮料过程中,山东地方有司、户部、督饷大臣和辽东边镇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论.晚明时期,随着明代中央政府政治控制力的衰败,在户部和地方的博弈中,户部往往处于劣势,最后只能以妥协而告终.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英国藏有大批汉文中国历史档案资料,其中包括一八五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国侵略军劫夺的广东省衙门档案。叶名琛时任两广总督,因此这批广东档案又被称为“叶名琛档案”。不久前已由英国研究人员对这批档案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为了向国内史学界介绍这批档案的基本情况,笔者在参阅多种中外文资料的基础上,撰成此文。一、广东衙门档案的被发现近三百年来,英国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国家,尤其在前二百多年,是最主要的国家。英帝国主义者在侵略中国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收集和保存了大批近代中国的历史档案资料,数量极为庞大,内容非常丰富,甚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期至40年代,明代易学不被关注;5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明代易学逐渐受到重视。既往对明代易学的研究大都就易学言易学,未能脱离“象数”与“义理”这一传统路数。只有注重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充分紧密地结合明代社会思潮和学术文化氛围,将受《周易》以及易学启示、影响的明代历史过程和思想、学术等文化现象作为考察对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明代易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与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19.
论明代海盐产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盐业生产也不例外。明代海盐产地分布于从辽东半岛至北部湾的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及其附近某些岛屿。明代海盐生产至少有177个盐场。与元代相比,盐场总数增加了4个。由北至南按照产区依次论述,其(上)部分主要研究了辽东、长芦、山东、两淮、两浙的情况。其中,交阯12场是新设,存在时间较短。两浙盐场减少了10个,主要是盐场合并所致。辽东盐场增加了14个,这一点与明朝政府在这一地区实行军事屯田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谭纶(1520—1577),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人,明代中叶杰出的军事家,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史称“谭戚”。隆庆二年(1568)三月,谭纶因兵科给事中吴时来的推荐,由两广总督升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隆庆四年(1570)以后,先后任协理京营戎政和兵部尚书,直至万历五年(1577)去世。在前后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对废弛至极的蓟辽边防进行了多方整顿,为巩固明朝北部边防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分设路区,调整部署蓟辽总督的辖地为同属“九边”之一的蓟州镇和辽东镇。蓟州镇位于北京东北郊,拱卫着京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