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屠格涅夫看肖洛霍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是继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之后苏联文学中最卓越的一位作家。他在苏联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能够与之相媲美。但是他也象列夫·托尔斯泰一样,既伟大又复杂。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既取得了卓越的、无与伦比的成就,又表现  相似文献   

2.
一位创作态度十分严肃的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总是反复地、精心地加以修改,力求把最精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托尔斯泰说得好:“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摒弃。”我国著名小说家周立波的成名作——描写东北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出版前曾经作过两、三次修改。他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我对于删改自己  相似文献   

3.
列·尼·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早已成为世界古典文学中的名著。伟大导师列宁在1908年到1911年间,即托尔斯泰的八十诞辰和他的逝世前后,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需要,写了近十篇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列宁在文章中深刻地分析了这位天才艺术家创作中的矛盾的阶级内容和造成这种矛盾的社会原因,明确地阐明了无产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对李光洙的影响贯穿了他的全部创作过程,其创作的第一时期深受托尔斯泰的批判精神影响;第二、第三时期则深受通常意义上的“托尔斯泰主义”影响。托尔斯泰对李光洙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既是使李光洙的文学创作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朝鲜得以一统天下的理由,也是导致其后李光洙创作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早在一九二四年,一位文学评论者就说过:“不过批评对于作者,另外还有一种工作,就是顺着作者的本意来批评他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看作者注意之所汇聚而尽力以求表现出来的东西,究竟表现出来没有。”①“顺着作者的本意来批评他的产品”,这确实是一个很精当的看法。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六十年来,评论者几乎都一致推崇它为不朽之作,但是对它的本意,也就是它的基本思想的认识却是很不相同的。鲁迅自己是十分注意人们对《阿Q正传》本意的认识的,他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九日《致沈西苓信》中表示不同意将《阿Q正传》编为电影,其主要的理由就是:“况且《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阿Q正传》的本意是作者创作本意的体现。因此,正确地理解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则是认识《阿Q正传》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契诃夫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生于一八六一年,卒于一九○四年,在短促的一生中,写下了五百多篇短篇小说。契诃夫自己曾说过:“自从莫泊桑凭自己的才华为创作定下那么高的要求以后,写作就变成难事了。”而列夫·托尔斯泰却认为:“契诃夫的才能要比莫泊桑的才能要精纯得多”,并称赞道:“他的写作手法已登峰造极。”契诃夫的小说不仅有着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有着高度的艺术成就。托尔斯泰评价说:“他的那些小说完全是一种精工的细木器”,“他的作品里样样东西都是活的”,“他从没写过多余的一节,每一节都是或者有用,或者美丽”。契诃夫小说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瑰宝,挖掘这一部分矿藏,象鲁迅说的那样实行“拿来主义”,用以  相似文献   

7.
<正>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和他笔下人物的关系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有时又是非常微妙的。阿Q的“大团圆”结局,安娜·卡列尼娜的卧轨自杀,达吉亚娜的出嫁等等,似乎都违背了作者的初衷。这一现象,曾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兴趣,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说明和解释。刘再复同志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中,就此提出了“二律背反”的公式,即:作家愈有才能,作家(对人物)愈是无能为力。作品愈是成功,作家愈是受役于自己的人物。对这一公式,也有人提出疑义。看来,这一复杂问题还需要避一步研究和探讨。从作者自己的表白说起关于阿Q的被枪毙,即“大团圆”的结局,鲁迅自己这样说过:“其实‘大团圆’倒不是‘随意’给他的;至于初写时可曾料到,那倒确乎也是一个疑问。我仿佛记得:没有料  相似文献   

8.
18世纪德国一位著名思想家说过:“器官得不到锻炼同器官过度紧张一样,都是会影响健康的。”因此,他反对追求过于舒适的享受,反对游手好闲,反对体力和智力上怠惰。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也说:“我若停止给自己找点工作干,那么我可能早就不行了,因为这种工作能增进我的健康,使我能睡个好觉,情绪饱满。”他虽然一生勤于写作,但到了晚年还经常下地耕种,因此  相似文献   

9.
举世公认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复杂的作家。在他生前和谢世之后的一段时期里,当时俄国对他的评论也是十分复杂的。有人故意把托尔斯泰的弱点,即把他的“笃信基督”、“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不以暴力抵抗邪恶”捧若瑰宝,有人则因为看到了托尔斯泰的弱点而根本不承认他的力量和长处。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著名散文家鲍尔吉·原野近年转向儿童文学创作,于中国儿童文学界展露出独具一格的“原始态童心”。然而,他的儿童小说也存在诸多明显的局限性:“形而下”的文字运用、逻辑链条和叙事架构尚有诸多不足,“形而上”的思维引导和主旨探寻也相对浅尝辄止。鲍尔吉·原野儿童小说的特色与缺憾,是散文家跨界小说创作所携带的优势与薄弱项,更是童性玄想与成人理性在耦合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短路与阻塞。  相似文献   

11.
对于列·托尔斯泰的文艺思想,人们更多地关注其文艺理论与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而忽视了其文艺思想与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因素.事实上,列·托尔斯泰的文艺思想与创作既包含着现实主义精神,亦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比如他把艺术的本质界定为主情,推崇宗教理想,崇尚民间文学等.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述列·托尔斯泰自然观的内容,从其对自然的摧崇来窥见其文艺观中的浪漫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这里选登几封托尔斯泰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书信。可以看出:他虚怀若谷,广泛听取意见,哪怕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人的意见也愿意听;他有一个反复修改手稿的习惯,即使印刷厂为了修改而向他要钱,他也要修改;他甚至请别人帮他修改,如请斯特拉霍夫帮他修改《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的产生,是同他毫不自满、从善如流的写作态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作家的情感体验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本文拟从创作心理和作家的智能结构方面,考察情感体验对于创作的意义,探讨作家体验的“内省”特征。一深切地体验人的感情,这是托尔斯泰艺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艺术论》中多次说:“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  相似文献   

14.
馮文炳教授在东北人大学报1957年第2、3期合刊上,发表了研究“阿Q正傳”的文章。这篇論文的基本論点我認为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馮先生对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就做了曲解。冯先生論文第一节就企图指明鲁迅在什么思想情况之下写“阿Q正传”的。他說“鲁迅写‘阿Q正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他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在审视俄国庄园贵族的精神生活中得到艺术的显现。他的早期创作用脉脉含情的笔调赞赏贵族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中期创作开始对庄园贵族的伦理道德关系进行严厉的拷问,人类的情感是他判断道德善恶观的标准;晚期创作则愤怒地撕下了贵族阶级伪善的道德面纱,呼唤人间正义与平等。托尔斯泰的道德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在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东、西方思想文明的成果。他的艺术创作所表现的道德倾向和道德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论孙犁的“诗意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犁的家乡是河北省安平县,抗战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即在家乡投入抗战工作.他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晋察冀一带,主要工作是编刊物和教书,同时也从事写作,这样,他就走上了文坛——正如他自己说的:“在这一地区,随着征战的路,开始了我的文学的路.”(《在阜平——<白洋淀纪事>重印散记》)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激昂、高扬的时代,也是他的文学生涯最富有成果的时代,“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写作,真正是一种尽情纵意,得心应手,既没有干涉,更没有私心杂念的,非常愉快的工作.”(《文字生涯》)正因如此,他后来屡次提到,抗战时代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时代”,是他经历的“美好的极致”.接下去是解放战争,他这时虽然遇到了一些“左”的干扰(如在土改和某些文字工作中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批评),但整个说来,他的创作状态仍然是良好的,心情也是愉快的.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相似文献   

17.
1930年到1934年,沈从文进入其创作的成熟期,他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原来自己所不屑的都市女性,探寻她们对于生命本我的追求,这种理性不免使这些女性形象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悲哀.同时他也把自己对真实生命的膜拜寄托在了这些女性身上,因此小说的结尾同样升腾着希望.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六二年,维吾尔族著名诗人铁衣甫江在一首《柔巴依》中写道: 我写诗,不是出于兴趣, 对于我,诗与良知和生命浑然一体。这两句诗,是诗人对自己的创作道路、生活道路和人生观富有哲理而又形象的概括。写这两句诗时,他已经历了十五、六年的创作生涯,写了许多好诗,而在十年浩劫期间,他为了诗,为了诗的良知——人生的态度——他遭受了诬陷与迫害,几乎丧命。因此,这两句诗可以成为理解他全部创作的要旨,是开启他创作密室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美学及文艺理论史上的这一桩笔墨官司,是人所共知的。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理论著作《艺术论》中提出:艺术就是感情的表达。普列汉诺夫在名为《论艺术》的著作中纠正道:“不,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毫无疑问,人们更多赞同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因为他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揭示,更符合于客观实际。列夫·托尔斯泰和普列汉诺夫争论的并非无关紧要的小事,恰恰相反,感情(情)和思想(理)的关系是文艺创作的重要规律,因而,情与理构成了文艺辩证法的一对矛盾。  相似文献   

20.
女作家陈染的小说,是当今文学界“个人化写作”的代表。陈染的小说得到当代文学界的重视,是耐人寻味的。陈染的“个人化写作”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以个体本位为价值核心,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秘密、感受和思想,这种文学在以往是不被文学界重视的,它只能在文坛的边缘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