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新中国取得了以下历史性成就: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的政治制度基本确立;创造性地提出了“矛盾学说”;代议民主政治初步运行。同时,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存在以下不足:意识形态色彩太浓,受苏联模式影响太多,兼顾中国国情不足;执政党权力太大,对党政关系的制度规范不够;政治精英在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政治制度特别是立法制度的权威不足。分析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的得失,对我国目前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存在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相统一的建国实践框架逐渐被政权建设与现代化发展相统一的建国实践所取代。党在建国实践中通过确立合法化的政治权威,确立新的政治架构及政治功能的分化和专门化,民主政治的新生等措施,大大推进了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司法体制从来就不可能与政治绝缘,这在美国建国之初的宪政第一案--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早期的政党斗争、必要时的政治妥协、建国之父们的高超政治智慧和政治信念都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美国司法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政治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从墨守传统体制的政治形态向彻底现代化的政治形态转化.从政治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政治发展的合理性在于:我们应该将政治发展理解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为它预设一个终极目标.中国政治具有自身的话语系统和逻辑结构,它支持了60年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新中国的政治发展路径可以划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时期,它的逻辑自洽性表现在这两个时期的连续性和变化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表现在:建国初建立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在将近30年的历史时期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之前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在政治运行和实践方面做了合适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史学角度切入,将中国现当代政治抒情诗分成建国前20年、建国后30年、新时期20余年这样三个阶段来描述其流变轨迹,并进而总结其经验教训,揭示其艺术规律,为新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郭晓明 《兰州学刊》2006,(9):122-124
探讨红卫兵政治心理,分析红卫兵存在的社会政治环境必不可少。这其中主要包括“文化大革命”前17年中国教育制度、建国后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下的红卫兵家庭、舆论传媒的政治指向性、突发政治事件的爆发与刺激。本文对影响红卫兵政治心理塑造的政治环境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乡村变迁与发展的政治文化指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理响 《兰州学刊》2006,(2):119-121
文章论述了政治文化与乡村变迁、发展的关系,回顾了乡村政治文化变迁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以保守、落后、封闭为特征的传统乡村政治文化,建国后应变、异化了的乡村政治文化和嬗变、选择下的当代乡村政治文化,从中探讨了如何培育和引导村民正确的政治认知、积极的政治情感和合理的政治评价模式,如何在乡村建设好现代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8.
田新文 《理论界》2005,4(10):154-155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政治优势的基本条件是:思想政治基础、物质利益基础和组织基础的建立。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经历了一个初步建立,完全确立和不断加强,遭受挫折和通过策略调整使其进一步加强的复杂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系统总结建国60年来我们在政治发展领域取得的基本经验,是顺利实现中国政治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重要前提。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坚持执政党和政府的权威性、组织化和制度化领导;在尊重基本国情的前提下走渐进式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时期,在多元要素中以某个要素为中心的整合性均衡为政治发展的复合价值目标;发展公民社会以平衡政治国家,达致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共治与良性互动;以党内民主带动、推动国家民主、社会民主;政治与经济、文化、社会应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匹配共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政府职能结构的适时重心位移;人民群众的政治创造是政治发展不绝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总结建国60多年来我们在政治发展领域取得的基本经验,深刻反思建国以来我们在政治发展领域失误的主要教训,全面展望中国政治未来的走向,是顺利实现中国政治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重要前提.本文认为新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教训有:政治与经济的失衡发展带来政治衰败;激进式、运动式政治变革带来政治社会灾难;党内民主集中制的片面化并替代党内民主制导致政治低效和腐败;公民社会的消失或弱小是政治国家走向集权腐败低效的主要原因;没有民主的效率和没有效率的民主都是不可持续的政治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任一缺失或相互替代必然造成政治与社会的双不稳定;动员型公民政治参与和无规则公民政治参与都阻碍政治发展;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不配套导致机构缩胀的恶性循环;政府职能转变不等于政府无所作为更不等于可以推卸责任;走封闭式的自我发展道路只可能导致政治衰败而不是政治发展.在今后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执政党主导的、将政治合法性与政治有效性相结合为价值核心与主要方法的渐进式政治发展战略与模式.  相似文献   

11.
赵权璧 《天府新论》1994,(1):100-100
重庆谈判与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赵权璧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是国共两党围绕建国方针进行的一场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这场斗争,对战后中国时局发展和中国前途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重庆谈判是时代潮流的产物。战后中国政局的基本特点:阶级矛盾代替...  相似文献   

12.
陈林侠 《社会科学》2012,(6):180-186
近年来,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为主导的影片迅速形成了主流政治大片的新类型。但不得不指出,这种类型倚重"数星星"的娱乐议题,割裂了审美认知与情感关系,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难以有效地阐释政治观念及其价值,反过来也影响到审美情感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政治叙事缺乏感染力。我们认为,当下电影的高票房与社会议题的设置关系密切。主流政治大片需要从当下政治实践与国际政治的两个维度上,运用包括领袖人物与政治观念等多义与复杂性,设置吸引大众关注、积极参与的政治议题,从而塑造出一个理性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3.
薛辉 《兰州学刊》2005,(1):41-42
建国50多年来,旨在谋求既能体现国家整体利益又能促进地区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可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又比较薄弱而常常被简单化处理的问题.但从建国以来的均衡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均衡协调发展的不断否定和超越的战略思路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国家在社会管理职能上的日趋成熟.梳理这一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程,可以让我们在历史的发展中萃取出政治思维转型和达到政治稳定最优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肖立国 《学术论坛》2005,(12):39-43
文章不同意国内外许多学者关于新加坡是威权主义或者非民主国家的观点,指出新加坡的政治体制自独立建国之初起就是民主制的,具有鲜明的政治艺术特色,且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邓廷涛 《兰州学刊》2009,(Z1):34-35
政治道德会影响政治发展的社会环境、民众对国家政治发展的信心、执政理念和执政制度的贯彻实施以及政党权威的生成。这些方面是国家政治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重视政治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历史机遇,使中间党派和自由主义者的民主建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力图将其社会理想付诸现实的政治实践.政治会议、联合政府、国民大会三大政治问题,是中间党派促使中国步入民主建国进程的三个具体步骤,其实质是用民主政治的原则替代武力原则,在中国确立现代意义的民主政体.然而,现实政治并没有留给他们足够的施展余地,相反,中间党派在现实政治的参与中迅速走向了分化和瓦解.  相似文献   

1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表现。建国60年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深入分析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政治冲突、政治整合与政治秩序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治秩序、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互动体系,他们之间构成一个“冲突—整合—有序—再冲突”的螺旋发展过程,其中政治冲突是问题,政治整合是手段,政治秩序则是前提和目的。厘清三者关系,对维系与发展现有的政治秩序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9.
政治知识化是现代性条件下西方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政治合法性知识、政治规范性知识和政治技术性知识的系统建构.西方的政治知识化可以分为奠基阶段、完成阶段以及转型阶段三个时期.政治知识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深刻影响了政治发展过程.政治知识的不当运用对于政治发展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政治知识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西方政治知识化的过程及其规律能够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传统与现代公民政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红太 《文史哲》2004,(1):147-153
中国传统政治、当代中国政治、现代西方政治在哲学基础、制度规范、权力结构、社会基础、政治过程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形态与特性。其中,当代中国政治与中国传统政治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而当代中国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创建中国的现代公民政治不可能照搬现代西方的政治模式。正确地总结中国传统和当代的政治发展的成功经验,参鉴现代西方政治模式的内在规律和合理性,创建本土化的政治发展模式,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当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