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社会的演变,到了今天,"乌托邦"本身的内涵已有了更大的拓展与丰富.乌托邦现象不仅在中国文学里有其独特的一席之地,在欧洲文学中也是不胜枚举,而处于东西交流、多元文化语境中世界文学的乌托邦现象更是异彩纷呈.中西文学的乌托邦现象虽存在着共同之处,但其表现特征却是大异其趣的.  相似文献   

2.
晚清新小说界首先选择政治小说、尤其是政治小说中的乌托邦小说作为传播其"改良群治"和"新民"理想的文学载体,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乌托邦"小说与晚清时期个人观念之间的必然性联系,而晚清政治叙事小说的所得与所失也都与此密切相关.从"个人"及个人观念的角度分析晚清新小说中一种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学现象,不仅凸显了它的基本特征,也对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重要根源作出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文学与政治哲学中的乌托邦理论有着很深的渊源,它们共同探讨着人类政治生活中的永恒理想。但到二十世纪,无论在文学还是政治学说和运动中,乌托邦都面临危机。本文拟就西方现代极有影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以及诺齐克的元乌托邦理论对这种乌托邦的危机略做探讨。乌托邦的危机是人们对它精神理想向度做出错误的理解,妄图加以现实化的结果。反乌托邦文学正是对其可能后果的预见,而元乌托邦理论则是从政治哲学角度对传统乌托邦理论的反思和提升。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的意愿不仅在空间上普遍存在,而且在时间上也持续不断.在西方哲学、文学和政治理论中,一直有一个想象最美好社会的丰富传统.鸟托邦是人在现世、在人间建造的理想社会,而不是关于灵魂与天国的幻想.儒家影响下的传统中国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中世纪欧洲的世俗文化模式.中国这种往古的乐园并非由原罪而丧失.也没有宗教的含义.中国虽然在西方传统之外提供了另一种乌托邦观念,但并未形成一个乌托邦文学的传统.乌托邦尽管有文学虚构的形式,更重要的特点却在于其寓意和内容.在政治理论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中国文化传统有许多因素具有乌托邦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吕超 《北方论丛》2013,(1):40-43
西方乌托邦文学的时空观念受到了“两希”文化的共同影响.古希腊文学中的乌托邦多呈现空间化特征,关注的时间维度仅限于过去;古希伯来文学则增加了历史进步的线性时间观念.近代之后,乌托邦文学的时空观念随着时代背景不断变化:文艺复兴时期多以航海的空间发现为模式,19世纪则聚焦科技进步的未来,20世纪在经历了“敌托邦”的短暂风靡之后,随着人类更多关注“当今”和“当地”,乌托邦文学最终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6.
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的文学,在当代中国被严重地意识形态化,一种源于二十年代、进入新中国以后愈演愈烈的激进主义社会思潮,胁迫、驱使也抬举着文学充当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主义社会实践的宣言书和辩护词.文学乃成为一种先验的镜像,给了乌托邦政治以虚幻的信心,鼓舞着后者高蹈在反现实的革命高调中.文学被一向重视舆论作用的革命主体高度重视,其宣传功能被大力强调,它的另一面就审是美本性的不断丧失,终至沦为革命功利主义的仆役.这种革命功利主义文学,在“文革”中达到了巅峰也走入了绝境.  相似文献   

7.
乌托邦小说和反乌托邦小说是两种关系紧密的文学体裁,它们描写的都是秩序井然的社会,但乌托邦小说的作者是以热情的口吻,叙述对乌托邦的向往;而反乌托邦小说的作者则以冷漠的态度,表达对乌托邦的怀疑。本文通过对两种文学体裁产生和发展的渊源的比较,揭示了两种文学体裁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部乌托邦概念史,其实是西方精神涌动的历史,从中可以窥见人类面对生存困境的理性反思与精神突围。虽然关于乌托邦等同"空想"的历史记忆,深刻影响着当代人们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且在汹涌澎湃的非理性主义大潮冲去下,乌托邦被"反乌托邦"围攻而不断缩小其疆域,但乌托邦一词并未退出西方思想文化视野,而是辐射至哲学、政治学、艺术学、文学等诸多领域,这一现象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追蹑乌托邦的足迹,并将其置于概念史视阈考察,既可以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反观西方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又能够更加深刻反思与乌托邦观念共同构筑西方思想世界的其他重要概念,尤其是人类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乌托邦情结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条发展线路,即由现代文学的虚构乌托邦到当代文学的践行乌托邦,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乌托邦破灭。乌托邦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虚幻但又需要的情感,而不是一种价值和道德,更不是一种理性。不少文人也在这种乌托邦的虚构和践行中得到了心理补偿和情感慰藉,这是弱国子民在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学宿命。  相似文献   

10.
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的文学,在当代中国被严重地意识形态化,一种源于20年代,进入新中国以后愈演愈烈的激进主义社会思潮,胁迫、驱使也抬举着文学充当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主义社会实践的宣言和辩护词。文学乃成为一种先验的镜像,给了乌托邦政治以虚幻的信心,鼓舞着后者高蹈在反现实的革命高调中。文学被一向重视舆论作用的革命主体高度重视,其宣传功能被大力强调,它的另一面就是审美本性的不断丧失,终至沦为革命功利主义的仆役。这种革命功利主义文学,在“文革”中达到了颠峰也走入了绝境。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精神是文学为人类导航、为人性导航的神圣而永恒的向度,对乌托邦理想和激情的率然抛却绝非正确的抉择。乌托邦精神要获得新生,必须获得更具生命力的健康的基因。应该清理乌托邦传统,构建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新乌托邦精神"。"新乌托邦精神"是对历史上乌托邦传统的合理扬弃,有着宏阔的现代视野和有效的防御机制。中国文学应该高扬"新乌托邦精神",重建面向未来的审美理想和责任承担意识,为萎靡不振的文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叶君 《江淮论坛》2007,6(6):173-178
关于乌托邦的意义阐释,其表层更多意指人们所追求和渴望得到的一种与现实相对立的社会制度,以及在此制度支配之下的未来社会的生存图景,即完美无缺而又无法实现,只存在于乌有之乡的理想国度;而在引申的层面上,它则常常成为“理想”的同义词。由于极其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制约,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想象,往往以乡土社会图景的呈现作为表现方式。然而,在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乡土乌托邦建构中也自然潜存着消解的倾向,典型如在沈从文、贾平凹分别关于湘西、商州的文学建构中,便不请自来地存在关于乡土乌托邦解构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要深入开展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研究,需重新审视其思想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首先,"乌托邦"是詹姆逊理论批评系统中的关键词,几乎贯穿他所有著作;乌托邦作为一个三元辩证结构,开启了詹姆逊的未来想象,并被赋予寻找资本主义"他者"的历史使命.其次,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的基本目标是为乌托邦正名,基本方法是运用历史分析,对其既有意涵进行再转义,由此维护了乌托邦思想反资本主义的基本旨义.再次,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存在悖论,要挖掘其乌托邦思想的精髓,必须正确面对乌托邦与后现代的关系问题.总之,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是多质多维的,且仍在途中.  相似文献   

14.
浪漫主义、《镜与灯》及其“乌托邦”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把浪漫主义当作一种产生于欧洲文化传统进而旅行到全球的世界性文学理论思潮和文学运动来考察 ,在对西方浪漫主义文论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着重讨论了其奠基性理论著作《镜与灯》的意义及影响 ,并结合浪漫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流传和在不同语境中的接受 ,指出 ,作为一种超越本土范围的最早的文化全球化现象 ,浪漫主义在不同区域的接受和流变导致它产生了诸多不同的变体 ,它实际上充当了两个角色 :既是一种历史语境中的文学现象 ,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和理论批评在当代的一种新的变体。在当今这个缺乏文学想象力的时代 ,重温浪漫主义文论及文学必然有着某种重建“乌托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发掘文学经典著作中的生态思想是生态批评的重要内容.从生态视角来看,我国晋代诗人陶渊明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堪称生态文学的典范.他们诗作中既充满了崇尚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谦卑、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又饱含着向往理想境界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6.
走向"审美乌托邦":现代中国的纯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睿 《江汉论坛》2003,(3):96-100
"纯文学"意识的确立在现代中国经历了萌芽、发展和调整综合三个阶段,对功利主义文学观的批判是其一以贯之的目的,但纯文学思潮在不同阶段仍然显示了对于审美和文学理想的不同理解.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纯文学思潮最终把自己的文学追求定位于"审美乌托邦",既坚持了文学相对于现实功利的独立性,也保证了文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精神追求的严肃性.纯文学思潮丰富了现代创作关于文学的理解,也促进了创作的繁荣,但由于理论的缺陷和时代的限制,现代中国的纯文学思潮仍然是一种不完善和未完成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为文学的多元化选择提供了可能。乡土作家们以道德乌托邦为逝去的乡村世界唱起了挽歌,有的作家在乡土叙述中塑造出理想的新人形象,却因其所凭借的乌托邦理念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乡土作家来说,道德乌托邦是解救世风沦落的一种方案,但这种解救方案因其内在矛盾而呈现出多重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8.
乌托邦作为一种人文主义的理想 ,是历代具有使命和责任感的作家的精神追求。本文拟就 8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种反乌托邦创作倾向 ,阐述文学作品在削弱和厌弃了精神性力量之后 ,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文化品性这一观点。其表现为 :深度意义的消失 ,历史意识被抹去 ,主体的跌落等。并指出 ,反乌托邦作品是以消解理想主义谜底的方式重设虚无的寓言。  相似文献   

19.
在乌托邦思想和乌托邦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遇、忽视甚至嘲笑的当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理学家大卫·哈维却对乌托邦进行了执着的追求.他主张一种时空统一的辩证乌托邦,并将其作为新的社会替代方案的理论基础.哈维的辨证乌托邦思想超越了社会过程乌托邦和空间形式乌托邦的局限,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他用"社区实践"作为社会替代方案的核心时却抛弃了阶级斗争理论,因此他的社会替代方案不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夏凡 《东南学术》2006,1(2):87-93
本文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成名作<乌托邦精神>进行了仔细解读,分析了布洛赫哲学的人本主义源头.本文认为,布洛赫在<乌托邦精神>中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其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框架,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人本学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