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动词"由"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这样一个历程。句法位置的变化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动因,隐喻、重新分析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机制。介词"由"可以表示空间、时间的起始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据、凭借等。"由"的连词用法是从表示原因的介词用法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这与"由"后面所接的句法成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辣海"是上海话中一个重要的体标记词,本文通过跟邻近的江淮泰如片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考察其来源及作为体标记的虚化过程。"辣海"的"辣"本字不是"在",也不是"来",而是南方汉语方言的一个自源词;"海"的本字为"许",存在着不同的读音层次,"辣海"作为体标记在吴语中分别表示动作的进行和状态的持续,在泰如片方言主要表示状态的持续。"在下"是"辣海"在泰如方言进一步虚化的产物,具有半虚化的体标记特征。  相似文献   

3.
"当"是先秦时期产生的介词,可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和进行的时间。本文以魏晋南北朝这一断代为研究视角,在搜集众多非佛经语料和佛经语料的基础上,考察介词"当"的方所用法和时间用法,并运用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其所表示的方所范畴和时间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求其虚化和演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都"的原始、核心意义是表示总括。从历时角度看,"都"经历了从名词到动词再虚化为范围副词而后到语气副词的过程;从共时角度看,"都"在实际交际活动中具有表示总括、量化和时间这三种意义和用法,并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所侧重。从交际关联理论、梯级理论及焦点理论等视角对"都"从总括义到惊讶义的演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演变过程与"都"是否作为焦点算子、"都"的上下文语境及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话语标记是语法化和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话语标记"你想"中"想"的虚化历程与其他感官动词同中有异,"你想"也具有复杂的虚化机制。"你想"的主要语用功能是求同与提示,同时在语篇中为听话人提供语境支持,凸显其后的短语或从句。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也罢"有两种用法,一是单用,表示容忍或只得如此,有"也就算了""也行"的意思;一是两个或多个隔开配对使用,表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如此。考察"也罢"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情况,并讨论"也罢"虚化的过程与动因、"也罢"与"也好"的关系、"也罢"的语法性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疑问副词“还”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问句是疑问副词"还"生成的语言环境,"复、又、仍然"义是疑问副词"还"生成的语义基础。正是在疑问句语境中"还"的"复、又、仍然"义弱化乃至丧失,"还"变成了一个疑问副词。这种虚化轨迹可以得到类化机制的支持。疑问副词"还"开始表示询问语气,后来主观性增强,具有了反诘语气。  相似文献   

8.
姚婷 《九江学院学报》2008,27(1):100-103
趋向词"起来"的词性变化及其虚实词性共存的现象,使其意义和用法十分复杂。当"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是实义动词,表示动作义或趋向义;当"V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的意义开始虚化,"起来"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或状态、结果义;当非谓语结构"V起来"不能与助词"了"同现时,"V起来"或做状语,或做独立成分,"起来"完全虚化。  相似文献   

9.
"看即"是唐宋时代常用的时间副词,词义较为费解,辞书又未立目."看"由动词虚化为副词,表示"随即"、"随后"之义,是由动词的隐喻机制造成的."看即"属于同义连文,唐诗宋词的形象性促成了"看即、转面、转转"等一系列时间副词的产生,同时又限制了它们的发展.元明以后基本未见其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10.
"丝"的本义为"蚕丝"。两汉魏晋时期,"丝"开始虚化为量词,用于表示蚕丝的粗细情况,并从个体量词衍生了度量衡的用法,但在这一时期,"丝"作为量词的发展过程较为缓慢。唐宋时期,量词"丝"快速发展,开始用于称量的事物多与自然事物相关的"细长状"事物。元明清时期,"丝"用于称量的事物多为抽象事物。民国至近现代时期,量词"丝"发展最为完备,运用越来越灵活。在"丝"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通过引申的方式由名词虚化为量词,双音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一般研究苗语的专著都认为,苗语只有名词能够虚化,且虚化后可以表示专门从事某一专业行业方面的人等等。但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发现,苗语不但名词能够虚化,量词也能够虚化,虚化以后,量词已经不再代表计量单位,其意义由量词修饰的中心词来承担。而苗语中的量词虚化,与语境关系密切,其虚化后既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又使语境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2.
"时节"是方言中表达语气的重要手段,其由表示"节令"引申为时间(时间点和时间段),由表"时间段"的用法开始虚化,发展为假设助词,继而继续语法化,发展为话题标记。经历了"名词:时间>助词:假设→感叹、遗憾→懊恼、责备→缓和语气>话题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在语法化过程中,语境扩展、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以及类推是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单音副词主要来源于实词的虚化。实词虚化包括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间接引申虚化和由实词假借而来三个方面;单音副词在向复合副词繁衍的过程中,表示时间、范围、状态、程度、推测的副词,其构成复合词的能力最强,流传的时间也最长。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中的且字是个多义词,其中,充当句首语气副词的且是由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且虚化而来。考察且字虚化的轨迹,并探求其虚化的原因以及且字与夫字连用后且在虚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热"风"作为类词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某种社会事件成为一种"热潮"或"风气",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从意义虚化的程度上看,"热"的虚化程度比"风"高;从感情色彩上看,"热"多表褒义,"风"多表贬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上看,"风"的组合能力比"热"强,"风"既可以双音节组合也可以和单音节组合,"热"不能和单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16.
"一旦"最初用为数量短语,意思是"一个早晨或一天"。先秦时词汇化为"短时、顷刻"义时间名词,两汉时语法化为兼表情状的时间副词,意思是"忽然、一下子",魏晋南北朝时又进一步虚化为具有连接功能的时间副词,义近"如果、假如",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整体转指部分的认知转喻机制是促使"一旦"发生词汇化的主要动因。认知隐喻、语义虚化、主观性强化、句法环境扩展是促使"一旦"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中关于"一旦"或副词或连词或副连兼类词的争议,"一旦"或表未然或表已然的分歧,都可在历时分析中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道"本义为"道路",但"道"虚化为量词并不是从"道路"本义而来,而是选取了"道路"的作用义,即"通道的作用"作为虚化的理据。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道"虚化为量词时,没有发现用于称量"路"的用法。"道"虚化为量词之初具有较强的动态特征,随着发展演变,这种动态特征越来越微弱,以至于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已经忽略了它的"动态特征",但实际上,这正是"道"与一般的"长条状"形状量词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还NP呢"句式成立的原因,认为主要和"还NP呢"句式表示主观性用法有关,其主观性用法的必备条件就是前后两个分句能形成反常命题.同时并指出表示主观性的"还"有进一步虚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句首口语词"对了"表示肯定性应答等多种语义,本文分析其语义变化以及虚化为一个功能词的基本轨迹。根据语义指向类型及句法形式特征,"对了"分为三种类型:承前型"对了1"、承前启后型"对了2"、启后型"对了3"。在口语结构中,"对了1"为述位部分,"对了2"和"对了3"则分别属于主位部分的人际主位和篇章主位。历时语料考察证明,"对了3"是由"对了1"、"对了2"在语义和功能上虚化而来。在虚化过程中,"对了"的语义同时在两个方面发生变化:第一,在语义指向上,由"对了1"的承前指,"对了2"的承前启后双指,发展到"对了3"的启后指,语义指向实现了由单纯前指到单纯后指的转变;第二,在评价性命题意义上,由"对了1"纯粹表示"肯定性评价"命题意义,到"对了2"表示"肯定性评价+引领补充信息"意义,再到"对了3"纯粹表示引领新信息而失去命题意义,"对了"的命题意义不断弱化。  相似文献   

20.
怀远方言的反复问句是"可VP"式,通过"可"的语音变化来表达动词不同的体貌特征。可1表示未然,可2表示已然,其分布与疑问焦点结合紧密。"可"在各方言的不同语音形式是其语法化过程中语音虚化的体现;怀远话可2的读音是由于类推和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